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晖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自3月11日宿迁经开区发出党史学习教育的“动员令”后,全区上下迅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通过多种形式“翻开”厚重的百年党史,号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让红色党史在宿迁经开区“活”起来、“火”起来。
丰富载体平台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补钙铸魂”
【镜头】每天下午下班后,宿迁经开区公安分局各派出所、各警种部门分别开展“警营灯课”学党史活动,全体民(辅)警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交流研讨、摘抄原文、撰写心得等形式,深入学习党史,在领会党的初心使命中践行为民服务宗旨。
【解读】“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百年党史生动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发展史和奋斗史,是党员干部永葆初心使命“最好的教科书”。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要求,为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宿迁经开区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印发方案,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工作安排等方面对全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出部署,要求各级党组织紧扣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抓实“规定动作”,做精“自选动作”,迅速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领导带动“示范学”、党员跟进“全面学”、结合活动“融合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宿迁经开区坚持把中央规定的必读书目列为学习清单,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标要求,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路,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举措、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此外,根据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宿迁经开区探索将现有资源激活、整合、下沉、共享,因地制宜制定各类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项目。
“喇叭晨课”让党史学习教育“声”动起来。为了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宿迁经开区充分发挥乡村大喇叭的作用,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党的奋斗故事,真正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受教育,让党的好声音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喇叭晨课”已经全面覆盖了宿迁经开区各村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午餐党课”将党建与企业发展“两股绳”拧成“一股劲”。针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集中学习难组织、自学活动难坚持、学习成效难保障的“三难问题”,宿迁经开区推出“午餐党课”,在企业职工食堂设立学习区,把企业食堂变为学习课堂,让非公企业的党员与职工同劳动、同学习、同吸收“养分”,不仅破解了工学矛盾,而且将党史学习教育延展到职工群众,真正打通了非公企业学习教育的“最难一公里”。
“小区灯课”让城市社区党员从“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针对城市社区党员“白天忙晚上闲”、学习不集中等情况,宿迁经开区黄河街道在常规的“党员学习日”之外,充分利用每周五晚“小区灯课”,组织党员干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充电”学习,对于一些因事不能参加正常学习的党员,为他们单开党课“小灶”,真正让学习教育一个也不落下。
“指尖课堂”让党史学习教育触角向基层延伸。注重全媒表达,报、台、网、微、端各级各类媒体同步发力、同频共振,推送党史知识,讲述红色故事和党员先进事迹,抢占网络“最前沿”,有效形成资源共享、数据互联的党史学习教育新模式。党员每天在线上打卡签到,做到“向组织报到”,并围绕党组织推送的学习内容开展“微讨论”、分享心得体会,进一步营造浓厚的云端学习氛围。
闻令而动,听令而行。当前,宿迁经开区上下正围绕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重大理论成果、伟大精神、宝贵经验深入开展专题学习,修好党史必修课,用好党史营养剂,从百年党史中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推动全区跨越赶超、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创新方式方法
确保党史学习教育“不落一人”
【镜头】一面书鼓、两片月牙型钢板的伴奏乐器……3月20日上午,在宿迁经开区古楚街道赵庄社区党群活动室,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胡博,以表为主、以唱为辅,穿越党的风雨百年,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生动呈现,为社区党支部全体党员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史教育课。
【解读】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新”更走“心”,宿迁经开区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创新“自选动作”,深入开展各类“送书”“送学”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落一人”。
“理论快递员”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温度。“理论快递员”是宿迁经开区在理论宣讲中推行的一种创新方式。2019年,宿迁经开区从全区党员干部、理论工作者、“百姓名嘴”等群体中特聘400余名“理论快递员”。当前,宿迁经开区上下正全面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理论快递员”也迎来了新的任务。400余名“理论快递员”再次出发,深入机关、社区、企业、学校,通过送“理”上门、“拼盘宣讲”的形式,把高大上的理论知识转换为接地气的大白话、看得见摸得着的活例子,使理论学习更加入脑入心。为了方便大家接收“快递”,宿迁经开区还采用配送、点单、预约等方式“投递”,对于想了解党史、传统文化等多种知识的社区居民,采用多个课题库内容搭配“配送”,满足不同群体所需。
“文艺+宣讲”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接地气。宿迁经开区充分利用“文艺+宣讲”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形式,把省、市、区对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精神带到基层,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感化、引导大众在知史爱党中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推进持久、深入、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大力营造“热气腾腾”、“活色生香”的党史学习生动局面。
“三送模式”让党史学习教育更聚民心。针对部分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宿迁经开区采取“送理上门”的方式把“理论宣讲箱”送进老党员家中,打造“送理论+送服务+送温暖”的“三送模式”,为老人送去红色书籍,和老党员们分享学习体会,使社区老党员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党史学习教育的新思想、新要求,拉近老党员和组织之间的距离,也让青年党员近距离感受老党员的精神力量,实现了老少党员互帮共学、互讲互动。
送书到家、送学上门、送教入心……多层次、个性化的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方式,让宏大的宣讲主题细化、具象化、形象化,让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让党史学习教育“热”在基层、“热”在群众。
用活红色资源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镜头】3月20日上午,宿迁经开区南蔡乡苏圩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到苏同仁烈士出生地,开展“传承先烈遗志 弘扬革命精神”主题党课及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大家详细了解了苏同仁革命烈士事迹,并在烈士故乡种下榉树和桂花树,寓意高“榉”旗帜、“桂”在坚持,苏圩村“薪火”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寓意同仁精神薪火相传。
【解读】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这样的学习教育场景在宿迁经开区随时可见。为了更好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宿迁经开区始终把红色文化贯穿始终,建场地、创载体、搭平台,深入挖掘利用丰富鲜活的党史资源,把红色基因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的精神食粮,创新区域带动式、情景浸入式、下沉实践式、融入体验式等学习方式,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宿迁经开区这片土地上“热”起来、“活”起来。
感受红色文化,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感染力。让历史走进人的心里,就能引发内心深处的触动。为此,宿迁经开区以革命遗址遗迹、历史博物馆、纪念馆为重点,号召各基层党组织开展“追寻历史足迹”行进式教育学习活动,在特定情境中接受红色党课教育。广大党员通过观看实物、图片、聆听讲解、重温入党誓词等方式,深入了解红色基地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对照革命先辈先烈,深学细照笃行,增强党性意识。
聆听红色故事,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穿透力。宿迁经开区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红色故事挖掘整理和宣传推介工作,通过走访史志专家、拜访烈士后人、收集群众来信等,切实做好红色革命文物征集、红色故事收录等工作。同时,邀请老干部、老党员围绕红色资源作专题辅导、讲红色故事,再现革命史实,让党员干部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激发红色认同,产生情感共鸣。
传承红色基因,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影响力。伴随着党的百年前进步伐,宿迁经开区同样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先后涌现出了一批革命烈士和一批信仰坚定的优秀共产党员,流传着许许多多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这其中有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牺牲时年仅38岁的烈士苏同仁,有长眠于古楚街道烈士陵园的烈士朱敦云、朱本生、吴英,有参加过解放战争、淮海战役等诸多战役的建国前老党员汪守珍,有退休后自掏腰包兴办文化大院的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周崇礼……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宿迁经开区全面开展对红色教育资源的挖掘、保护与提升工作,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部分,形成并扩大红色资源体系。同时,引导红色教育日常化、生活化,挖掘和利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将“红色资源”搬进“红色课堂”,将“红色课堂”融入工作日常,及时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奋斗精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