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退休的年纪,依然奋斗在食用菌研究的路上,发光发热;即使腿脚不利索、口齿不清晰,依然活跃在田间,为需要技术支持的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从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如泰山般的毅力;从他的言谈和行动中,我看到了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20岁开始,到如今64岁,44年专注茶树菇研究推广种植,累计带动数十万农民实现脱贫致富,让茶树菇成为全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
通过深入了解,记者记住了这位自学成才的农民发明家谢远泰。前不久,他被评为广昌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1977年,高中毕业后,谢远泰回到偏远山区老家赤水镇天咀村务农。那时,高中毕业算是村里的知识青年,他觉得应该为村民做点什么。当时,家家户户都很穷,为改善家里生活,谢远泰经常到村里后山采摘野生茶树菇。“那是一道美味佳肴,吃起来顺滑顺滑的,香甜可口。”谢远泰回忆道。
“何不人工培育茶树菇,让乡亲们种菇,既可食用,又可卖钱,摆脱窘境。”当时,谢远泰心里有了奋斗的梦想。
自此,他踏上寻梦之旅,成为一个林场的香菇种植工人。他说:“菌菇培育有相似之处,先学会种香菇,再进行人工培育茶树菇。”为学习香菇技术,他日夜苦思,借钱赴广州学习香菇“段木菌种栽培”法;为节省木料,他琢磨用茶子壳、稻草等植材替代木屑。1986年,他研究的“大田代料栽培”香菇实现大规模生产。
香菇技术的全面掌握为他研究茶树菇栽培带来巨大信心。那时,因家中人多,住房拥挤,为腾出地方做茶树菇培育实验,他把猪圈当实验室,一心扑在猪圈做实验。
“没有坚强的毅力,很难坚持下来。”谢远泰尝尽酸甜苦辣,记不清失败过多少次,又有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彷徨迷茫,但心中的理想信念始终支持着他继续前进。
1992年初,黑暗中迎来光明,他终于培植出茶树菇,填补了世界人工栽培茶树菇的空白。1993年,人工栽培茶树菇技术通过江西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鉴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96年获北京世界发明金奖。“中华神菇”由此扬名,谢远泰被誉为“神菇王”。当时,一日本客商出价100万美元购买专利,被谢远泰拒绝,他要把这个发明专利留给祖国,奉献给父老乡亲和千家万户。
为兑现帮助乡亲们的承诺,谢远泰实施“公司+农户”生产模式,为农户包技术培训、包原料供应、包产品销售,帮助了一批农民脱贫致富。1997年,其“公司+农户”的模式大获成功,点燃了广昌和邻县农民发家致富的希望之火。当年,广昌县70%的农户开始种植茶树菇,他踏遍乡村农户家,无偿传授茶树菇栽培技术。1999年,谢远泰的公司发展成江西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培训全省学员1.5万余人,茶树菇种植户有1036户,全县茶树菇种植规模达1.23亿筒,年产值8000多万元,解决下岗工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1.1万余人。
2002年,因积劳成疾,谢远泰病倒了,及时做了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但引发大脑出血、中风等多种并发症,花费巨额医疗费。疾病的侵袭,使他没有时间和精力管理公司,公司也因此破产倒闭,生活从此陷入困境。
与病魔作斗争多年,最终,他顽强地站了起来,用行动继续帮助农民:不方便培训,便制作了一套茶树菇接种、栽培、管理、烘烤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免费给群众;不方便交流,就天天扑在实验室,将食用菌品种由茶树菇研发拓展到毛笋菇、虎奶菇、灵芝等十多个品种,还将茶树菇菌种固体接种发展为液体接种,将木屑栽培升级为莲子壳、莲蓬壳代料栽培……
为延续梦想,助力脱贫攻坚,后来,谢远泰带领弟弟组建江西省利财食用菌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与1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引导贫困群众采取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公司生产经营和务工,再次带领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盱江镇下湖村脱贫户邓学兴入股公司,夫妇俩还在公司务工,一年有稳定收入6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水南圩乡张杨村贫困户廖诗详因房屋倒塌和儿子患病陷入困境,谢远泰为其捐助一万筒菌种,并上门传授技术,助其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如今,在谢远泰的引领下,广昌县涌现出利财、宏泰等具有较大规模的茶树菇生产经营企业13家,茶树菇生产专业合作社29家、茶树菇民间科研机构1家。全县茶树菇年种植规模达2.35亿筒,产值5亿元,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同时,还带动该县从事菌包接种、鲜菇采摘、干菇分拣等工种的就业人员1.5万余人。
茶树菇不仅在广昌乡野遍地开花,还辐射到周边县乡及贵州、河北、河南、福建等地,带动全国各地数十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撑起了他们的小康梦!
夏季的广昌农村,菇棚遍野,有6个月采摘期的茶树菇仍在生长,从采摘的农民笑脸上,记者知道了“茶树菇为何如此香甜”的答案。特约记者曾恒贵本报记者范文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