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民、赵其龙)“村里建了高标准农田,过去无人问津的‘望天田’变成了丰收田。”黎川县潭溪乡五星村种粮大户鄢晋旺今年一口气扩种双季优质稻400亩,预计全年稻谷产量达70万斤,每亩稻谷增产400余斤、增收近600元。黎川县地处偏远山区,以前,这里的稻田高低不一、田块大小不等,机械难进,旱涝靠天,种植费时费工,土地流转无人问津。为改变这一状况,2017年以来,该县加快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投资1.83亿元,在潭溪、社苹等12个乡镇的43个行政村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62642.4亩,共平整土地15852.75亩,建设田间道236.35千米、灌溉与排水沟渠65.16千米、水陂90座、机耕桥109座、泵站3座,高效节水农田面积9612.24亩。打造了具有黎川山区特色的“四高”农田建设模式和样板。
高效率推动。近年来,黎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立了县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高标办。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全力做好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和监督,逐步形成了“县级抓总、部门落实、乡村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该县多次召开相关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先后印发了《黎川县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意见》《黎川县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7—2020年总体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同时,由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挂点,打造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地块,起到示范先行带动作用。
高标准规划。该县重点围绕高速、铁路、主要干道沿线和“三线五区”及群众积极性高、已完成土地规模流转的地块,分年度和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田块平整、排灌方便、道路畅通、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建设要求,以自然资源部门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对建设内容、施工工艺、质量标准进行统一设计,设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清晰掌握项目区水路等状况,召开乡镇、村组及村民、新型经营主体座谈会,充分征求意见,科学调整建设内容,确保项目建成后实实在在为民谋利。
高质量建设。为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该县先后印发了《项目监理管理办法》《项目施工管理办法》《项目设计管理办法》和《项目乡(镇)绩效考核和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管理办法,细化责任任务。对监理单位实行质量首问责任制,坚持把好原料源头关、材料进场关、配比标准关、晾晒破损关和施工工序关,明确9条具体责任和处罚方式,处罚结果与项目监理费结算直接挂钩;对施工单位实行合同履约制,要求采取倒排工期和倒逼进度措施,积极引进先进施工机械设备、科学合理安排建设工序,保证合同期限内按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成立4个项目督导组,每周深入片区和建设点开展督察指导工作,及时反馈问题督促整改,并由项目乡(镇)按500亩选派1名村级质量管理员进行全天现场质量监督,对工程质量问题保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监管。同时,在项目区设立项目公示牌,实行阳光施工,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误农时、质量可靠、群众受益。
高产出回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小丘变大田、渠相通、路相连,全面提升了机械化耕作水平,农民种粮不仅省工节本,还有效避免了一些地区因机械不能下田、人工成本高、农民种植盈利性不稳定、种粮积极性下降和田块面临抛荒等问题。江西五圆科农实业有限公司看中了项目区良好的耕种条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今年继续扩种“黎米”优质稻订单面积达3万亩,实施“六统一”技术路线(统一种植标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销售),实现水稻规模标准化种植。同时,带领西城黎圆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3个种粮专业合作社、1005户种植大户加入产业致富行列,种植户亩均种植效益达700元,比种普通稻亩多增收200元,多位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土地入股、务工获取劳动报酬方式,每年户均增收四五千元,实现优质稻产业良性发展、企业获利和农民增收致富多赢局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