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追忆焦裕禄在宿迁的两年时光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本报记者 侯苏雨 肖伟伟

1962年,河南省兰考县遭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时任县委书记的焦裕禄身先士卒,忍受肝癌之痛率领群众与恶劣环境战斗。

那段时间里,为治理“三害”,起风沙时,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下大雨时,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流势……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病逝,年仅42岁。

在兰考县,焦裕禄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人生篇章,“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早年,焦裕禄还曾来到宿迁,并在这里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饱受苦难,全家老小逃亡到宿迁

1922年,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崮山乡北崮山村。焦裕禄在自传中这样概括他的家庭:“从出生到15岁,家庭有15口人,15亩地,牛2头、骡子1头,房子20余间。全家依靠种地生活,农闲时开一小油坊,打蓖麻油,资金大部是外债。”

1938年,焦裕禄父亲分家单过,得了几亩地。焦裕禄哥哥到八陡村商店做学徒,而焦裕禄担扁担、推小车,卖一些盆盆罐罐的零碎,赚些钱补助生活。

1941年,山东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庄稼绝收。这其中就包括焦裕禄一家,因缺吃的,生存考验着每一个人,活着是每一个人最大的祈盼。而且当时,汉奸、国民党四起,苛捐杂税严重。焦裕禄日后的记述是:“(一九)四一年,家庭没啥吃,又欠下了外债,我还要结婚,父亲终日愁闷,秋天上吊自杀了。”

1942年6月下旬的一天,天气很热,焦裕禄刚吃过早饭,突然听到门外狗叫得很厉害,他光着膀子到门口一看,两个鬼子与一个汉奸翻译正在看他家的门牌。他在自传中这样详细叙述:“我见势头不对,出了大门向南拐,想跑掉。但未及走,从南街走来两个汉奸便衣,各持手枪迎头碰上,用枪指住,将我抓住,叫带路找一开小铺的焦念镐。到了焦念镐小铺,人早已跑了,汉奸将小铺钱纸烟叶收拾一光,便带我到了村外汽车跟前,我一看,汽车上已捆满了邻近村老百姓,我对门一家的一个祖父焦念重也被捆上了汽车。鬼子汉奸还正从各街向汽车跟前抓人。我被捆上汽车。一回(会)又从外村开来很多汽车,一起开到了博山城西冶街赵家后门日寇宪兵队。”1943年6月,焦裕禄趁机逃跑。

1943年8月,焦裕禄逃回家没多久,本村的汉奸又以他没有“良民证”为名,把他抓到汉奸队。家中托伪镇长到汉奸队保释,焦裕禄的母亲卖了半亩地,买了大烟送到汉奸队,焦裕禄才被放出来。这时正值伪军招兵,焦裕禄没办法,只好听从伪镇长的话去“卖兵”(就是替别人当兵)。可是,在“卖兵”的路上又被日军抓去,所幸关了3天后被放了回来。焦裕禄在干部简历表中有这样一段话:“回家后没啥吃,将以前爱人的嫁妆衣服等全卖光了,曾两天吃了半斤豆腐。没有伪军发的‘良民证’不敢出大门,见到穿黄军装的就浑身发抖,夜里听见狗叫就害怕,实在走投无路。”

1943年9月,焦裕禄逃荒来到江苏宿迁县。正如焦裕禄在亲笔自传中说:“不敢回家,便同爱人孩子跑到郭庄村岳母家住了几天,才与岳母及岳母的婆母及黄台村几家老百姓一同逃荒到江苏省了。”

两年长工,焦裕禄在宿迁努力求生

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逃荒避难的百姓相互搀扶,手推着肩扛着所有能带动的家当辗转迁徙、由北而南。一个叫焦裕禄的21岁青年历经艰险逃离山东境。与焦裕禄老家相隔200余里,宿迁彼时只是淮海区的一个县,却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即黄河、长江)中道、扼二京(即北京、南京)咽喉,为南北交通要塞。这片被后世称作“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人类起源中心之一,地球上生命圣地”的土地上,正有焦裕禄和南下逃难者们苦觅的生机。

焦裕禄亲笔书写的《党员历史自传》中,简单记述了他在宿迁的生活经历。“1943年,我21岁,逃荒到宿迁县城东15里双茶棚村,在已早逃荒去的黄台村几家老百姓家住下……我给开饭铺的张家担水,混几顿饭吃。半个月后,张家人介绍我到城东二里第二区园上村地主胡泰荣家当雇工,住在地主家一头是猪窝、一头是牛草的小棚里。我在胡家当了两年雇工,第一年挣五斗粮食(每斗14斤),第二年挣一石五斗……”

《党员历史自传》中所提到的“城东二里第二区园上村”,也就是现在的宿豫区豫兴街道雨露社区。从21岁到23岁,焦裕禄便在这里度过。

在胡泰荣家中,焦裕禄夫妇农忙时帮助干活,农闲时做些小生意,卖些他从老家带来的土瓶土罐,或者是泥响吧(一种用泥做的玩具,吹起会发出响声)。在很多老人的印象中,有知识、有文化的逃荒者确实少见,尤其是焦裕禄能吃苦、不怕累,更为雇主一家所欣赏的是,为人老实,写一手好字。

在宿迁生活这两年,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云出生了。女儿出生后,焦裕禄的丈母娘也就过来了,在家里边带孩子边纺线卖,帮衬家用。

厚道、勤快是胡家人对雇工“老焦”的评价,话不多的他也很快融入了小乡村的生活。偶有交流,“老焦”会说“之所以流落至此,是因为老家打仗不太平,老乡都跑光了。”据一些老人回忆,当初焦裕禄是和妻子举家带口逃难至此,胡家好心收留了他们,不仅让他有个落脚地点,而且还供他们吃住。

据胡家后人描述,胡家对焦裕禄真的不错,同时屡屡提起的还有那个毛驴换盘缠的细节。

女儿才几月,这里一切安稳,但焦裕禄还是想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北崮山村。要走了,胡家人决定把焦裕禄干农活时经常用的毛驴卖掉,换十九块大洋当他的盘缠。回家了,好歹有个本钱做生意。

1945年的一天,焦裕禄全家就这么悄悄地离开了园上村,离开了宿迁。有人说,他还是推着独轮车,跟着几位山东老乡一起回去的。突然而至的“老焦”,走时也毫无征兆。

“老焦”走了,从此再无音信。在那些兵荒马乱之后又百废待兴的年代里,胡家人和园上村村民们也渐渐忘记了这个过客,继续着各自柴米油盐或悲或喜的生活。

薪火相传

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

根据记载,焦裕禄1964年5月在兰考病逝后,当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焦裕禄同志为党为人民忠心耿耿》,宣扬其事迹。两年后,长篇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在全国掀起学习焦裕禄精神的热潮。

直到那个时候,园上村的人才记起那个当年匆匆来又匆匆去的长工“老焦”,不同的是,普通的谈资已经变成了对英雄的仰视。

时光更迭,当年的园上村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在的宿豫区豫兴街道雨露社区,但是焦裕禄精神却一直在这里延续。

走进雨露社区的九龙花园小区,顺着池塘边的红色精神步道就可以来到焦裕禄文化广场。广场内三三两两的居民有的正坐在椅子上乘凉,有的驻足焦裕禄事迹宣传板前重温历史。

“九龙花园小区就是焦裕禄曾经在宿迁生活过的地方,焦裕禄文化广场一方面是为了缅怀历史,一方面就是希望小区里更多的党员和群众能以焦裕禄为榜样,以焦裕禄精神为标杆。”雨露社区九龙花园小区党支部书记杜自强介绍,当前,小区正以“学习焦裕禄精神”为主线,以“学党史 看村史 议家史”为主题,以“一抓四促五提升”为抓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家庭活动有序开展,党员干部们正秉承“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砥砺前行。

焦裕禄虽然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是焦裕禄精神仍在西楚大地上历久弥新,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带着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直指人心。

虽然现在的宿豫区大兴镇双茶棚社区并非焦裕禄曾经落脚过的双茶棚村,但是也可窥见焦裕禄精神正在这里焕发着勃勃生机。双茶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就是焦裕禄文化广场,焦裕禄的事迹、焦裕禄精神都在这里一一展示。“我们把焦裕禄作为一面镜子,学习他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对工作岗位的无限忠诚,我们将不断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品行锤炼,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宿豫区大兴镇副镇长、双茶棚社区党委书记卓坤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