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村庄只有不足80户人家。为了抗击日寇,村民卖地卖粮筹钱买枪,硬是组成一支70多人的抗日武装,与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村里先后走出了30多位战斗英雄,其中有13位为国捐躯。他们中既有“父子好汉”、又有“叔侄英雄”、还有3位亲堂兄弟烈士。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这个村庄就是被陈毅誉为“红色堡垒”的吴大园。
近日,宿迁日报社“百年循迹——走过你来时的路”全媒体报道团队来到泗阳县来安街道吴大园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墓,倾听他们的革命事迹。
父子烈士传佳话
“父烈士,子烈士,父子烈士;老英雄,少英雄,老少英雄”。这副挽联赞颂的是吴粹轩、吴森仁父子俩。有“老少英雄”之称的吴粹轩、吴森仁,是抗战中吴大园最先牺牲的父子双烈士。
吴粹轩,1876年出生于富裕家庭,清末秀才,开明绅士,自幼饱读诗书,1935年从事教育工作。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大举侵华,犯下了滔天罪恶。1939年2月底,日寇血洗了泗阳县城。日军在中国、在泗阳的暴行激起了泗阳人民的心头怒火。
吴粹轩当时已经年过六旬,但是他毅然放下手中教棒,拿起枪杆子,参加抗日,并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淮河游击独立大队大队长(简称淮河大队)。他组织的抗日队伍,经常活动在淮阴(今淮安)、泗阳交界的渔沟、北吴集、宋集一带,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和土匪恶霸的势力。
汉奸地头蛇岱国聘是渔沟区的伪区长。1940年5月的一天夜里,岱国聘配合日寇偷袭淮河大队,淮河大队不幸在六塘河南倪湾遭其包围。队员奋力反击,部分人员突出重围,但是吴粹轩不幸落入敌人的魔掌。
敌人先以许愿、收买的办法,企图诱降他,结果未能得逞。随后,残暴的敌人又以酷刑相逼,用铁丝把他的手掌穿起来,还残忍割掉他的两只耳朵。敌人用尽了所有酷刑,吴粹轩始终大义凛然,誓不低头,最后慷慨就义。
吴森仁是吴粹轩次子。1940年年初,他投奔新四军,融入抗日洪流。其后不久,得知父亲牺牲,国恨家仇涌上心头。他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自卫队,坚持抗日。1942年春,淮泗县蒋集区政府成立时,他担任区武装队长。在他的带领下,队伍从开始的10余人,很快发展到几十人,经常在淮、泗接合部活动,有力地打击了这一地带的日伪势力。
吴森仁练有一手好枪法,人称神枪手。频繁的行军打仗,也练就了他一双铁脚板。1942年年初,新四军一支队伍来到此地。为配合大部队行动,吴森仁便带领区队,化装成便衣队到来安据点,出其不意地一举打死伪军大队长、警察局长及卫兵4人,俘虏5人。
1942年春节过后,吴森仁奉命配合淮泗县县长张辑五夜袭来安炮楼,活捉伪泗阳县大队长刘春波。1943年秋,吴森仁带领区队,再次偷袭来安据点,在来安西街活捉国民党县长及一科长,并当场枪决,大快人心。
1943年9月,日伪为了加强占领区的统治,从淮阴城出动200余日伪军,到凌桥构筑炮楼,妄图切断蒋(集)袁(集)两区的联系。吴森仁联络好我正规军19团,迅速赶到凌桥,与日伪军展开了激战,毙敌数十人,其余敌人逃回淮阴据点。
1944年2月25日,淮阴、泗阳日伪军调集西坝、三树炮楼兵力400余人,拂晓前秘密行动,向蒋集、三岔、徐圩、凌桥一带扫荡。吴森仁获悉情报,立即率领区队和地方干部、民兵组织伏击,坚决打退了敌人,保护了这一地区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次,吴森仁受到了淮北军区的通令嘉奖。
由于斗争的需要,1944年蒋集区区队上升为淮泗县独立团二营,吴森仁任副营长兼四连连长。1944年11月9日,吴森仁带领部队在淮泗县运河南岸小宋庄,与日军一部和伪军28师700余人展开了激战。战斗中,他以一个连的兵力,打垮了七倍于我之敌,追击敌人到运河岸边,逼敌扑河逃命。在追敌中,吴森仁腹部连中两弹。担架抬回后,不幸于当晚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吴森仁牺牲后,中共淮泗县委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淮北军区司令员张爱萍、政委邓子恢致函吊唁,并在《拂晓报》上号召全军学习吴森仁同志一心为革命的献身精神。
后人有诗赞曰:
父子双烈皆英豪,舍身为国撼九霄;
昔日烽火硝烟尽,英魂铸就国富饶。
叔侄英雄震四方
在抗战中,吴大园不仅有吴粹轩、吴森仁这样的父子烈士,还有吴宗昆、吴绍演这样的叔侄烈士。
吴宗昆,1911年生。兄弟排行老六,人称吴六。
吴宗昆在泗阳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阅读了不少进步刊物,1932年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同年9月4日,他参加了淮阴地下县委领导的渔沟暴动,失败后被迫暂停活动。
国共二次合作后,1938年他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因不满国民党的消极抗日,不久毅然返乡,投身教书育人。
吴粹轩牺牲后,吴宗昆决定放下教鞭,回村带领民众继续与日伪作斗争。他号召全村各家各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卖地卖粮买枪。全村民众积极响应,一次就买枪40余支,村里青壮年先后有70余人参加了抗日自卫队。吴宗昆以这些武器为依托,带领这支抗日自卫队开展对敌斗争。他们白天站岗放哨,下田干活枪不离身;夜晚集中在苦草地、壕沟里宿营;冬天没有青纱帐,就离开本村到远村夜宿。他们坚持游击战,村村联防,多次拦截或打跑了下乡抢粮的日伪军和土匪团伙,受到周边十里八乡民众的称颂。
吴宗昆一心抗日,舍小家、顾大家。为了筹措抗日经费,招待过往抗日人员,他把家里的槽坊和商店都变卖了;吴宗昆还动员几个侄儿投身抗日。
吴宗昆为人正派,文武双全,才能出众,在干群中极有威信。1943年3月,蒋集区政府在区长徐恒茂、区委书记石正鹄相继调走后,吴宗昆由副区长升任区长。在长期的抗日斗争中,吴宗昆革命意志坚定,智勇过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1943年冬诱捕汉奸郑兴,就是一个广为传颂的大义“灭友”的佳话。
郑兴是泗阳郑道口人,1932年和吴宗昆一起在泗阳师范念书,是同窗好友。他们一起闹过学潮,一起参加了中共地下党。但后来郑兴思想蜕变,成了日本人的跟班,吴宗昆和吴森仁商议后决定铲除他。
1943年农历十二月初六那天,适逢吴宗昆的侄儿绍浩12岁“剃头”,他便借机邀请郑兴前来“喝喜酒”。郑兴不知是计,欣然来到吴大园,被吴宗昆和吴森仁当场活捉,很快被人民政府处决了。
1944年春,组织上决定调吴宗昆去县政府任秘书工作。而吴宗昆在长期的艰险斗争中已积劳成疾,到县政府后常由警卫员架着拄杖坚持工作。1945年春,他在疾病折磨和政治迫害的双重打击下,不幸倒在了抗战胜利前夕,时年34岁。吴宗昆的英名,永远留在了湖西雪枫墓园中“淮北抗日阵亡将士”的丰碑上。
吴绍演是吴宗昆的侄子,1919年5月出生。早年受过私塾及高小教育,在家种过地,给人站过柜台,外出搞过测量。他1940年参加革命,在苏北抗日军政大学受训8个月后,分到泗阳县八集区任财粮助理,不久调任宿迁县政府任财粮科长。
战争年代,我军的公粮和党政军需物资,都存放在老百姓家里,点多面广,后勤保障工作十分艰巨。但吴绍演群众观点强,工作精心细致,对辖区内的粮食物资存放情况,了如指掌,县政府需要随要随到,从未延误过。他业务娴熟,人称“活算盘”——不管到哪里检查储粮,眼睛一看,手指一拃,就能估算出几斗几升。吴绍演在宿迁工作的7年中,从不惧怕艰险,处处身先士卒,为粮食战线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被誉为“捷克式”科长。
1940年夏秋之际,日伪军下乡扫荡,吴绍演奉命带领一个小分队狙击。战斗中,因寡不敌众,小分队被敌人打散。他和两个战士被敌人紧紧追赶,情急之下一头扎进路边的一个大汪里。汪塘里长满了芦苇遮蔽了他们,三人噤声在水里整整浸泡了一夜,待天亮敌人撤走后,他们才得以脱险。
1946年,为避敌锋芒,宿东解放区大批干部和家属转移北撤。而为斗争需要,吴绍演把妻小托付给机关跟着北撤,自己坚决留下来“坚持就地打游击”,誓死保卫宿东根据地。
1948年,吴绍演从宿迁调去淮阴粮食局任局长。1949年初,为支援苏南新区干部队伍,他不畏艰险,渡江南下,出任上海市松江专区粮食局副局长。在新中国即将成立时,他遭敌机轰炸不幸牺牲,时年30岁。
兄弟好汉美名扬
吴宗昭、吴宗智、吴宗映三位烈士是亲堂兄弟。
吴宗昭,生于1920年。小时家贫,初小毕业后,在家边劳动边自学。他能诗能文,并练得一手好字,这在他之后的革命生涯中大受其益。1946年他在河南太康县任区长时,当地老百姓见到他的一手毛笔字,都说他是个大学生。而吴宗昭风趣地说:不错,我念的是——家庭大学。
1940年,吴宗昭投身革命,与同村吴绍演一起,进盐阜新四军苏北抗大学习。1941年,他分到泗沭县穿城区税务所任所长,工作铁面无私;1943年在淮泗县政府建设科任科员,为建立纺织厂、解决边区军民穿衣问题而日夜奔忙,还动员来探视的妻子日夜纺纱,交给边区纺织厂。
1947年11月,吴宗昭被叛徒出卖,队伍遭敌人包围。吴宗昭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时年27岁。后来,叛徒被抓捕处决。
吴宗智,生于1920年。小时在家先后读过小学、私塾。1944年到淮泗中学学习,后到袁集区夏家湖一带搞减租减息运动。其后,他参加新四军,在拂晓报社工作。抗战胜利后,部队奉命西进,吴宗智离开部队,调到睢宁县大李镇任镇长。他在大李镇期间,清正廉洁,为人民谋利益,受到干群的普遍拥戴。他从大李镇离开时,大李镇人摆着一张大桌,上面摆了一碗水、一面镜——赞誉他“清如水、明如镜”的高风亮节。1946年7月,吴宗智北撤到山东,次年不幸在胶东牺牲,时年26岁。
吴宗映,生于1924年。早年在家上过小学,被抓过壮丁。1947年底参加人民解放军,曾参加过辽沈、平津战役,历任班排长。1949年挥师南下武汉,围剿白崇禧残部。继续南下后,1950年2月在广西平儿关剿匪中壮烈牺牲,时年26岁。
听身边人说
吴粹轩乐善好施
——吴宗桥(吴森仁堂侄、退休乡镇干部)
我从小听父亲多次说起吴粹轩、吴森仁父子烈士的故事。
吴粹轩家中非常富裕,有200多亩田地。和一般的富人不同,他平易近人,乐善好施,经常帮助穷人。吴粹轩慷慨就义后,我父亲吴容仁和族人吴宗耀两人秘密前往渔沟鬼子炮楼,冒死将吴粹轩的遗体偷运回来安葬。
吴森仁是吴粹轩次子。1940年初参加抗日,1944年11月牺牲,年仅24岁。吴森仁牺牲后,中共淮泗县委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淮北军区司令员张爱萍、政委邓子恢致函吊唁,并在《拂晓报》上号召全军学习吴森仁同志一心为革命的献身精神。
吴大园烈士陵园
经过3次改扩建
——吴宗访(吴森仁堂侄、退休村支书)
吴大园烈士陵园是为了纪念当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陵园始建于1998年。一开始建得很简陋,没有围墙,没有墓碑。后来经过2002年、2012年、2019年三次改建、扩建,投入资金60余万元,才建成目前的样子。陵园目前占地面积2665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并建了陵园陈列室和12米高的墓碑。陵园里安葬的烈士也逐渐增多,现在,陵园里安葬了来安街道61名烈士。
目前,吴大园陵园已经成了泗阳县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及国家公祭日,都有烈士后人及社会各界人士来陵园祭扫。
编撰村史 铭记历史
——吴绍芒(小学教师、《吴大园抗日风云录》编委之一)
吴大园人很早就开始编撰吴大园村史了。2000年左右,退役军人、退休干部吴绪略就汇编了泗阳县第一部村史——《吴大园革命斗争史》,2006年又进一步丰富了村史的内容,汇编成《英迹著千秋》。同时,吴大园人开始组织整理村史宣传稿,把已见报的关于吴大园的近百篇文章编撰成书——《“红色堡垒”吴大园抗日风云录》。这对宣传吴大园抗日英雄的革命精神,扩大“红色堡垒”吴大园的影响力,有着很大的作用。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