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湖坊村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抚州日报A版
图为湖坊红军广场。

在黎川县城东北面20余公里处,有一座山清水秀、人烟稠密的小村,它就是土地革命时期一度为中央苏区闽赣省革命根据地指挥中心、闽赣省首府所在地而著名的红色村——湖坊村。

湖坊原名“浒坊”,南宋淳熙年间,许姓村民由县城迁居,后谐音成今名。1931年5月,中央红军在总政委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指挥下,攻克了建宁城,歼灭国民党一个师;接着红一方面军乘胜进入泰宁、黎川等地,中央红军在这一区域迅速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党组织和红色政权,筹集经费和组建地方武装,扩大红军,开辟了建黎泰根据地。

建黎泰、信江抚河、闽北根据地位于闽赣边界地区,连成一片后,成为中央苏区的东北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争取这一区域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中央决定成立闽赣省。1933年4月22日,苏区中央局致电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博古,征询闽赣省委委员名单的意见。随即由顾作霖、邵式平负责闽赣省的筹建工作,成立了中共闽赣省委。4月2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举行第40次常会,决定将建黎泰、金资光邵、闽北苏区,以至信江抚河两河间一带地区划为闽赣省,立即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以邵式平、顾作霖、万永诚、余泽鸿、毛泽民、钟世斌、萧劲光、周建屏、黄道、薛子正、方志纯等25人为委员,邵式平为主席。

5月5日,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临时代表会议在黎川县的湖坊开幕。参加会议的有省、县、区和红军代表共300余人,黎川县有代表10人(其中妇女代表4人)出席会议。会议由顾作霖主持,邵式平作了《闽赣省目前中心任务与工作方针》的报告,通过了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委员名单,正式成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刚成立的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革命委员会设在湖坊桥头的“龚家大屋”。此后,“龚家大屋”于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于2004年5月,被抚州市委、市政府公布为抚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07年被列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19年2月,获批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3年4月,闽赣省成立后,以建黎泰警备司令部为基础,筹建闽赣军区。6月4日,闽赣省军区正式成立,经周恩来、朱德提议,中央局同意,萧劲光任军区指挥员(司令员)兼政委,并在此办公和居住。军区主力部队有:19师(师长周建屏)、20师(师长粟裕)、21师(师长黄立贵)、建黎泰独立师(师长周振国)。省军区辖:抚东军分区(司令员郭如岳)、建黎泰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1933年5月至6月)、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1933年7月至12月)等。

1933年6月7日,中革军委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第七军团,并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闽赣省委。6月15日,闽赣省委作出了创造红七军团的决议。6月28日,闽赣省革委发出训令,号召闽赣省人民踊跃加入红七军团。7月上旬,红七军团成立大会在黎川县城篁竹街李树坪召开,萧劲光被任命为军团长兼政委,原闽赣省军区所辖的十九、二十、二十一等3个师成为红七军团的主力部队。闽赣苏区形成后,成为中央苏区的东北屏障,是连接中央苏区和赣东北苏区的纽带和通道。在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阶段,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红七军团组建后,在保卫中央苏区和反“围剿”战斗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33年7月,闽赣省委、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机关由湖坊迁驻黎川县城邓氏家庙。9月,县城失守,机关迁至德胜关井水和关上村。11月,再迁建宁县城,并在建宁文庙召开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将省革命委员会改名为省苏维埃政府。其后,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又相继转移至建宁县伊家都上村,宁化县里坑村、县城,12月撤出宁化后,先后驻泉上、枫溪、安远等地,转入艰苦曲折的游击战争。

1935年1月,闽赣省所辖苏区均被国民党军占领,省党政军群机关随所属武装部队转入游击战争。5月,队伍转战至尤溪、永泰、德化、仙游交界的紫山。11日,省军区司令员宋清泉等人叛变,带600余人下山全部被国民党第9师缴械俘虏,省委书记钟循仁和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道明等突围后被迫出家为僧,导致闽赣根据地的丢失。

闽赣省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和工会、农会、共青团、妇女会、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建立各级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组建地方武装,踊跃参军参战和筹粮筹款支援前线,为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本文由市地名办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