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沭阳县沂涛中学校园中心,矗立着一尊高5.2米的身着新四军戎装的塑像。他,就是为抗击日寇侵略而英勇献身的朱沂涛烈士。
朱沂涛,一九七年阴历七月二十出生于沭阳县太平集街北朱刘庄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二。在他七八岁时,父母曾送他到葛庄私塾念书,后因家贫辍学。至十一岁那年,因生活所逼,又被送到周司庄司姓地主家当小伙计。其间,地主老爷见小沂涛聪明伶俐,便让他陪小少爷读书(旧时称“伴读”),闲暇便陪少爷玩耍。借此机会,小沂涛识了不少字,懂得了不少道理。
抗战初期,出生于沭阳县九区陶码(今沂涛镇大王庄村)的进步青年陶逸飞(后被选举为九区区长)在家乡成立抗日自卫队,朱沂涛积极响应,毅然报名参加,并于一九三九年秋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一九四年九月苏皖区机关从皖东进入淮海区来到沭阳,驻钱集、陈圩一带。一九四一年三月成立淮海军区,军区驻沭阳周集小胡庄。五月,苏皖区委党委改为淮海区党委,区党委机关驻沭阳县张圩、陈圩。当时沭阳县委根据形势需要,把县一级所有武装合并为县大队(后改为独立团),各区建立军队。朱沂涛任(九区)八支队队长。一九四二年十二月,,朱沂涛当时所在的沭阳县大队被编为淮海军区独立一团(又称淮海军区一支队),隶属于新四军三师十旅,朱沂涛当时任独立一团八支队排长。
朱沂涛生前的战友赵万如老人回忆说:他和朱沂涛烈士是在淮海军区独立一团时的战友,朱沂涛当时任排长,他是班长。朱排长待人和气,肯关心人,行军时总帮助年少、体弱的同志背枪支、背背包。
朱沂涛遇到特殊情况能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地和敌人周旋,最终化险为夷。一次,朱沂涛和他所在的连队驻在高沟,汤沟恶霸汤大猴子纠集丁头庄吴八,大周庄周以道等地方反动势力约千余人,围攻高沟。我军凭借高沟圩子奋起反击,我方当时只有百十号人,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连队领导决定撤出战斗。由于部队过于分散,赵万如所在的班有六七个战士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和敌人展开巷战。正好碰到寻找他们而来的朱沂涛,他们汇合一处,边打边撤,最后被敌人围困在高沟圩子东北角一个碉堡里。
该碉堡有四米见方,土墙有一米厚,四边开有猫眼洞。敌人将碉堡围住,从五更头打到晌午,也没有攻下来。因敌人是非正规部队,均由地方土匪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我方战士称其为“十一路”(因为十字下面加一横乃是“土”字)。这些人多怕死,只是虚张声势,不敢硬冲。堡垒里我军共八人,子弹也不多了,门又被敌人封死,冲不出去,大家一致意见,坚决和敌人拼到底,宁死不当俘虏。
朱沂涛经过冷静分析,认为碉堡北面便是很深的圩沟,没有敌人把守,圩沟向北不远有一条战壕沟向东北方向延伸,我们可以在碉堡东北角挖一个地洞,等天黑悄悄出去,越过壕沟向东北撤退,朱沂涛的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但是挖地洞没有工具,他们便利用刺刀,大家轮换着挖。经过三个小时地洞挖成,只留下外面薄薄一层土。天黑后,大家按计划行动,结果突围成功。当时淮海区的机关报《淮海报》还专门作了报道,称赞:八位壮士遭敌围困在高沟,坚守一天顺利突围无一伤亡。
一九四三年阴历九月廿四下午,钱集据点日伪军到我淮海区机关所在地张圩一带“扫荡”,带队值勤巡逻的朱沂涛在张圩鸭庄和敌人遭遇。为了给地区机关转移赢得时间,朱沂涛临危不惧,带领战士英勇抵抗。敌人在机枪掩护下,发起多次冲锋,朱沂涛和战友们凭借圩堆、坟包进行还击。他们先后毙敌七人,击伤多人,我方牺牲战士两名。天色近晚,敌人开始向鸭庄后溃退,伏在一座坟包后面的朱沂涛冲起来指挥战士追击敌人,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腹部。他受伤后还拒绝别人抬下火线,用手捂住腹部继续指挥战士追击敌人。后因伤重昏迷,被当地一位姓张的妇联主任带人用担架抬到谢河抢救。检查发现,朱沂涛的肠子被击穿。由于当时战地药品奇缺,医生除去用仅有的西药来给他挂水,只好用红汞来涂伤口。
朱沂涛重伤以后,其夫人和一子三女被部队派人接来守候在身旁。由于失血过多和剧烈伤痛,他的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向下流淌。朱夫人拉着他的手万分悲痛地说:“你要坚持住啊,你不能丢下我和孩子啊!”朱沂涛强忍剧痛,断断续续地说:“打鬼子……不怕死……”望着哭成泪人的幼小儿女(长女朱英12岁,子兴加9岁,次女兴兰六岁,小女三丫不足周岁),朱夫人泣不成声:“你走了,叫我和孩子们今后怎么过啊!”朱沂涛用微弱的声音安慰夫人说:“有……共产党……毛主席……朱总司令……”农历九月廿六凌晨约两点,民族英雄朱沂涛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以身殉国,时年三十六岁。
朱沂涛牺牲后,他的战友和乡亲们异常悲痛,许多人失声痛哭,下决心多杀敌人,为烈士报仇。为了纪念烈士,一九四三年底,沭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作出决定,把烈士出生地朱刘庄所在的太平乡更名为沂涛乡。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告慰英灵,启迪后人,沂涛乡党委、政府于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在沂涛街中心位置,塑立一尊高5.2米的朱沂涛烈士塑像(现搬到沂涛中学校园内)以供世人瞻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