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与《宿豫文艺》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认识《宿豫文艺》是在2019年5月的一个上午,我在网上搜索一个叫《广东文学》的杂志,搜着搜着就搜出一个叫《宿豫文艺》的杂志,我弄不清楚,不说文艺类刊物生存很困难吗?怎么还有这么多陌生的新面孔出现?怀疑、惊喜之余,感到庆幸的是:这在当前纯文艺不景气的大形势下,确实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我没见过《宿豫文艺》,也不了解《宿豫文艺》的风格,我想,《宿豫文艺》也许是一个纯文学刊物。曾有一段时间说纯文学期刊办不下去了,但近两年来发现,许多新面孔还都是些纯文学刊物,当然这是好事,是大好事。

于是,我认真查阅了《宿豫文艺》的渊源,《宿豫文艺》是江苏省宿豫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宿豫区作家协会主办的一本纯文学刊物,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成长为一份长期稳定的综合性文学刊物,影响还不错。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给《宿豫文艺》的邮箱投了一篇《无言的结局》短篇小说。心想:先把作品发过去,发不发是人家的事。过了三四个月后的一天,也就是2019年10月21日下午,我收到《宿豫文艺》2019年第5期(总第32期),翻阅目录才发现,我的这篇小说发表在这一期刊物上,这一点我是没有想到的。

我与《宿豫文艺》的编辑素不相识,稿件投给他们不久就发出来了,我很感动。

真的。

接着,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读完了2019年第5期《宿豫文艺》。这是一份纯文学刊物,文学性很强,封面装帧、印刷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曾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纯文学陷入了日甚一日的困难境地。纯文学期刊,有的关门走人,有的改换门庭转办成其他时尚类杂志,多数纯文学刊物订数锐减,读者寥寥,在苦撑硬抵惨淡经营。

当然,也有一些纯文学期刊,态度积极,信心依旧,虽身处逆境,仍奋力拼搏,不仅坚守住了纯文学这块阵地,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如《收获》《当代》《作品》《四川文学》《星星》《北京文学》《人民文学》《芙蓉》以及《花城》……等等。

文学期刊走出困境的关键还是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理念,而不是把自己关在小阁楼里享受政府的拨款和优惠政策。文学期刊的“自恋”和整个文学界的自恋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各级领导和部门要求文学界“走出彼得堡”(列宁语),但由于一些官办的文学期刊衣食无忧,没有停刊之虞,所以往往徘徊在狭小天地里,只能满足少数人的要求。如不警醒,恐怕会自然消亡而不知所终。

当然,这些年一些文学刊物也在做种种的努力,努力贴近时代和读者,如《佛山文艺》曾通过反映打工生活的低端路线赢得读者;《钟山》《大家》等四家刊物以“联网四重奏”的方式来扩大文学期刊的传播力;《中华文学选刊》开辟的《上榜小说联展》栏目,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观念,在市场和品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的尝试已经受到了很多的关注。相信文学期刊只要以人民为本、以读者为本,开拓前进,是不难获取新的生存空间的。

《宿豫文艺》在中国期刊林立且比较困难的境地中掘地出生,并且能坚持到现在,也是相当的难能可贵。

真的,我很喜欢《宿豫文艺》。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文学界或广义地说文化界诸多的热点话题之一便是:纯文学期刊何去何从。但事实上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纯文学与纯文学期刊的日趋寂寥早已是有目共睹的。先是不少地市级刊物纷纷倒闭或转让刊号改头换面以求生存,再是一些原先颇有影响的省级期刊因发行锐减陆续告急。后来一些文坛举足重轻的全国性大刊竟也左一个“断奶”,右一个“走向市场”弄得人心惶惶。难道面对电子时代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迅疾到来纯文学和纯文学期刊真的只能如阳光下的冰雪渐渐消融了吗?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一本本纯文学期刊像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宿豫文艺》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质朴、清新、坦然,没有刻意包装,更不想一鸣惊人哗众取宠,只是以自己的一颗真正的文学之心和纯洁的文学面貌来向这个世界报道了。捧读这样一本纸墨芳香的文学刊物,面对她的纯正与新鲜,痴心于文学的人能不真诚地感激一番、动情一番吗?如若不是“项羽故乡,英雄气概”,又怎能果敢地迈出这一步并迈得如此之精彩?

(甘肃兰州市)

马进帅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