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百年党史“红色泗阳”党建引领再创辉煌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历史风云激荡,泗阳如此多娇。

泗阳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是省内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泗阳人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无惧风雨、迎难而上、奋力前行,让这座拥有悠久红色历史、深厚红色底蕴的苏北小城华丽蜕变、焕发活力。

今天,让我们追溯中共泗阳地方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剖析党建引领下的发展“密钥”,详解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为您呈现一个充满无限生机和光明前景的“红色泗阳”。

历经艰辛曲折,地方党组织发展走过不平凡历程

时间回拨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泗阳地区各界人士1万余人游行示威,声援“五四”运动。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泗阳地区革命斗争前赴后继,风起云涌。

1927年初,陈治平、何孟雄等早期共产党员来到泗阳,深入群众中开展宣传,为泗阳地区党组织的成立创造了条件。1927年3月,宿迁地区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江西党小组在泗阳县洋河镇建立;1927年10月,宿迁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泗阳县党支部在泗阳县城建立;1928年1月,宿迁地区第一个中共县委——泗阳县委在泗阳县城建立,标志着泗阳地区的革命斗争从此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共泗阳地方党组织发展历经艰辛和曲折,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成立之初便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尤其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多次遭到破坏,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在斗争中壮烈牺牲。随后爆发的李口暴动、洋河暴动等武装斗争,使党的影响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由于白色恐怖和力量悬殊,泗阳党组织历经建立、破坏、重建的曲折过程,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革命先烈将革命火种播撒在泗阳大地上,让革命洪流在这里汹涌澎湃。

泗阳县是淮海革命老区之一。抗战爆发后,为了便于开展对敌斗争,以原泗阳县为基础,划进邻县的一部分地区,先后建立起泗沭、淮泗、泗阳、运河特区4个并存的县级党委和抗日民主政权。中共淮海区委、淮海区行政公署、淮海军分区曾长期在泗阳县爱园、里仁、穿城、张家圩等地开展工作。陈毅、宋时轮、李一氓、罗炳辉、彭雪枫、邓子恢、黄克诚、张爱萍、韦国清、金明、刘震、覃健、梁兴初、罗华生、刘西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运筹帷幄,领导广大军民浴血奋战,夺取一个又一个战斗胜利。新行圩战斗、平定洪泽湖匪患、程道口战役、三岔伏击战、泗沭军民反扫荡、血战朱家岗、山子头自卫反击战、鏖战林宫渡等战役,当时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重大影响,包括郭光裕、晏盛明、焦占宝、崔为杰、智武德等县团级干部在内的3500余名烈士为国捐躯,长眠淮海大地。泗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战的完全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泗阳人民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支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坚持敌后武装斗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泗阳人民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党的八大以后,泗阳的工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泗阳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事业获得全面发展,展示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模样。

聚焦基层基础,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经过100年的砥砺前行,泗阳地方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员队伍持续壮大,从1928年的123名发展到2020年的4万余名。

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党员力量,夯实发展根基。“十三五”期间,泗阳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基层基础,推动党的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增强全县各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切实把组织活力、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基层基础,坚实有力。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五亮五强”“学做改强”系列活动,出台合格党员、合格党支部“双20条”,开展“用行动擦亮党员名片”等主题活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编制主题教育“12340”本土学习资源,开展千名支书专题培训班、万名党员政治体检等活动。持续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建立整顿“巡诊”机制,探索“1+4”挂钩帮扶联系制度,累计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75个。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县乡共管”制度,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选聘进入乡镇事业编制,1人入选省“百名示范”村党支部书记。深入实施“返乡兴村”千人计划,换届后,486名返乡兴村新村干中有317人由挂职转任职,其中37人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为乡镇(街道)园区招聘“两新”组织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深化“六红”党内关爱工程,向1000名生活困难党员及5680名经济薄弱村党员赠送“红安险”,累计发放“红创贷”9000余笔9.3亿余元。

服务大局,担当作为。实施“富民书记”培养工程,涌现出支书牵头·生态富民36计、支书引领·乡村振兴72变等典型案例。开展“三比三赛”活动,出台经济薄弱村党组织建设16条意见,充分激发村级组织内生动力。扎实开展“强村三项”试点,新建李口扶贫产业园,推进公共空间治理,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深化“支部+电商”党建富民工作,帮助更多群众触网致富。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党建新模式,开展“三心聚力”行动,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开展党员点亮行动,推动社区党群干群融合连心。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四级“红网格”体系,做优社区治理服务。实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五小工程”,创新推行“小村说事日”制度。实行“三有三必”群众工作法,建立群众“急难愁”服务台账,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党群连心“红磁场”,累计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46个、改扩建27个、提升113个。

创新创优,亮点频现。围绕党建富民,先后形成了“支书牵头生态富民36计”“支书引领乡村振兴72变”等党建富民案例。创新设立小村监事会,入选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聚力推进“把支部建进小区”工作,系统集成“红物业”、党员楼栋长、“综合执法进小区”、在职党员进社区等工作举措。探索推进“三社联动”模式,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水平。实施“红管家”培育计划,出台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专职化建设“1+4”实施意见,209人成为社区“红管家”。围绕农村、城市、“两新”等领域打造党建示范点,先后打造东祥城市之家、杨集智慧党建、小史集强村富民等一批党建示范点,其中“富民书记工作室”获评省级示范点。

坚持学思践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实绩

从城区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当前,党史学习教育正在泗阳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

坚持将学党史、悟思想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始终,泗阳县深入挖掘程道口战役纪念馆等本土红色资源,扎实推进实境课堂、专题宣讲报告会、小板凳说党史等创新举措,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精神洗礼、汲取前行力量,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建功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的过硬实绩,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红色资源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泗阳县坚持守正创新,依托革命老区优势,不断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特色载体,利用爱园烈士陵园、程道口战役纪念馆等20余处革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学泗阳典型、传红色基因、立时代新功”专项学习活动,使广大党员认清自己的“根”和“魂”,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同时,立足县域实际,按照“有阵地、有设施、有团队、有活动、有亮点、有成效”的“六有”目标,打造20余个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党史学习教育示范点,并积极发挥示范点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党史超市”“小板凳讲党史”活动、“党史云课堂”、实境教学等基层创新特色做法,努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争先进、创亮点、聚合力。

百年党史是一部为民服务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是践行学史力行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重点。泗阳县始终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推动改革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高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确保在为民排忧解难中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厚植为民情怀,提高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的本领,泗阳县以就业培训、居民生活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教育、基本医疗等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问题,探索建立“收集问题、解决问题、反馈结果”的闭环落实机制,“面对面”问难问需,提供“订单式”服务,扎实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努力将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

在此过程中,泗阳县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相结合,组织开展“学党史践初心四个一实践活动”,全县各级党组织累计为群众赠送农资400余吨,到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1.6万余人次,为就业困难群众介绍岗位1500余个,协助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事项126件。与此同时,全县各乡镇、部门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动真章、见实效,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现如今,泗阳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在中共泗阳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正以昂扬姿态继往开来、奋发进取,加速描绘“强富美高”新泗阳的壮丽画卷,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