搜索
 

​董修才:告慰逝去战友鲜血没有白流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1943年投身抗日战争,1945年在战场上光荣入党,在解放战争中,他的右腿被炸伤,险些因此截肢。

负伤后,他依依不舍地告别部队回到家乡,躬身务农却时刻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

现如今,过上好日子的他念念不忘牺牲的战友,积极宣讲战争年代的故事。他说:“如果能看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他们一定可以放心了,因为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他就是董修才,一名可敬的百岁老兵!

22岁投身革命抗击侵略者

78年前,有这样一位热血青年,他“不问出路,未知前程”,毅然报名参军,拿起刀、扛起枪走上战场,为保卫国家洒热血。

1921年,董修才出生在现今的泗洪县金锁镇曹宅村前董组。“我弟兄5个,小时候家里很穷。”提起旧社会,老人缓缓说道。

和很多贫苦家庭的孩子一样,董修才有一个不幸的童年,8岁便开始给地主放牛,每天饥一顿饱一顿。

成年后,由于家中人多地少,生活拮据,他只能给地主打工。

1943年,新四军四师师部驻扎在泗洪县境内的大王庄,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当时,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到我们村子里宣传抗日,村里很多人都参军打仗去了。”董修才说,看到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坚定了参军的决心,成为一名军人。

当时的董修才22岁,年轻力壮肯吃苦,参军后便积极向战友学习如何使用武器、如何打游击战。“因为我用心学,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从区队到县大队,很快我也成为新兵的老师。”说到此处,老人一脸自豪。

1943年秋季,在现在的泗阳县庄圩乡境内,董修才所在部队遭遇了一小股日军,这是他经历的第一次战斗,至今仍能清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两军相遇,立即开战。由于我们人少,而且没有像样的武器,只能边打边退。”董修才说,“敌军占着武器的优势发起猛烈攻击,我们如果硬拼的话胜算不大。但是,我们擅长打游击,就趴在战壕里、躲在草丛里,哪里有敌人冒头就打哪里。”在这场战斗中,董修才因不惧敌军、英勇战斗,被评为“战斗模范”。

从1943年参军抗日到1945年日军投降,董修才参加了多次伏击日军的战斗。正是因英勇善战、表现突出,1945年4月,他在战场上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的入党介绍人就是我的排长,名叫朱同,记得他是邳州人。”76年前的经历,老人说好似就在昨天:“我还清楚记得排长当时对我说的每一句话,要求我‘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27岁在战斗中受伤退役

打跑了日本侵略者,本以为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但解放战争硝烟再起,董修才和战友继续战斗在一线。

1948年3月18日,董修才所在部队向盘踞在盐城一处的敌人发起总攻,经过彻夜激战,至次日凌晨全歼敌军。这是董修才参加的最激烈的一场战斗,也就是在这场战斗中,他光荣负伤。

战斗中,董修才和4名战友在战场上架设电话线路。由于紧邻前线,在架线中,2名战友不幸中弹牺牲。“当时情况紧急,眼看着战友牺牲却不能停下脚步,因为我们要全力保证线路畅通。”老人回忆道。

在一条小河边,敌人的炮弹不断落下,其中一枚在距离董修才不远的地方爆炸。“爆炸后,我的右小腿血肉模糊,战友也被吓坏了。”董修才说,身旁不断有落下的炮弹在爆炸,战友架着他立即后撤。

“连抬带架走了一段路,恰巧旁边有块芦苇地,战友便折了把芦苇帮我临时固定伤腿,待转移到后方时天已经黑了。”因伤口没有得到及时消毒清理,再加上骨头被炸掉一块,董修才的小腿面临截肢。

“没了腿就没法打仗了,因此我坚持不截肢。后来经过治疗,腿是保住了,但是因为缺了块骨头,不能负重走路,只好离开部队。”说到此处,老人卷起裤腿,只见右小腿处明显变细,受伤后留下的疤痕触目惊心。

退役返乡不忘自己是党员

1948年8月,董修才退役后返回家乡。在家乡,他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在家务农的那些年里,他带领村民劳动生产,先后在生产队担任副队长和仓库保管员。

“乡亲们都知道他认真负责。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他当仓库保管员期间,有一次我趁他不注意,偷偷装了几把豆饼带回家。等他回家知道后,狠狠地打了我一顿,豆饼也被送回仓库。”对于父亲的古板和较真,儿子董道怀深有感触。

经过百年风霜的洗礼,老人的身体已经不再挺拔,但精神还不错。

“以前除了腿伤造成的行动不便外,他的身体没什么问题,80岁时还能骑车到泗洪县城。但自从去年生了一场病后,就只能坐在轮椅上了。”董道怀说。

周边村民都知道,董修才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战士,便经常登门听老人讲故事。今年清明节前夕,金锁镇组织开展“学党史·颂党恩”主题教育,数十名党员和少先队员专程来到老人家中,聆听老人讲述当年战斗的故事,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

“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是想也不敢想啊。如今国富民强,只可惜逝去的战友看不到了。”董修才伤感地说。

一颗红心永不变!这就是一位老兵的红色记忆,这就是一位老兵的家国情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