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门口“上好学”
盛夏时节,走进正在建设的南城县东方红小学整体迁建工程项目点,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正在进行室内装修。“我们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着力破解城区就学难,大力推进校建工程,目前东方红小学、东方红幼儿园、城西幼儿园等几所城区学校的主体工程全面竣工,将增加学位数量4000余个。”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优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建设,为缓解入学压力,该县在建设南城一中新校区的基础上,又投入6亿多元在城区启动了职业中专、东方红小学迁建和城西、东方红幼儿园新建四个教育项目建设工程,目前四个项目均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该县围绕“补短板、提内涵、促优质”目标,在公共财政上予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县财政在加大城区学校建设化解“大班额”上肯“花钱”,还拿出1000余万元用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改扩建,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校舍安全工程、教学仪器设备更新工程等,先后维修改造学校167所,完成80所合格学校的建设任务,启动43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城区学位增加1.6万个。66人及以上的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全面完成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全县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基本建有一个塑胶运动场。
把脉抓方“扩床位”历经一年多筹备和创建,日前,南城县中医院康复医学科组建成立。康复医学科由门诊部、住院部、康复治疗部构成,环境优美,设置合理,科学配置无障碍设施,科室设置住院床位40余张,总面积2140平方米。康复医学科成立后,推出惠民活动,对前来康复医学科就诊群众,减免挂号费、康复评定费用,还不定期邀请省内外知名康复专家坐诊,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床位少”问题,该县立足实际创新举措,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投资6000万元实施南城县新中医院项目建设,目前已竣工投入使用,两处
PCR核酸检测实验室以及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体验馆也建成向公众开放。同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50个,签约覆盖人群10万余人,各类重点人群覆盖率达61.6%。该县还加快医联体和智慧乡村医疗服务工程建设,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移动物联服务管理平台全面建成,公有产权村卫健室智慧小屋实现全覆盖,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挂号少排队,看病也不贵”目标。
用心化解“停车难”
南城县市民广场位于县实验中学、实验小学中段,也是市民聚集区。每天上学高峰阶段,车堵人堵,如何方便市民和周边居民停车?在广泛调研、了解市民需求后,该县在寸土寸金的人民广场地段启动了立体停车场建设,规划出停车位300余个,既节约用地,也缓解了这里的“停车难”问题。
好不好停车,反映城市宜居指数和文明程度,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和水平。为破解群众反映的“停车难”问题,该县通过摸清现有存量、补充泊位增量、提升停车流量、扩大设施容量、保障服务质量,分类分步,全面解决“停车难”。在新建成的惠丰雅郡安置小区,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在优质小区建设中,他们提前规划,共建地下车库面积1.8万平方米、约500个停车位,还实现了高清摄像头监控全覆盖,居民全部搬进来后都能安全停车。像惠丰雅郡安置小区停车场一样,2020年,该县先后完成精品街及银三角东边场地停车场整治改造、建昌镇渔民新村北侧停车场兴建等工程项目6个,共新增停车位3000余个。
开好为民“方便门”
“以前想‘方便’不方便,半天找不着厕所,现在买个菜、散个步,几百米距离就有公厕,真的很方便。”7月24日,正在银三角农贸市场买菜的居民易春兰高兴地说。
厕所,看似平常甚至微不足道,实则关乎民生幸福。近年来,随着南城城区面积的扩大,城区公厕建设规划布局不合理、数量少、配套设施陈旧、市民“如厕难”等矛盾日益凸显,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不便,广大市民为此颇有怨言。在梳理“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中,该县一线倾听民意,服务民生需求,加大投入推进城区公厕建设。同时对已建成的公厕加强后续管理,实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对照“不脏不臭不黑不滑”的“四不”标准,不间断地进行保洁,确保按时开放,实实在在解决老百姓“如厕难”。截至目前,该县在城区新建改建火车站广场公厕、九鼎商贸城公厕、河东大桥公厕、滨水公园公厕、城西农贸市场公厕等免费公厕48座,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如厕排长队现象。艾振华通讯员彭国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