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林
时惟仲夏,岁在庚子,应友之邀,驱车张圩。访抗日老区,寻革命摇篮。是日也,风和日丽,柳暗花明,心潮涌动,思绪万千。追当年之遐想,猜今日之巨变……
车入张圩,豁然开朗。红旗高矗,以井岗山山形塑就;彩道宽广,用新四军番号命名。途径淮海路、抗日路、新四军路……到达当年抗日根据地——陈圩;驰过革命桥、人民桥、淮海区桥……进入淮海区专员公署——旧址。村口新四军公园,舒双臂、敞胸怀,迎四方来客;巨型花岗岩浮雕,举红旗、握钢枪,展抗日雄姿。信号灯塔,高矗入云,八个大字,耀入眼帘,“不忘初心”时刻启迪后代——发扬革命传统;“牢记使命”严正告诫今人——牢记中华复兴。
村中和谐广场,屹立新四军雕像,红旗招展,军号嘹亮。唤醒记忆,勿忘日寇侵华罪行;牢记使命,切记民族复兴大业。红色长廊,从“一大”到“十八大”,记录我党光辉历程;由红军到解放军,展现顽强革命精神。清廉长廊,告诫每位公仆,行好事、做好人,心系一个民字;和谐长廊,引导全乡公民,行孝道、讲礼仪,促进社会和谐。
淮海区军政大会堂,庄严朴实;汉白玉毛主席雕像,庄严肃穆。淮海区抗日历史,历历在目;新四军奋勇杀敌,激荡人心。曾记否,刘少奇、张爱萍、金明……领导苏区革命,留下光辉足迹;怎忘却,陈老总、黄克诚、粟裕……指挥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经七十年共和国洗礼,沐四十载改革春风。然而,十几年前,革命老区,依旧为温饱疲于奔命;红色张圩,仍然因落后艰难困顿。究其根源,因循守旧,抱单一农田不放……摘特困之帽,奔小康之路,张圩百姓之夙望,更是党委政府之决心。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省委派扶贫精英,扶贫组驻红色张圩。扶贫先扶志,致富靠群心。单一产业,阻脱贫之路;交通闭塞,堵致富之门。打破传统观念,广种经济作物,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土地资源。三千亩黄蜀葵,周身是宝,列居全国之最;二千亩小瓜蒌,遍体入药,打造张圩品牌。六塘河菜籽油产品,畅销全国;粉黛花乱子草,打造绚丽景观。楸树林撑起脱贫希望,油菜花唱响致富妙曲。六塘河翠竹如海,曲径通幽;花丛间观景红台,纵览花乡。“要想富,先修路”普遍真理;“筑新巢,引彩凤”当今名言。以革命命名之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以红色取号之水泥桥、砖木桥,飞跨河流。一排排崭新公寓已为百姓新家,一幢幢标准厂房招进四方来客。昔时臭水沟,打扮成人民广场;往日垃圾堆,装点成和谐公园。交通便捷开启脱贫之门,生态农业筑成致富之路。一批批扶贫队员呕心沥血,一届届党委政府心系人民。继承红色传统,老区人民艰苦奋斗;弘扬革命精神,张圩百姓改地换天……
怨流光之飞逝,恨时间之苦短。玉兔东升,金乌西坠,驱车返途,已近酉时。晴空万里,星河灿烂,闭目小歇,浮想联翩,话别留言,涌入心田。张圩之变,乃迈长征之首步;今后任务,实系任重而道远。为革命老区造福,让张圩百姓致富,党委政府,信心百倍。发展生态环境,提升张圩底蕴,挖掘历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让红色热土结红色成果,使革命老区展革命精神。让千家万户奔小康社会,让张圩百姓过幸福生活。敢于创先、敢于拼搏……
豪言壮语,并非大话;追寻美梦,志在复兴。看一台台掘土机振臂操作,挖掘昔日之落后;见一辆辆运载车往返奔驰,运载明天之光明。
伟矣哉,革命老区!美矣哉,张圩明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