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创新
体制机制先行先试
《抚州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方案》《抚州市生态资产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抚州市碳普惠公共服务(绿宝)平台运营推广工作方案》……翻开厚厚一本《抚州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制度汇编》,记者发现出台的每一项政策和制度措施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据悉,为探索可持续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我市注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创下了多个全国、全省第一,是全国首个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纳入政府规章的城市,在全国率先出台《抚州市生态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抚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办法》,也在全省首次推出《生态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暂行规定》……“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并不容易,有的找不到上级文件,有的和现行制度存在一定矛盾,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市发改委工作人员表示。
高位推动,确保全市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我市成立了抚州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根据《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工作要求,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每两月组织召开一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调度会,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专家研讨会、一次金融对接会。
我市还组建了试点工作专班,建立了每月一调度、每季一小结、年底大考核的协调调度机制。县(区)参照此工作模式,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推进机制;市(县)各单位、各金融机构注重密切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业务指导,形成了齐抓共管、合力共为的工作格局。
严格考核促动,在全省率先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分类考核。将县(区)分成重点开发区域和生态功能区域,突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这一“指挥棒”,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两山”双向转化通道,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善于作为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该如何度量?如何变现?如何交易?
我市在破解生态产品确权、核算、评估、交易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在“变”字上做文章,下大力气将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生态资产变生态资本、生态资本变生态资金。
价值核算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我市积极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的核算体系,解决“资产怎么算”的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对全市土地、林木和水资源资产实物量账户进行了统计,核算了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及其变动情况。同时,积极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将生态产品分为生态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文化服务产品三大类及12个核算指标、22个核算科目,科学核算出全市2019年的生态产品价值为3907.3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是当年
GDP的2.59倍。在此基础上,由我市牵头制定的《生态系统生态产品价值评估与核算技术规范》江西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
为夯实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基础,我市认真开展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确权工作,解决“权证怎么办”的问题。从建立健全生态资产的确权、核算、评估、交易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将农地、林地、古屋古建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中的经营权单独剥离出来,颁发了果园证、茶园证、香精香料证、古屋古建证等经营权证。
此外,探索建立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评估体系,解决“评估价格怎么定”的问题。制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价值评估参考价体系,为金融机构评估提供了政策指引,并组建具有生态资源资产评估咨询资质的评估机构和专家库。建立了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机制,解决“资产怎么交易”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制定市域生态资产交易管理办法,完善生态资产交易系统;开设了275个市、县、乡三级账号,并接入“赣服通”和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网;市、县(区)两级设置了生态资产交易大厅,乡镇依托便民服务中心引导各方参与交易。
咬定目标
强化生态产品供给借助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契机,我市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切入点,以产业化利用、价值化补偿、市场化交易为重点,不断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并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抚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抚州经验”。
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生态产品的核算评估与交易制度、绿色金融支撑制度、生态保护补偿与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生态产品权益类贷款余额达到500亿元以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超过5000亿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率达25%以上,成为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全国践行“两山”理论先行区、全国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窗口”。
紧扣“让保护者受益”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市域的封山育林,积极探索森林、水资源、湿地、耕地补偿机制,真正做到让保护者受益。近年来,市本级每年拿出2000万元,对封山育林工作进行考核补偿。建立健全水资源横向生态补偿体系,以水质保护为核心,将全市主要河流出入境断面水质作为考核对象,根据水质变化进行补偿。
构建了生态司法保障体系,在全省率先组建生态公安、生态公诉、生态律师服务团队、生态综合执法大队,在全省首创生态110、生态检察室、生态法庭、生态纪检室,与生态行政执法共同构成“五位一体”联动格局。此外,打造了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网络生态治理数据化“生态云”平台,接入28个空气监测站、58个河道监测站、165个水库监测站、29个水质监测站、932个雨情监测站(点)和26个企业污染源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高效的市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网络体系。
大力实施抚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保护性修复了全市90%河道两岸的自然生态,如水库退养、农业面源污染的管控、矿山修复、农村环境整治等,筑牢了生态绿色屏障,让抚州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本报记者游中堂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