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吴集借枪的故事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江瀚

沭阳西北方向有个去处,叫吴集。抗战期间,马厂兵工厂制造大量枪支,发到各乡镇武装抗日军民,吴集乡抗日民主政府也分配到十支“马厂造”步枪,乡支部书记魏玉平非常高兴,决定发给吴集新江游击队使用。

这支游击大队,二百多号人,仅有十几条枪,加上现在上级分配来的十支“马厂造”,也就二十来支步枪,近十个人一支,其他人无非就是些大刀片子、红缨枪之类的兵器,还有的人,拽根磨棍就跟着队伍跑,根本无法达到一个游击大队的战斗力。

没有枪的队员们就缠着魏书记,今天找明天找,可是魏书记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事还与区委书记争得脸红脖粗,结果还是无法解决。

魏书记左思右想,想出一个办法来:借!吴集远离县城,地处偏僻,不断遭到日伪侵犯,加之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兵荒马乱,老百姓没有安宁之日,不少肉头户纷纷购置枪支,构筑圩墙来看家护院,魏玉平要实施的借枪计划,就要得到这些人的支持。

吴集成立抗日武装——新江游击大队初期,肉头户们也积极主动捐献枪支,但民间还有不少枪支,都以种种借口深藏不露,不肯拿出来支持抗日。

魏书记到街西地主范某家,开门见山地说:“跟你商量一下,听说你家有一支驳壳枪,借给我们打鬼子用!”

范某说:“家里有枪不假,但是我全指望它看家护院。借给你,我用什么呀?”无论如何不答应。

魏玉平连跑了几家肉头户,动员他们把枪借出来,可是磨破了嘴皮,都被他们以种种理由推辞。魏书记空手而归。他见借枪不顺利,就动员队员们和知情群众举报,对持枪的肉头户登记在册,然后以抗日民主政府的名义,通知他们来开会,地点就定在街北明末抗倭将士墓前。

明末抗倭战斗中,有八名为国捐躯的将士长眠在这里。墓碑上刻着当年海州判官所撰写“抗倭寇树华夏正气,兴吴集为一方造福”的联文。魏书记把他们召集到这里开会,就是要教育他们不忘抗倭历史,牢记血海深仇,共同携手抗日救国。

肉头户见到政府叫他们到这地方开会,心里已有几分明白,但个个沉默寡言,谁也不想先带这个头。

魏书记说:“政府找你们借枪,是为了抗日,保卫我们家园不受鬼子侵犯。听说沭城里的土肥原这个鬼子头儿,要来咱吴集,来干什么?能不烧杀抢掠吗?当年大刀刘綎,一个外地人,与我们毫不相干,却义无反顾地和吴集人民一起并肩作战,赶走了倭寇,保卫了我们的家园。大家看!”魏玉平指着身后的一排坟墓说:“这些坟墓,全是当年浴血疆场牺牲的将士们!乡亲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现在鬼子来了,怎么办?我们做事要凭良心啊!”

魏玉平继续说:“大敌当前,匹夫有责,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至于谁家有没有枪,底细我们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就看大家态度了!”

肉头户们此时个个神情紧张,魏书记便加重了语气:“我们已经掌握个别人不把枪借给政府使用,却借给国民党乡丁的事实。现在这个乡丁已经携枪进城投靠鬼子了,这是什么行为?这是资敌!汉奸!应该挨法办的!”

魏玉平拍拍身背的盒子枪,吓得肉头们心惊肉跳,惶恐不安。魏书记环视四周,严肃地说:“对于敢于与政府政策背道而驰,暗通鬼子的问题,我们要在红黑簿上记上一条!那颗脑袋牢不牢,就看他以后路怎么走!”说到这里,魏书记话锋一转,单刀直入,叫道:“陈八!”

“在!”陈八一惊,慌忙应答。

“你那支旧驳壳枪我不要,就要你用牛皮纸包着的那两支新枪!怎么样?要不要我派人帮你到床下去挖?”

“需不着,需不着……”陈八慌了,吓出一身冷汗,“我……我借,我借。”陈八终于表态了。

“我借一支钢枪!”在座的肉头户沉不住气了。政府已经掌握了底细,再隐瞒也没有用,消极被动不如争取主动,人群中有人举手喊道。

“我也借两支钢枪!”

“我也算一个!”

“还有我!”

肉头们争先恐后报名,都表示愿意借出家中枪支。采取这种办法,一下子借到各种长短枪三十多支,还有一批子弹、手榴弹。

吴集抗日武装借枪时,有软借,也有硬借。软借就是跑到你家里,说好话,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一直跑得你蹲不住,最后把枪拿出来;硬借就是像上边的方法,硬掐活拿,不借不行。吴集借枪的方法,曾经在沭阳各抗日根据地广泛推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