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立足“特、优、美”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抚州日报A版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着力做特、做优、做美,补齐乡村建设短板,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

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必须扬优成势深耕特色农业。工业是社会之基,农业则是民生之本。谈起农业,抚州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基本形成了“一县一品”的发展格局,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然而“大而不强”也是抚州农业发展的不争事实,如何实现由大变强?发扬特色优势,用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是关键。各县(区)要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根据各自特色和优势,全力实施好“百亿产业、十亿企业”龙头引领工程,推动农业精深加工,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我市农业从增长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由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仍然是我市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要紧紧依靠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赣抚农品”是抚州优良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核心是绿色生态的高品质农产品,要着力发展设施蔬菜,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做优做强“赣抚农品”品牌体系,打造全国区域性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要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充分发挥抚州种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种业。

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必须深挖潜力壮大优质林业。山,赋予抚州无限可能;林,馈赠抚州生态财富。抚州森林覆盖率高,有近2000万亩林地资源,发展林业经济潜力巨大,但如何才能把资源优势转换成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做足做深“林下”文章,搞活林下经济是出路。要立足资源禀赋,以国家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千万资源变千亿产值”行动,推动优质林地资源价值的有效转换,努力实现全市林业产值千亿目标。首先是要在保护生态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大幅度提升林地的综合产出水平,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其次要壮大林下产品的精深加工企业,打造林业加工产业链,将林下经济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和推动;再次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推动林业经济向服务业延伸,做大做优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林业经济增长新业态,争创国家全市域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同时还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推广“两山银行”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林业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的市场化实现机制,实现青山变金山。

强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必须内外兼修建设秀美宜居乡村。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尽管“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但也要清醒看到,相当一部分脱贫户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脱贫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要强化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有效衔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大局中的基础性工程,要强化城市和农村“一盘棋”思维,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农村建房管控。乡村美,不仅要“面子”漂亮,更要“里子”厚实,内外兼修,做到“面子”和“里子”的和谐统一。要按照“干净、整洁、有序”要求,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建设“五美”乡村;同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注重培育和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铆足干劲,苦干实干,不懈奋斗,我们就一定能不断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本报评论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