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云
天下菜园何其多?一般的菜园只生长瓜果菜蔬,而毛泽东的菜园却能生长民意民心。
如果说,延安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最好的语言大典,那么杨家岭就是这个大典中最经典的页码。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我才感到自己的两只眼睛太不够用,记忆的神经仿佛也不够使用,我多么想认认真真地摄下这里的一切一切,然后珍藏进自己记忆的宝库中。走进杨家岭,所有的游览者瞻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
在设备相当简陋的当年“中共七大”会堂里,我与儿子背倚着今天一个农民家庭都不屑使用的长条木椅留了影。出门向北过一道窄窄的天桥,我们又随着参观的人流来到后面山坡上的窑洞前。光阴荏苒,物是人非,一桌一凳,历历在目。这里曾居住过一群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大音希声的伟人,他们凭着这十分简朴的窑洞与身上的层层补丁衣,竟打败了住高楼大厦、着楚楚衣冠的敌手,从而也打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中国。
这次延安杨家岭之行,我逗留时间最久的却是一个不甚被人留意的景点,这就是毛泽东主席曾经亲自栽种过的一片菜园。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上个世纪40年代在陕北大地上掀起的那一场军民大生产运动,杨家岭就是那场运动的指挥部。当时的杨家岭山坡上仅仅居住着十几户人家,中共领袖们的住地集中在一起,自西而东依次为:周恩来旧居、朱德旧居、毛泽东旧居与刘少奇旧居。毛泽东的菜园就在刘少奇旧居的左下方。
刘少奇旧居前面是一方石桌,石桌四周有4个石凳,这是当年毛泽东主席接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丝·斯特朗的地方,当时做翻译的有陆定一与美国医生马海德。我在石桌东面的山坡前伫立良久,神情专注地凝视着山坡下不远处的那片菜园旧址,与书写着“毛泽东菜园”红字的标记牌。说是菜园,实际上已成了绿树掩映中的一片空地。我站立在那儿,连续倾听了三位导游小姐关于对那个菜园的解说。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毛泽东在杨家岭整整居住了5年,这片菜地也与他朝夕相伴了5年。作为一位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领袖人物,他亲手种菜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做在其中,乐在其中。他曾将自己种出的辣椒,托人送一包给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斯大林也知其所好,派人送给他一包苏联土地上长出的烟丝。伟人之交,也不过就是如此平淡,但其中的伟大友谊,却并非黄金白银所能买得到。
1940年5月,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毛泽东就地取材,用菜园中种出的蔬菜招待了他,加上买作料,一顿饭仅仅花了2角钱。两位现代中国的智者一边品尝着西红柿、大椒,一边头顶窑洞谈天下,结下了在中国现代史上被传为美谈的“君子之交”。在此之前,陈嘉庚曾访问重庆,蒋介石隆重地招待了他,一顿饭竟花了800块大洋。2角钱与800块大洋,这是多大的比值?因此,陈嘉庚在延安曾当众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得天下者,共产党也。”后来中国的历史也证实了他的话。这不是他信口言中,而是体现出了智者与庸人目光的差异。
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会堂,就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会场,我们在参观时,听到一位导游正在用陕北方言演唱《东方红》。他唱得很认真,也很动情,把许多游人的情感都带进了历史的烟海中。
就在我游览延安的这天早晨,我站在壶口不远处的高柏乡的一道山梁上观赏陕北风光。此时,正值一轮朝阳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把远近的窑洞、山梁映照得一片光亮。于是,我立马想到了当年陕北的农民歌手李有源,是他走在陕北的山梁上即兴抒情,也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创作出一首划时代的赞歌《东方红》。那是他发自肺腑的歌唱,也代表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心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当年陕北人民之所以如此歌唱,那是因为毛泽东已将自己的血融进了人民群众的血脉之中。
昔日,延安是中国红色革命创业的圣地;今天,延安又是后来者守业修身的人生课堂。当离开延安之时,我情不自禁地伏在车窗口深情地回望,我回望枣园,回望宝塔山,也回望杨家岭下那一片洒过领袖汗水的菜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