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唤醒“沉睡资源”实现“点绿成金”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抚州日报A版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立足生态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明确“绿水青山”生态产品提升方向,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转型,进一步打通农业生态产品“溢价”增值的通道。

打响特色品牌

抚州素有“赣抚粮仓”的美誉,农业基础好,生态农产品众多、质量优异,拥有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59个,其中以南丰蜜桔、广昌白莲、崇仁麻鸡、资溪白茶、黎川食用菌和香榧等农产品较为突出,但因零散,各个独立品牌均不足以带动全域农业发展。于是,我市推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赣抚农品”,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战略为主线,打造标准化体系、信用体系、可追溯体系、金融支持体系、营销宣传体系、信息化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七大体系”,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和品质化的发展路径,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加强科技创新是做好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为构建科技兴农高水准平台,我市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联合攻关,建立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目前,已引进农业领域院士6名,建立了23个长期稳定的试验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都落实了试验示范品种、主推技术,为我市在太空蔬菜选育、水稻育种、种苗繁育、畜牧养殖、特色稻田综合种养以及中医农业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指导。

同时,我市启动了农业重大科技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加快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速度,强化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带动。目前,全市龙头企业中有30多家建立了研发中心,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3000万元,通过与科研院所的专家合作,部分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种养业新品种,开发深加工新产品,成为势头强劲的创新力量。

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农产品价值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两特一优”为抓手,持续推动优质稻、蔬菜、中药材、优质特色水果四大产业发展,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截至今年8月下旬,全市种植优质稻265万亩、蔬菜92.8万亩;新增中药材6.82万亩、抚州胭脂柚0.56万亩、桔橙(杂柑)1.54万亩;调减南丰蜜桔13万亩。

在养殖业方面,我市在东乡、南丰、黎川、资溪等水产养殖重点区域建设了一批养殖尾水治理等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模式试点,还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形成了以临川、崇仁、黎川为主的稻—虾模式,以南丰为主的稻(莲)—鳖模式,以南城、乐安、广昌为主的稻(莲)—鱼模式。

另外,我市还新改扩建猪场112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如乐安县引进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建成年出栏100万头养猪场,并配套建设了饲料厂、屠宰加工厂和种植基地等。

健全土地制度

土地是农业的生命,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生态产品增值能力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聚焦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创新等工作。目前,我市已经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共清查核实集体资产102.34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2361.63万亩,确认农村集体成员322.86万人,1838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其中组级16个、村级1822个。同时,我市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着力推进农地经营权、林权、古屋使用权抵押贷款,建立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体系,健全农地经营权作价评估规范化机制。截至今年7月,全市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82.42亿元、林权贷款余额86.09亿元、古屋贷款余额20.95亿元。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过程中,我市结合自然禀赋,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使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见习记者戴庆福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