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康都村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抚州日报A版
南丰县太和镇康都村

康都,位于南丰、建宁、黎川三县交界处,距南丰县城30公里,距建宁县城35公里,距黎川县城37.5公里。《清·县志》载:宋时设有银场,是乡试所之一,称看都;后因方言谐音而误为刊都;清末改称康都。康指康泰,都指群居之所(大村庄)。又据《吴氏族谱》记载:后周广顺王子年(公元952年),吴福至由韭源金斗窠(今南丰莱溪乡九联村)举家迁入建村。吴姓一族为康都村的原住民,后有下桐、田东的符姓,建宁县宁家源的宁姓,傅坊乡石咀的刘姓,广昌县的张姓王姓等迁入康都,现以符姓人口居多。民国时期,康都村有多达四、五百户人家,数千人口,为南丰境内东南部最大的自然村。

1932年11月,赣闽苏维埃政府拟建立以康都为中心,包括南丰傅坊、建宁渠村、黎川西城桥三个区在内的康都县苏维埃政府,并成立康都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局,局机关驻傅坊,开展筹建工作,战略意图是为了把赣西南与闽西北苏区连成一片。1933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批准增设泉上、代英、北征、太雷、康都五个县,康都县成为当时中央苏区60个县(其中江西省22个县)之一。

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1931年6月4日至22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先后在南丰县康都召开3次会议和第一次扩大会议。

6月4日,为做好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即将发动的第三次“围剿”的准备工作,总前委召开第七次会议,毛泽东、朱德、林彪、罗荣桓等人参加会议。会议研究了红军的分兵区域问题,决定红四军待红三军团到达黎川3天后分派一个师进至上杭、西坪、下刘、东坪、照溪等地区,一个师至下桥、东塘、钟贤、龙安等地区,一个师至大深源、石沟圩、双田、荷田,一个师到横村、樟村、西域桥、桂上、桂下、木城、周坪;红三军以一个师布置于市山街、党口、东陂之线,以一个师布置于沿河上至白舍尧石三坑之线;军直属队及一个团布防于大排上、杨梅寨、三溪圩之线,总部移至西城桥待敌。

6月10日,红军各部按照总前委第七次会议部署进入预定区域后,当晚,总前委在康都召开第八次会议,毛泽东、朱德、周以栗、杨立三、郭化若等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政治形势的估量、前委分工、筹款运输、政治动员、通信保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会议在分析目前政治形势的基础上,认为现在红军应该向北发展,才能促成两广出兵。两个月后,红军主力才到赣南,其余各军一个月后都应该派出少数兵力到新区域工作。同时,会议还决定将在20日召开总前委扩大会议。

6月20日至22日,总前委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谭震林、周以栗、袁国平、谭政、蔡政、蔡会文、龙普林、欧阳健、宋任穷、谢唯俊、古柏、郭化若及苏区中央局代表王稼祥共16人,由王稼祥、毛泽东、周以栗组成主席团。20日,会议听取了地方工作和部队的部署、训练、筹款、群众工作及敌情动向等情况汇报,毛泽东作了工作报告。他指出,当前的中心工作是争取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6月21日下午,召开主席团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主席团成员外,还有朱德、彭德怀、林彪、谢唯俊、谭震林、蔡会文和郭化若7人。会议研究部队的部署、干部任命和补充问题。会议决定,加强地方武装力量的建设,在第二次反“围剿”缴获的武器中拨出一部分给地方游击队;将红35军改编为独立第3师,另组建独立第4、5、6师。

6月22日下午,总前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继续举行,会议决定:兴办规模较大的红军学校,要求各部队、各地区组织好学员,准备好教材;兴办地方教导队,学习军事与筹款、群众工作并重,学员由各独立营、独立师选调。会议在讨论第三次反“围剿”战区选择问题时,分析了敌人进攻方向、兵力部署和作战企图。与会人员认为,在敌人多路进攻苏区的情况下,红军实行战略退却时,仍应选择群众基础较好的赣南地区作为战场。会议决定,等红三军的两个师开往于都后,在红三军军委与赣南特委之上成立南路工作委员会,由陈毅任书记,以加强赣南的群众工作,布置好战场,成立闽赣边界工作委员会,周以栗任书记,负责连城、石城、瑞金的工作,加强反“围剿”的准备。

6月22日,召开总前委第九次会议。毛泽东、朱德、彭德怀、林彪、谭震林、周以栗、王稼祥、蔡会文、耿凯和郭化若等10人出席,会议研究时局和行动方针,指出:蒋介石正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国民党军对新成立的广东军政府和与之对抗的广东军阀暂时取守势。根据这种形势,“我们目前不再向抚州进逼,如敌退出南丰,也只用少数部队进南丰,而不以大队逼抚州。我们的队伍,只在蒋介石的偏僻地方,而不去广东政府的地方,这样就使蒋介石不得不对红军转处守势去对付广东政府”。

康都会议对开辟建宁、黎川、泰宁根据地,红军队伍建设和争取第三次反“围剿”胜利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红军反“围剿”的军事斗争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由市地名办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