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跟着唐诗宋词过七夕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 邱俊霖(江西赣州)

七夕节,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在历史的长河当中,“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于是,爱情成了七夕节的永恒主题。在古代,文人们常常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将自己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写进诗词当中。

七夕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然而对于古人们来说,七夕往往会带来愁怨。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当中便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便是一首宫怨诗,描写的是七夕之夜,孤独的宫女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星,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读来令人愁肠百结,感叹不已。白居易笔下的“七夕”同杜牧一样,也是孤寂凄凉的。他在《七夕》中写到“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皓月长空,七夕和秋天亘古不变。牛郎和织女,有情人天各一方,无法相见,每年也只有这一天能够相会一次。

李商隐在《七夕》中写到“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七月七日晚,诗人仰望天空,遥想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会的美好情景,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爱妻早亡,唯有自己独留人间,再也无法与她相会。写出与亡妻天人阻隔、阴阳渺茫的极致哀叹。而徐凝在《七夕》中写到:“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诗人怅然间抬头望见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他的哀愁就渐渐不那么明显了,突出的依然是一个“愁”字。

不过,唐诗里的七夕,也不全是愁怨,也有欢乐,比如林杰在《乞巧》中写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诗人权德舆的《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中写到“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描写了七夕佳节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景,年轻姑娘用成对镶嵌花纹的妆奁行拜祭礼仪,希望心灵手巧,庭中筵席上摆满参差的酒脯瓜果等礼品,无不映衬着七夕之夜的欢乐与和谐。

到了宋代,七夕节与宋词深深地融合在了一起。晏几道在《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中写到:“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写的是牛郎织女虽有银河相隔,但毕竟还能借鹊桥过去。而人世间多少被相思煎熬得死去活来的离恨愁苦,不知道何年才能消除。李清照则说:“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行香子·七夕》),因为重重阻隔,除了七夕这天一年一度的鹊桥之会,牛郎、织女再也难以相逢。李清照对牛郎、织女的命运报以深深同情,更借助这个神话故事抒发了七夕节里自己浓重的离愁和凄婉的情怀。

不过,苏轼的《鹊桥仙·七夕》中却写到“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缘分,分别后谁知道各自向何方?苏轼在词中抒写的是送别的友情,不但摆脱了儿女情长的俗套,而且内容上紧扣七夕,格调上用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的超凡脱俗以及卓而不群的姿态。

而秦观的《鹊桥仙》则是宋词七夕词中的最出类拔萃的作品之一:“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自由流畅、通俗易懂的字里行间,不仅赞颂了坚贞不渝的爱情,跌宕起伏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同时又婉约蕴藉,令人余味无穷,秦观这首词没有哀婉凄楚,没有落入大部分七夕词表达欢娱苦短的俗套中,有的只有高亢讴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堪称七夕诗词里的顶尖之作。

唐诗宋词里的七夕,有愁怨却也有喜悦,有遗憾却也少不了浪漫。即使跨越千年,但透过古人的文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古人在七夕佳节里的那些的悲欢合散和酸甜苦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