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贵
“金”字科,是一个世纪前,由庙头镇镇董周子和创办的京剧团。自己拿出大洋两千,到上海置办行头,到苏州购买乐器。不可思议的是,民国初,政治、经济、文化都混乱不堪,竟然由一个小镇的镇董,出资创办京剧团,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
光绪到民国年间,大江南北,演唱京剧之风盛行。沭阳是富庶之地,商贾云集,加之文化底蕴深厚,研习京剧当然也不例外。地方志显示:“民国7年(1918年),北方五省灾荒,县城张立桐联络京剧票友临时组团义演7天,将票房收入全部捐赈,江苏省政府奖给‘急公好义’匾,沭阳组班上演京剧从此滥觞。”(沭阳县志1997年版20页)。
滥觞也罢,效仿也罢。周子和(外号大水缸)于1918年在庙头镇率先创办了京剧“金”字科,比1954年成立的沭阳京剧团整整早了36年。周子和生于光绪年间,幼年饱读诗书,家境富裕,1916年春出任庙头镇镇董。为了提升“金”字科的演艺质量,周子和花重金从当时赫赫有名的四喜班聘请四名教师,分别有刀马旦赵盛美、正旦刘成梅、小生姚胜喜、老武生夏庆信(一说夏庆信是春台班的)。这些教师剧团免费管吃住,每月净拿大洋三十元薪资。据老人回忆,当时这三十大洋,可以购良田一亩半。周子和还从当地招收20名学员。庙头人把地方戏称作“小戏”,把京剧称作“大戏”。小戏班子想招收一名学员很难,人们普遍认为那不是正行正业,都是贫穷人家为了活命才把孩子送到小戏班子当学员。等到“金”字科招收学员,情况可就不一样了,第一天报名就来了上百个孩子。“金”字科招收的学员是有一定条件的,一要扮相好,二要识字,三要伶俐,四要吃得苦。这些学员没有工资,剧团管饭。
周子和亲自任“金”字科董事,赵盛美等四名教师,主管教学和演出。有些演出,演员不够,有时候周子和亲自串演角色,有时四名教师出面,到各地请来票友帮助(付工资)。演出的舞台搭建在天齐庙门前,四周拉起网绳,用布幔遮挡。农历四月十六日天齐庙会,进行首场演出。周子和请来各镇知名人士,县长马仁生亲自到场架势。当天演出的节目是《杨香五三盗九龙杯》。
《杨香五三盗九龙杯》是武戏。那天。饰杨香五的演员,在舞台上接连十八个空翻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功力,一个筋斗拔地而起,跃到舞台中间“楼顶”上。那些观众,包括各地来的乡绅巨贾,哪里看过这种功夫戏?欢呼声、掌声雷动,久久不停。“金”字科演出成功,惊动四乡八镇,东西两个新安镇,北到牛山,南到运河岸边,每天都有骑马坐轿前来看戏的人涌向庙头。一天从三场演到五场,场场爆满。周子和从各地借来五十名练勇,维护治安。三天演出票房收入三百六十九块大洋。庙会结束,周子和亲自把三百六十九块大洋送到县长马仁生手中,表示对北方五省灾荒的赈济。一周后,马仁生亲自给周子和送来“情系苍生”匾额。从此,“金”字科就成了县城里天后宫、山西会馆戏楼的常客,一些用票友搭建起来的临时班子,纷纷退让。演出的节目,不断更新,最拿手的有《徐策跑城》《萧何追韩信》等。平时,“金”字科外出演出,都由业务团长赵盛美带队。在家演出,周子和在《打龙袍》《陈州放粮》和《铡美案》中扮演包龙图。
“金”字科对学员训练很严,二更睡觉,五更起床,练功夫吊嗓子,地点在沙河刘道口的沙滩上。开始是师傅教,入门了是师傅看,自己练。空翻要连翻十八个,马步站桩达到一炷香时间才算及格。方金林的回忆录中说:自己身体弱,一个空翻没过去,跌下来啃了一嘴泥沙,还被师傅狠抽十教鞭,打过了不许哭继续练。
“三不演”是“金”字科的一贯宗旨。不为土匪演戏,不为汉奸演戏,不为贪官演戏。某村一个当土匪起家的嫖霸子,被国民党招安,日本鬼子来了,他又投靠日本人,当了少校营长。为了给自己的父亲祝寿,在家门前先搭好戏台,再去请“金”字科来演出,“金”字科就是不来。少校营长亲自去请,先在周子和家门前架好两挺机枪进行威胁,再到周子和面前请安问好。周子和躺在椅子上抽着水烟袋,眼皮不抬。任凭那位少校营长说破天,周子和也不为所动。那位少校营长叫士兵用机枪朝天打了几百发子弹,再许以高价,出两百大洋为酬金,
“金”字科也没挪动脚步去演戏。
周子和去世后,这个在风风雨雨中闯荡二十年的
“金”字科,政治上经济上都失去支持(此时,日本人开始在庙头境内的茆墩、黄庄构筑据点),自动解散。演员们演技高的,投奔了大城市里的剧团,自认演技不高的,回家依旧种田。
参阅文献:1.《沭阳县志》;2.《庙头镇志》;3.方金林:《记忆中的“金”字科京剧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