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法一九一四年出生在沂涛镇王魏庄村一个贫农家庭。一九二九年春,共产党员许庆堂奉上级指示来到魏庄,以唱僮戏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宣传和组织发展工作,发展周以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九二九冬,沂涛地区早期党组织——中共魏庄古桥党支部成立,周以法担任党支部书记。并一直在家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还以拾草打扒根为掩护到高杨(高沟、杨口当时均属沭阳县)一带散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在当时,周以法还编了一首《佃农歌》在群众中传唱,歌词是:“佃农生活苦,苦得了不得。喝的稀薄粥,穿着破衣服。一年苦到头,生活不敷足。这样穷日月,堆房(地主)不知足。开口王八蛋,甩手巴掌掴。打骂还不算,还要去干活。一处做不到,还被刨房屋。受了一肚苦,大气不敢出。求情说好话,赔礼把头磕。想起哭三天,多会把仇复?只有闹翻身,才能把仇复。”
一次周以法到汤沟街(时属沭阳县)以卖虾米为掩护散发传单,伪乡长汤保光(外号汤大猴子)家佣人买虾米,周以法跟着去拿钱。便乘机把传单放在汤大猴子家门坎石下面,被汤大猴家家丁发现,大呼“有共产党传单”,顿时出动人马满街搜查共产党。那天正好是汤沟逢大集,周以法乘乱拿出手枪连放三枪,街上顿时炸了锅。周以法在曹小买掩护下,趁乱跑出汤沟街。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汤沟小学教师汤曙红于一九三八年组织抗日宣传队,举办读书会,号召民众拿起枪来武装抗日,并组织自卫队,自任大队长。一九三九年春,中共苏皖特委决定成立海属中心县委,将汤曙红领导的抗日武装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团,汤曙红任三团团长。在其影响下,周以法搞到了一把“鸡啄食”手枪和几枚手榴弹,把本村青年组织起来,成立抗日自卫队。一次,高杨据点鬼子开着坦克过来“扫荡”,周以法带领王继传、王永丰等人进行骚扰。他们地形熟悉,以青纱帐作掩护,扔了两颗手榴弹,放了几枪,使鬼子坦克掉到深沟里,他们马上撤退。日本鬼子费了很大劲才把坦克弄上来,停止了“扫荡”,撤回高杨据点。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淮海战役打响,为支援淮海战役,遵照上级指示精神,沭阳成立支前司令部,由县长陶逸飞、副县长张聘三任支前司令部正副司令。与此同时,各乡、区都成立了支前组织,各村成立担架队、运输队,保证主力部队打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全力以赴支持淮海战役。周以法当时任龙庙区支前民工教导员,带领民工2120人到安徽萧县。住在一农户家中,一天晚上十点多钟,周以法出来查哨,结果碰到国民党黄伯滔部队三名士兵,朝他开了一枪没打中,结果周以法被抓住。敌人在他身上搜查,当时周以法腰里插着手枪,枪把扣着草绳系在裤腰带上,滑到大腿跟,国民党在他腰里摸一阵没摸到手枪。这时,正巧农家一位四十多岁妇女出来,见状对国民党士兵说,他是住在俺家小叔子,不是共产党干部,你们不用抓他。当时周以法头发蓬松,灰头污面,衣服破旧不堪,确实不像干部,结果国民党士兵就把他给放了。他们从淮海战役开始到结束,一直到大军渡江,始终紧跟大军,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初期,周以法到淮阴农干校学习,期间担任沭阳组学员支部副书记。一九五○年至一九五八年在马厂区任区委委员、组织科长。撤区并乡后调任太平乡担任党委委员、生产科长,一直到一九六五年离职休养。
周以法在几十年革命生涯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为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九六三年新华日报社记者赤布对他做了专题采访,他的事迹刊登在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七日的新华日报上。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沂涛镇早期中共党员、首任基层党支部书记、革命老人周以法同志在王魏庄家中因病逝世,终年九十四岁。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