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抚州,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遍布城乡,农村有幸福之家1377家,城市社区有日间照料设施221处、嵌入式养老院82家。这些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设施,让全市数十万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政策支撑,构建长效机制
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全社会的责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作为一项事关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的重要工作来抓,针对农村养老和各项改革试点工作,成立4个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经常召开推进会、协调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养老工作指示批示,协调解决有关问题。通过高位推动,破解了一个个难题。
立足全国养老服务四大改革试点,我市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编制全市养老设施布点规划,出台养老扶持办法13条和医养融合、城市智慧居家养老、家庭床位试点、居家适老化改造等8个涉及居家、社区、机构等内容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将养老服务发展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内容,连续多年将养老服务项目建设纳入年底大巡察内容,并将“党建+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各级党委一把手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内容,考评结果作为项目申报、资金分配、激励表扬的重要依据。
随着养老服务政策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全市形成“上下联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走出了一条高位推动、政策引领、长效发展之路,老人们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多元投入,健全养老体系
针对辖区老人养老服务需求,临川区西大街街办争取到原市园林局公房,政府投入250万元,建设西大街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东临市立医院,西接人民公园,环境美,交通便,受到众多老人青睐。
合理布局,增加资金投入,破解设施不足,扩大有效供给,各级政府一直在积极努力。近年来,我市采取政府投资、招商引资、银行融资、社会捐资以及专项债券等方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据统计,“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投资35.74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其中市县财政投入3.22亿元,银行融资贷款2.2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4.4亿元,吸引社会投资15.92亿元。
通过政府引导,各级财政、企业和社会资本纷纷进入,全市养老服务业稳步发展,体系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现有191家养老机构,并引进上海九如城、湖南普亲、北京中科慧康、江苏颐惠居等12家品牌养老企业,形成“兜底有保障、普惠有供给、高端有选择”的养老服务新格局。
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以市级实训基地为中心,以崇仁、东乡、南城为补充的“1+3”人才培养阵地;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展养老人才职业培训和院校学生实训双向互动,开展专业培训实训;建立岗位补贴机制,对养老护理员给予1000元至3000元的持证补贴和100元至500元的特岗补贴。
康养结合,创新养老模式
“没有城市的喧哗,只有田园的恬静,可去田间散步,还可做艾灸保健,缓解关节疼痛。”近日,说到宜黄县曹山景区,许多来此康养的城市老人赞不绝口。
宜黄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发展康养产业,打造艾文化康养区、禅文化体验区,提供康养服务,每年吸引众多老年人来此康养。这是我市采取康养结合、创新养老模式的一个生动实例。近年来,依托绿色、红色、古色及“旴江医学”“建昌帮”中药等丰富资源,全市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打造出不少各具特色的康养基地。依托丰富的温泉资源和自然风光,临川打造了以温泉养生、生态休闲为主体的“汤养”基地;金溪、黎川、东乡打造了“文养”基地;资溪、乐安打造了“旅养”基地;宜黄打造了“禅养”基地;南城、南丰、广昌打造了“药养”基地。目前,全市创建了抚州温泉康养、宜黄曹山禅养、南城久久康养等6个省级康养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一县一风格、县县有特色”的康养新模式。利用新技术,开发“拍拍养老”智能平台,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线上线下管理与服务同步,这是我市服务老年人的新举措。老年人根据需求,通过“拍拍养老”智能面板,拍一拍按键,就能轻松实现需求下单、平台派单、机构上门服务,有效满足了老年人个性化养老需求。本报记者范文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