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下第一碑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在南京的城东,有一座阳山,山谷深处,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石碑,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已逾600年。

一进景区的大门,是高大的门楼,写着“大明文化村”。进去后,有一长形的屏障,上书“天下第一碑”,遒劲有力,向世人宣泄着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让人凝思。

紧挨着屏障的平台,立着一座高约7米许的石碑,碑顶和底座都镂刻了精美的龙凤图案。碑身上刻着“阳山问碑”四个大字,龙飞凤舞,撼人心魄。以前并没有这四个字,今日竖在这里,是对游人的一份考问吗?

最先见到的是碑座,旁边的大理石上刻有一组数据:碑座高13米,宽16米,长30米,重达1.6万吨。过碑座,再向北,约十米处,便是巨大的碑身和碑额。

站在碑材前,需仰视方可见全貌,在惊叹它的宏大时,自然而想是什么人建了这么大的石碑?所作何为?

清代袁枚《洪武大石碑歌》中写:“碑如长剑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诗题中有洪武两字,让人觉得此碑好像是朱元璋所为。但朱元璋是一位节俭的皇帝,他在位时所进行的工程,大多是出于实际的政治和军事需要,不大可能下令建造这样浩大的工程。

实际上这巨碑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所为。朱棣宠臣胡广著有《游阳山记》,明永乐三年,因为要为太祖朱元璋的陵寝修建石碑,他奉命前往南京郊外的阳山,察看在那里进行的石材凿刻工程。

朱棣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石碑?最终为什么又烂了尾?朱棣的江山是从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强行夺来的,在占领南京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明孝陵。

在父亲朱元璋的墓前,朱棣哭诉自己的不得已,为自己推翻侄儿的行为进行辩护。在那个标榜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环境中,朱棣的这番表演是他争取正统话语权的第一步。

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争取嫡亲正统的合法性,他一边杀戮建文旧臣,一边大肆宣传自己的英明雄武。这还不够,他要为父亲竖一块大大的石碑,盖过古今所有,他要借这高高竖起的石碑,向天下的臣民树立自己“大孝至善”的形象,也宣示着新任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

这几乎是用一座山来做一座碑,这在人类历史上都绝无仅有。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朝廷要求限期完工,规定每个石工每天要交三斗三升石屑,由监工负责验收,完不成的就杀头。惨死者的尸体被扔在阳山附近的“万人坑”里,日积月累,这“万人坑”隆起形成一个大坟包,人们把“万人坑”附近的一个小村就称为“坟头村”。

整体的工作已基本结束,大功即将告成,可最终为何放弃了?600年来,让它空留在这里?据说石碑最终被放弃,与朱棣意欲迁都北京有直接关系。夺权之后的朱棣,已把精力投入新都城建设上。随着内部矛盾的缓和,他的皇帝根基渐牢,“颂扬”工程的政治意义渐淡。这话有些道理,但我想,朱棣凿碑更像一场秀。

《明史》评价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其中固然有马屁,但朱棣从藩王成皇帝,也确实雄才大略。

他南征北战,见多识广,自然深知这石碑的分量。朱棣开始就洞彻了结局,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只不过是借题造势,作秀给天下人看罢了。那些领命的官员,目睹石材之巨,估计也没有人认为能把它运走,但在朱棣的淫威下,就算窥破真相也无人敢说。

施工期间,朝廷不断组织官员前往参观,借他们的嘴来广泛宣传,深受朱棣重用的胡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那篇书于大门口的《游阳山记》。

“石上有痕,已为前朝记功过;碑中无字,留与后人论是非。”这雄伟壮观的碑材,上面有痕的不仅是斧钎开凿的痕迹,还留着千万百姓的斑斑血泪。

600年里,阳山的碑材矗立在风雨中,碑中虽无字,但它是一部无声的历史,写满着沧海风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