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沭阳:“新地标”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叶春艳

最美人间四月天,当下走进花乡沭阳,满目杨柳依依、花草争艳,移步皆景、美不胜收。尤其是新建的淮海戏、童子戏、苏北琴书等一座座栩栩如生、独具匠心的城市文化雕塑,更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打卡”。

“沭阳是‘中国淮海戏之乡’,看这就是戏里的场景,我小时候就是听着它长大的,你的爷爷、奶奶也是淮海戏的戏迷。”4月15日,在沭阳县文化馆门前,家住沭阳东部城区的王艳,专门带着孩子来“淮海戏”雕塑前“打卡”。她一边给孩子讲解淮海戏的相关知识,一边沉浸在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中。

王艳告诉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沭阳人,她有深深的家乡情结,并希望孩子也能多了解家乡。而这些颇具沭阳文化底蕴的雕塑,正是孩子了解家乡、认知家乡的一扇窗,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起“沭阳人”的自豪感。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展现城市历史底蕴、文脉延续、时代风貌和精神内涵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沭阳县按照“花木之乡、花园城市”目标定位,突出“完善功能、改善民生,丰富内涵、彰显特色”工作导向,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丰富城市内涵。

但雷同的故事总是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特色鲜明的城市才具有竞争力、吸引力。那么,沭阳的特色在哪里?如何才能彰显特色?沭阳交出的答卷是,在塑造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同时,融入文化元素,坚持历史传承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以文化彰显城市魅力。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文化种子就藏在乡土风情、群众生活之中。为此,在推进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沭阳紧扣地域经济文化特色,围绕“最沭阳”这一关键词,突出唯一性、地域性、(下转4版)

标志性特色打造,挖掘淮海戏、苏北琴书、工鼓锣等非遗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极具沭阳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标,让传统文化多形式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机。

“童子戏自从在沭阳诞生以来,一直发展于沭阳,鼎盛于沭阳,至今有上千年历史”“苏北琴书又称打扬琴,源自明末清初的传统民间小调,是以沭阳方言说唱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江苏省苏北地区、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地方传统曲艺形式,200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方便群众更好地欣赏理解传统非遗文化,沭阳县还重点做好雕塑作品寓意的解释说明。

从这些时尚、经典、实用的城市雕塑文字说明中,市民能深刻了解到沭阳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能充分感受到沭阳文化无限魅力。作为沭阳文化艺术界的名人、国家二级编剧家杨鹤高认为,透过详细的雕塑寓意说明,一段段厚重的历史文化扑面而来,这是沭阳的根。文化地标的打造,让沭阳城市发展有了可亲可爱可以触摸的温度。

在沭阳城区的天津路和大连路交汇处西南角,施工人员正忙着安装“沭水之阳”城市文化雕塑。伴随着城市更新的步伐,沭阳抓住主要街道、公园和宽敞空间,结合环境地貌和群众建议,合理布局雕塑作品,让雕塑作品有机融入城市建设,将沭阳文化特色一一串联,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地标。

“沭阳因位于沭水之阳(古时称水之北为阳)而得名,2013年被评为‘中国书法之乡’。”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雕塑采用中国传统书法草书的艺术创作形式,整体飘逸流畅而富有动感,充分体现出了“水”的灵动性,并将传统书法的精髓和神韵融合在现代雕塑上,彰显出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同时以镜面不锈钢为材质,体现沭阳创新精神与新时代发展风貌,凸显沭阳以改革创新闻名全国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沭阳速度”和“沭阳经验”。

在采访中,漫步于今天的沭阳,随着一批新文化地标的崛起,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沭阳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基础上,不只是对市容市貌等“面子”进行了更新,更对城市文化、人文精神“里子”进行了升华。通过让文化力量开枝散叶,沭阳以文化彰显城市发展的温度和魅力,既让历史长河流动了起来,也让花乡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美。(叶春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