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800多年前宿迁抗金名将张荣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宿迁是一座有着丰厚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英雄人物辈出之城,从古到今,项羽、刘江、魏胜、杨泗洪、朱瑞等诸多英雄被写入史册,南宋宿迁有一位曾和韩世忠、魏胜一起抗击金兵,和岳飞同时代的英雄张荣也被记入史册,在宿迁却鲜为人知。张荣不仅在山东梁山泊、宿迁等地抗击金兵,缩头湖一战更是大败金兵,“金将挞懒渡淮,屯宿迁县马乐湖”后北撤。主战场缩头湖也因此改名得胜湖,当地人为纪念张荣获胜,形成溱潼会船民俗。张荣等义士成为《水浒传》中英雄的原型。更有张荣定居宿迁后十四世同居,传为佳话,受到朝廷旌表记入《徐州府志》《淮安府志》等志书。

梁山泊抗金转战宿迁

北宋末年,张荣率当地渔民在梁山泊抵制北宋朝廷的苛捐杂税。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攻宋,张荣又举起义旗,抗击金兵的侵略。“张荣,梁山泊渔人也。聚梁山泊,有舟师二三百人,常劫金人。杜充为留守时,借补荣官至武功大夫,遣郡刺史,被号张敌万。”(《三朝北盟会编》)

高宗建炎二年(1128)春天,金兵又挥兵南下途经山东。张荣指挥梁山泊水军,沿途不时设伏袭击,有力地牵制了金军的南侵行动。十月,张荣带领梁山泊水军同金军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激战。《金史·斜卯阿里传》记载:“六年,伐宋,主攻阳谷、苹县,败海州兵八万,海州降。破贼船万余于梁山泊。”1129年,金将挞懒率军南侵,张荣带领梁山泊水军又和金军展开了一次大撕杀。《金史·赤盏辉传》记载:“破贼众于梁山泊,获舟千余”。梁山泊水军在金军的强力攻击下,形势越来越险恶。张荣率众顺泗水一路向南转移,驻在宿迁县北七十里骆马湖东岸?峿山。《方舆纪要》记载:“司吾山,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石洞,泉流不竭。宋绍兴中,首领张荣屯此,以拒金人。”在此驻军不久,金兵直驱南下,张荣率部也随即追击南去。

南下鼍潭湖抗金

建炎三年(1129)二月,宋高宗君臣逃往杭州。张荣到宿迁短暂驻扎后,遂率军乘船沿泗水下游之清河南下,驻承州(今高邮)以北鼍潭湖水域,以泥粘合茭草堆积成墙,筑成水寨,远近响应,众至万余,并与宋承州守将薛庆取得联系,声势日盛。在位于承、楚(今淮安)二州之间,锦亘300余里的樊梁、白马、新开三个湖泊内袭击金军,屡获胜捷。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完颜昌乘天寒湖水冰冻之机,率军进攻鼍潭湖义军水寨,张荣孤军不敌,焚毁积聚粮草,退至通州、泰州。十一月三日,通泰镇抚使知泰州岳飞抵挡不住金兵,率军撤出泰州。完颜昌乘胜猛扑泰州,张荣率军进入泰州守卫十余日后退缩头湖与金军对峙。

十一月二十日,通泰镇抚使知泰州岳飞以失守待罪。

绍兴元年(1131)完颜昌为解除渡江南下后顾之忧,率军万余乘船进入缩头湖攻打张荣水军。张荣率义军乘数十舟迎战,发现金军仅有数艘大船在前,其后均为小舟时,先命部下避其锋锐,不与其交锋,待湖水方退时,佯败弃舟上岸,引诱金军舟船驶至临岸水浅处,尽陷泥淖。张荣义军利用金军不善水战的弱点,乘其混乱,回兵反击,共剿杀陷入泥潭中的金兵万余人。金将完颜忒里被杀,完颜昌的女婿、万夫长浦察鹘拔鲁被俘。张荣乘胜克复泰州,完颜昌只剩二千人左右逃往楚州,一直撤至淮河以北。缩头湖之战比岳飞建康之战打得更为出色,是南宋立国后空前的大捷。张荣获胜后投奔刘光世,任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兼泰州知州。缩头湖后也因而改名得胜湖。《宋史》《金史》《宋会要》等许多史籍都详细记录了张荣此次抗金大捷的事迹。

隐居浙江侍母守孝

金兵被张荣打败,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不得不停止南侵,撤退北归。建炎四年(1130),“金左监军昌(完颜昌,即挞懒)既为张荣所败,自楚州渡淮而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元年,金将挞懒渡淮,屯宿迁县马乐湖。”(《宋史》)“四月金将挞懒渡江屯宿迁县乐马湖,七月,挞懒自宿迁北归。”(《同治宿迁县志》)

绍兴元年(1131)得胜湖之战后,张荣率部和家人隐居杭州南的明州(今浙江鄞塘区)。鄞县《鹤颈漕张氏宗谱》记载:“遂以功知泰州后由江苏隐居于明州之鄞塘坊左,于姜山三里许。”“张氏邑之著姓也,其先泰州,公讳荣,宋绍兴间由江苏迁居于此。”“我祖泰州公扈徙宋高宗南渡后,乐于板桥鹤颈漕北畔,遂家焉。”指明“宋绍兴间”“以功知泰州后”“宋高宗南渡后”“

隐居于明州之鄞塘坊”“

板桥鹤颈漕北畔”。

绍兴元年(1131)冬,金兵再次扰侵。绍兴二年(1132),高宗迁都杭州后给予张荣嘉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二年夏四月,丁亥,右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知泰州张荣进秩一等,……刘光世图之寻召荣入朝,复进官遣还郡,命刘光世措置在去年十一月庚戌降旨召荣。”张荣被“降旨召”到淮安、高邮一代迎敌,这是张荣隐退后第一次复出。

绍兴二年“而张荣又大捷于淮甸。”(《续资治通鉴》)绍兴三年二月,“辛巳,诏浙西安抚大使司统制军马兼知泰州张荣、兼知承州王林并以所部听帅司节制,以汤东野有请也。”(《三朝北盟会编?》)此时张荣已官升“浙西安抚大使司、统制军马兼知泰州”。“秋,七月,己卯,诏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知泰州张荣以所部赴行在。”(《续资治通鉴》)“诏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知泰州张荣以所部赴行。”“泰州自分镇后就用武将张荣为守”。绍兴四年,“张荣屯平江(今苏州)”时母亲去世。回鄞塘守孝期间,又被朝廷召回。绍兴五年“岁次乙卯”“

淮东宣抚司游奕军同统制张荣,丁母忧,诏起复。”(《三朝北盟会编》)这是张荣隐退后第二次复出。

起复任宿迁县尉

绍兴五年(1135)“岁次乙卯”,张荣被“诏起复”,到宿迁任武县尉。明《万历宿迁县志》记载:“宋,县尉,绍兴,张荣。”即宋绍兴年间宿迁县尉是张荣,是志书上记载宿迁宋朝时期唯一县尉。清《同治宿迁县志》职官表中也记载:“宋,张荣,县尉。”在“大事记”中“绍兴六年”还引《方舆纪要》记载:“绍兴中首领张荣屯兵司吾山以拒金人”。《宿迁市宿豫区军事志》记载更加明确:“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韩世忠率部攻宿迁,都统制呼延通与金兵激战,金兵大败,活捉金将孛堇牙合。后义军首领张荣率部在司吾山抗击金兵。”“1136年夏历二月,宋将韩世忠反攻宿迁县城,都统制呼延通将金兵打败,活捉金将孛堇牙合。后义军首领张荣在县北司吾山驻守,抵御金兵。”张荣任宿迁县尉期间,宿迁城被金将孛堇牙合带兵占领,只能驻兵司吾山。

《宿邑黑墩张氏家谱》中“祖荣仲祖兴同来宿邑”“宦游宿豫因家焉”“荣公官于宿,弟兴公与偕来,遂世居。”“荣兴二公同来宿豫遂世居……黑墩张氏洵望族也”“荣公累建武功”“荣公累建军功”“其居官也,训军卒,严号令,公赏罚,威惠兼施,人胥畏而爱之”的记录,旁证了张荣到宿迁任武县尉的情况。台湾《宿迁黑墩张氏家谱》也记“宋,绍兴六年,金天会十二年,首领张荣屯兵司吾山,以拒金人。”

落户宿迁十四世同居

浙江鄞县《鹤颈漕张氏宗谱》记张荣是始迁祖,“张氏邑之著姓也,其先泰州,公讳荣,宋绍兴间由江苏迁居于此。”“始迁祖荣,宋绍兴间由江苏占籍明州鄞县,世居鄞南鄞塘坊,四传而析为四房:板桥、楼下、樟江、普塘。”江苏宿迁《宿邑黑墩张氏家谱》同样记张荣是始迁祖,“吾族始祖荣兴二公,同来宿预遂世居”“宦游宿豫因家焉”“荣公官于宿,弟兴公与偕来,遂世居。”

皇统元年(1141)二月,南宋朝廷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刘锜、杨沂中等将领的兵权,表示和金签署和议的诚意。并杀害岳飞,据《宋史》载是为了满足完颜宗弼议和所设前提。消息传到宿迁,张荣弟弟张兴劝他解甲归田,以免灾祸上身。《宿邑黑墩张氏家谱》记录张兴“不乐仕进,亦不乐兄之久劳于官,劝之乞休。”“荣公官于宿,弟兴公与偕来,遂世居。”但张荣辞官后也无法离开宿迁到浙江明州鄞塘居住。

1141年,南宋和金签订《绍兴和议》其中规定南宋境内的汉人归南宋,原籍金国境内的汉人归金国。北方汉人成为金国臣民,而且不能南逃,否则将被遣返。宿迁在淮河以北,协议签订后属金地,张荣无奈“置庐于市,置田于乡”“兄命倾囊置岗田五顷于南仁乡七图,置沙地四顷于顺德乡十图”“遂为宿人矣”(《宿邑黑墩张氏家谱》)。

张荣在宿迁乡下居住地志书记载比较模糊,仅知是黄河西的顺德乡十图,家谱上也只能具体到顺德乡十图,《宿邑黑墩张氏家谱》的《祠谱序》中记录:“吾族始祖荣兴二公,生于宋,同来宿预遂世居……我族人河西一房,依耿车集西家庙改为支祠,以时祭扫……河东一房,依崇河东岸立支祠。”在家谱中明确记载“耿车集西家庙改为支祠”,家庙在此,居住地应也在此地。《江苏省宿迁县地名录》中《耿车公社地名图》上,“耿车”集地名下方括号中标有“张庄”,在“耿车大队”条目下有“驻张庄”,证明了耿车集西有许多张氏人居住而得名的“张庄”。张庄即今耿车镇大众村四组,地方称张篦房,庄人张彬家藏《宿邑黑墩张氏家谱》与宿迁河东张兴后人所藏家谱相同,均记“荣公官于宿,弟兴公与偕来,遂世居。”“徙居宿迁,遂为宿人。中析而为二,籍顺德乡者曰荣,十世同居朝廷旌为义门,今邑志所载者是也。籍南仁乡者曰兴”。在张篦房近发现张荣后裔张士朋墓碑,包括立碑的四世孙、五世孙、六世孙名,在《宿邑黑墩张氏家谱》上都可以找到,印证了张荣居住耿车的判断。顺德乡九图、十图、十一图都在耿车境内,康熙《宿迁县志》记载了耿车方位,“耿车集在顺德乡,去治西南二十里”。家谱记录张荣墓“在治西二十五里”,现墓地又在耿车西约5里,正好符合家谱和志书所记,居住地在耿车一带无误。

台湾《宿迁黑墩张氏家谱》也有记录:“宿迁黑墩氏……源出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缘南宋有该镇张荣者,出任宿迁县尉,金人南侵受韩世忠、刘光世等指挥,曾转战于兴化、通州等地,兴化有湖名率头,因张荣于此击溃金兵……后拒马陵山区城子岗,与魏胜等联合,抗金垂三十余年……年老释兵权,隐居县境黄河西之金牛墩,遂落籍于此。”

明《万历宿迁县志·人物志·忠义》中记载:“张荣,十世同居之始祖。”“张宾,顺德乡人,自始祖张荣以来同居,衣食劳逸必均;私蓄偏听必戒;嫁娶有节,祭祀有礼。以致宴饮葬丧凡百甲午,靡不定为约束,悉尊家长所统率,事有条理,悠久谐和,不致乖戾。成化七年,有司上其事,旌表八世同居,今入乡贤祠。”一直到光绪《宿迁县志·人物志》中依然将张姓家族的张荣、张鹏、张宾、张仑等作为乡贤重点记录,已经从八世同堂延长到十四世同堂,文曰:“张荣及其弟兴为十四世同居之始祖。宾及弟仑守其祖训,八世同居,男女二百余人无闲言,有架上衣,不问主,怀中儿,不分乳”。《江南通志》《淮安府志》《徐州府志》《宿迁县志》等均有记载张氏多代同居明万历《淮安府志》坊巷中记载张宾和张鹏分别得到朝廷颁发的旌表牌坊“八世同居坊”和“十世同居坊”两处,牌坊的位置“俱泗水(今黄河)河西”。

明《万历宿迁县志》记载:“尚义坊,为张荣立。同居坊,在运河西,为张宾立。”《同治宿迁县志》等志书也都有相同记载。清代嘉庆年间《宿迁县志》人物传中“张荣为十四世同居之始祖。”《同治宿迁县志》中记“张荣为十四世同居之始祖,衣食劳逸必均,私蓄偏听必戒,嫁娶有节,祭祀有礼,以致宴饮丧葬靡不定为约束,悉听家长统帅,子孙世守不替。”

张荣的后代不只是“八世同居”“九世同居”“十世同居”“十四世同居”,还被“钦赐勒书旌表,免其族人杂泛差徭,给予世袭衣巾奉祀”受到旌表,还以孝义闻名乡里,多人入乡贤祠,享受乡宾饮,“名列乡贤,永享春秋公祭”。

张鹏是张荣的曾孙,当他祖母王氏病重的时候,张鹏亲自煎药,端吃捧喝,昼夜不离病床半步,两三个月衣不解带,他的祖父和父亲去世后,他在墓地筑庐守墓三年,母亲梁氏去世,他也如此守墓三年。他的儿子张机继承了他的孝义传统,侍奉张鹏和他一样,乡里人人都称赞他们家是孝顺世家。《万历宿迁县志》记载:“张鹏,荣曾孙,以孝闻。祖母王氏病笃,供汤药昼夜不解衣者两月。祖与父相继殒,盧墓三年,母梁氏殒,哀毁,盧墓如前。子机事鹏孝养不减先人,时人称为世孝。”《同治宿迁县志》记载:“明张宾、宾弟仑,自始祖荣以来八世同居,男女二百余人有架上衣不问主,怀中儿不分乳之语。成化七年旌义门,祀乡贤。”“张瑾,正德六年岁饥,瑾出粟千石赈恤贫民,钦赐勒书旌瑾不敢当,乃书始祖荣名,立匾以承恩宠。”

在《宿邑黑墩张氏家谱》中有一份顺治十八年八月十四日的《义门旌表》,“江南淮安府邳州宿迁县尉崇祀先民,以励风化事,照得本县,于成化年间有义民张荣九世同居,有司上其事以闻,勒赐本民尚义应免其族人杂泛差徭……准张梦兆领世袭帖,奉祀簧学社学,俾春秋随本县举行乡饮观礼,训我童蒙……右帖给附又顺十图张公九世同居后裔奉祀衣巾生员张梦兆准此。”

再度复出司吾山御金兵

宋金第二次议和后,双方维持近二十年之友好。绍兴二十三年(1153),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不久又下令营建南京(今开封),同时增加赋税修造战船,大规模强征男丁为兵准备南侵。1161年四月,金使至临安,正式挑衅,痛恨金人的张荣也重新揭竿而起,驻兵司吾山准备抵御金兵南进。此时张荣之前已经隐退“置庐于市,置田于乡”,不再是南宋官员,只是金国的民,所以被称为“首领”。《水经注疏》有记:“司吾山在宿迁县北七十里。宋绍兴末,首领张荣屯此山以拒金人。”

1161年夏,完颜亮亲率60万大军,分四路出击,志在一举灭亡南宋。宿迁人魏胜趁金军即将南侵之机,起兵收复了海州(今连云港西南、宿迁东北地区)。完颜亮为解除后顾之忧,分兵数万围攻海州。魏胜知道张荣曾在泰州大败完颜昌,现在又揭竿而起,就“遣其子昌同?峿山首领张荣持旗榜往结山东忠义。”(《续通志》)共同抵抗金兵进袭。《明伦汇编官常典》也记载魏胜:“遣其子昌同司吾山首领张荣持旗榜往结山东忠义,金兵自新桥关子门砂堰之,败杀伤者众。”《宋史》也记载:“……山东路忠义军都统。遣其子昌同司吾山首领张荣,持旗榜往结山东忠义。”《宋史·魏胜传》:“奏功,授阁门袛候差,知海州,兼山东路忠义军都统,时同张荣广有结合,屯兵城垒,赖以安堵。”其中“山东”并不是所指今天的山东地域,当时宿迁也是山东路辖区。

有关张荣司吾山抗金还有许多史籍记载。如:《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司吾山,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石洞,泉流不竭。宋绍兴中,首领张荣屯此,以拒金人。”《方舆纪要》

:“绍兴中首领张荣屯兵司吾山,以拒金人。”民国《江苏省乡土志》:“张荣城,宋,张荣,宿迁县城西北六十里,仍旧。”《徐州府志》:“张荣城,在治北六十里?峿山西,宋司吾山首领张荣以拒金,城外有交易所,俗名城子岗。又条约城,在县治北三十里,相传为立条约誓众之处,俗名乔儿城。”“老营,(康熙

《宿迁县志》)在治北二十五里,因山为垒,四面壁立,周围五里。相传宋将屯此以御金人,有三峰高耸,远望如连珠。”《水经注疏》:“司吾山在宿迁县北七十里。宋绍兴末,首领张荣屯此山以拒金人。”《江南通志》:“司吾山在宿迁县北七十里……宋绍兴末,守领张荣屯此,以拒北兵。”《明一统志》云:“宋绍兴末首领张荣屯此山,以拒金人。”

关于在司吾山抗金的张荣身份,《全本徐州府志》明确记载:“张荣,南宋抗金农民军首领。渔民出身,初在梁山泊(今山东阳谷、郓城间)聚舟师抗金,号张敌万。建炎三年(1129)他从清河南下,至江苏淮安,发展至万余人。绍兴元年(1131)移通州,建水寨于缩头湖,俘杀金兵甚多。后知泰州。”

印证驻扎司吾山抗金的张荣和缩头湖抗金的张荣是同一个人。《宿邑黑墩张氏家谱》记录始迁祖张荣祖籍“山东兖州府寿张县张秋镇”和许多志书记载的泰州抗金英雄张荣“梁山泊渔人也”,即浙江鄞县(今鄞塘区)《鹤颈漕张氏宗谱》中始迁祖张荣的祖籍是一致的,只是说法不同,《宿邑黑墩张氏家谱》的记录更为详细。“屯兵司吾山,以拒金人。”这是张荣隐退后第三次复出。

再驻泰州转战南京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南宋朝上陈康伯坚决抗战、拒绝和谈,高宗遂令备战,分四路迎敌。刘锜向高宗提议重新任用张荣,封为“拱卫大夫利州观察使”,因熟悉泰州地形,“张荣添差淮南东路马步军副总管,泰州驻扎。荣本泰州土豪,建炎间聚众为盗,屡与敌角,故复用之。”(《江苏省通志稿大事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记载:“拱卫大夫利州观察使张荣添差淮南东路马步军副总管泰州驻札,荣本泰州土豪,建炎间聚众为盗,屡与敌角,故复用之”。

“绍兴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辛亥,江淮制置使刘锜令淮东副总管张荣选所部战船六十五艘、民兵千人,赴淮阴军前使唤。”“先是有诏调淮东丁壮万人付荣,于射阳湖等处缓急保聚。时淮东遭水灾,民多乏食,锜请日给民兵钱米及借补首领官资以为激劝,而转运使杨抗令荣分其兵之半归农,半给钱米。至是调赴军前者,皆溃逸不归,荣卒不能军。”“是日,荣被檄即发泰州,至楚州则大军已退,其所统民兵皆惊溃。荣收散亡仅千人,至邵伯埭,决运河水入湖以自保。”(《续资治通鉴》)《扬州运河》也有记:“绍兴三十一年,南宋抗金名将淮西制置使刘锜、淮东副总管张荣(南宋抗金农民军首领)入邵伯湖以保自身。”

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月初,完颜亮率主力17万人进抵淮河北岸,欲从寿春(今寿县)渡淮。“淮西制置使李显忠,遣统制官张荣逐敌至全椒县,败之,得敌所获老弱万馀口。日暮,显忠入和州。”(《续资治通鉴》)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十二月二十八日,又报再遣统制官张荣统率全军,追袭至十九日未时,至全椒县界地名马村后河楚湄沟,赶上与贼对敌,杀死番贼并掩拥入河不知其数,收到被虏乡民老小数千人……大获胜捷。又据建康府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淮南两路制置使、京畿河北淮北寿亳州招讨使李显忠黄旗走报:契丹虏酋完颜亮被杀之后,淮东番贼遁走准留精锐三万户在和州,为殿后。显忠近已统兵收复和州,赶杀番贼於横山涧后河,两次获捷。相继遣发统制官耿卞孔福、张荣……军马并续遣发池州。”从记载可以看出,张荣追击溃逃金兵至安徽全椒大胜后,又继续追敌到了池州、和州,“掩击贼众溺死不知其数,夺下牛畜被虏老少五千馀人”后,“一路肃静,商贾通行,人民复业”(《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让地方百姓能平安生活。此次战况《宋会要》也记载:“贼见阵,获捷,其贼取香林汤泉路前去。寻再遣统制官张荣统率全军前去追袭。至今月十九日未时,至全椒县界地名马村后河楚湄沟赶上,与贼斗敌,杀死蕃贼并拥掩入河,收捉到被虏乡民老少数千余人,实时抚恤,各令逐便归业,夺到骡马、军器等。”战中张荣受伤,李显忠绍兴三十二年四月五日向朝廷请求军赏表中言:“昨来统制官戴皋等一军在尉子桥,首先贾众与贼血战。奇功重伤统制官武显大夫张荣……二百五十六人,重伤一百六人,轻伤六十九人”。《宋会要辑稿》记载:“昨来统制官戴皋等一军在尉子桥,首先贾众,与贼血战。奇功重伤统制官武显大夫张荣第一等。”《三朝北盟会编》也有相同记载。

《宋会要》记载:宋干道元年(1165)“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四方馆言:进奏院缴申到任臣僚九月旦表,……武功大夫、建康府驻札御前诸军副都统制张荣……诏令从都统制、副都统制,并与收接投进。?”

据《文献通考》记载:“乾道三年(1167)五月……张荣为建康副都统制。”《续资治通鉴》也记载:“乾道三年闰七月,上谓宰执曰:‘朕欲江上诸军各置副都统制一员,令兼领军事,岂惟储他日统帅,亦使主将有所顾忌。’於是以郭刚为镇江副都统制,张荣为建康副都统制。”

《景定建康志》记载:“张荣,武功大夫建康府驻札御前左军统制、差充建康府驻札御前诸军副都统。乾道三年(1167)闰七月二十七日到任,任内转右武大夫。至淳熈元年(1174)二月十一日,改差荆鄂驻札御前诸军副都统制。”“右武大夫、左千牛卫大将军,再差充建康府驻札御前诸军副都统制。淳熈二年(1175)正月四日到任,至淳熈三年正月十七日,添差江南东路马步军副总管建康驻札。”1176年,张荣任职满期以后,关于他的行踪,史籍记录又转到《徐州府志》《淮安府志》《宿迁县志》等地方志。

金钩钓月金牛墩墓葬何方

张荣去世后,墓葬何方,就是他1176年任职满期以后的去处。在浙江鄞县《鹤颈漕张氏宗谱》、江苏宿迁《宿邑黑墩张氏家谱》和台湾《宿迁黑墩张氏家谱》分别都有记载。《鹤颈漕张氏宗谱》记录:“始祖,讳荣,字天禄,号鄞塘。宋知泰州由江苏始居于鄞,生卒失考……子三,长再三……葬杨家园西向,地名金钩钓月。”《宿邑黑墩张氏家谱》记录:“始祖荣公卒葬于顺德十图古牛墩之麓,邻里号曰将军墓,族人称为始南公。墓在黄河迤西,距县治二十余里。仲祖兴公卒于仁七图寄庄,葬于崇河地方,乡里呼为处士墓,族人称为同南公。”《祠谱序》中记“荣兴二公生于宋,同来宿豫遂世居……黑墩张氏洵望族也……河西一房依耿车集西家庙改为支祠,以时祭扫。”家庙在耿车,居住地和墓均应在耿车或者周边不远处。根据现居住耿车张姓族人中年长者回忆,祖墓在耿车西北约2.5公里处,年少时到王官集上学常路过,并曾随大人一起在清明节前添坟。整座坟墓有十多米高,坟前有一带帽墓碑(受封嘉奖墓碑才可带雕花帽),有石凳供摆放祭品。回忆和《宿邑黑墩张氏家谱》上“黑墩张氏始迁祖大公茔图”基本吻合。

根据《宿邑黑墩张氏家谱》中黑墩张氏始迁祖大公茔图和文字记录:“此茔在顺德乡十一图观音阁东北里许,茔袛一座,历无附葬。”

耿车族人中年长者指认,墓在今宿城区蔡集镇杨集村西南约1里处,现其地形确是一高墩,高墩东侧一条南北小路的痕迹依稀可辨,和“黑墩张氏始迁祖大公茔图”标画小路位置相同,原墩上只有一座大墓,符合“历无附葬”记录。在大墩西南约1公里是睢宁县沙集镇兴国村大寺组村庄。《沙集镇志》记载兴国村原有两座庙宇和一座观音阁,观音阁恰在大寺组,也和家谱记载吻合。在《宿邑黑墩张氏家谱》中墓茔图记录,多座张荣后人墓均在附近沙河两岸,不远处围绕着金牛墩。杨集村多位老人证实大墓“有十几米高,站在大墩上可以看到西南沙河西大寺。天气好时在快要日落时,站在坟顶可以看到西北微山湖边的山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墓被平”“一个生产队花三个多月时间才挖完”。

台湾《宿迁黑墩张氏家谱》也记:“荣祖墓地在县西二十五里一区黄河西金牛墩,因曾领导抗金,人称张义民墓。”其弟弟“兴祖墓地在八区长安乡前大庄门前,崇河大龙潭北岸。”《宿邑黑墩张氏家谱》记:“墓在黄河迤东,距县治四十余里,越二世,后人以为隔河湖祭扫不便,徙居墓旁遂兴。”

《同治宿迁县志》也记载:“张万户墓,在治东四十里,石兽尚存。张义民墓,在治西二十五里,即十四世同居之始祖荣,俗呼金牛墩。”光绪《宿迁县志·古迹》中记载:“张义民墓,在治西二十五里,即十四世同居之始祖荣,俗呼金牛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