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学华
文/图
11月22日是农历“小雪”节气,恰逢寒潮来临,天气突然变冷,上饶最低气温降到12℃左右。突如其来的降温,令市民倍感寒意,也带热了上饶市场的“暖经济”,经营御寒的衣、食、住、行相关产品的门店,人气旺了,生意好了。
御寒衣服销量大
寒风飕飕,棉袄、棉鞋、羽绒服、围巾、手套、帽子、保暖内衣等御寒品成为抵御寒风的必备之物。11月23日,记者走访上饶市部分商场和超市看到,保暖服饰、用品、保暖电器等商品已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其中,棉袄、薄羽绒服、棉毛衫和棉毛裤、手套和围巾等销售火暴。
记者在广信区一家名为“佳佰利”的服装城看到,厚被子、棉鞋、棉裤、卫衣等冬天御寒的装备,摆得一个个小山坡似的,尽管天气寒冷,但前来选购保暖用品的人仍然很多,购物以四五十岁以上的大妈居多,不少市民手里已经拎上了大包小包的“战利品”。“前一段时间天气暖和,家里的薄款绒衣还能应付。最近几天的降温,就有点儿支撑不住了。”正在选购衣服的温英姿告诉记者,她临时选购几件冬装应急,顺带也给孩子和老人添几件御寒的衣服。
“早在9月份,我们店铺就上架了一些冬装,但前段时间天气温暖,所以冬装的销量不是很好。这几天气温剧降,买冬装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在上饶市白鸥园大门口旁一家卖女冬装的店,销售人员周嫦告诉记者,随着气温下降幅度大,冬装销售量开始上升,来店内选购冬装的人数比之前增加了3成,围巾、帽子、手套、棉拖鞋等各种保暖小物件也随着气温的下降,销量上升,营业额也较平日翻了几番。
在信州区佳丽商城,批发兼零售服装的一条街道,记者看到冬天的睡衣、棉拖鞋等抵御寒冷的服饰,挂满每个店,进店里选购衣服的市民比比皆是。“天气越来越冷了,帮乡下的父母买个棉袄。”市民缪丽华说。“随着天气变冷,店里打折促销,于是前来买冬装的市民较多,营业额是天气暖和时的三倍多。”一家名为“服装世界”店的导购员周霞说。
火锅店里人气旺
“走,冷天吃火锅去”“怕冷?吃羊肉火锅,暖暖身子”……气温骤降,火锅市场日渐火热,成为冬季不可小觑的“暖经济”。
记者在广信区解放里一家名为九庄火锅店看到,八成的餐桌坐满顾客,热气腾腾的火锅给食客带来不少暖意,吃得满头大汗的食客们纷纷脱去外套,轻装“上阵”。“天气冷了,当然还是吃火锅最合口味啦!”在火锅店就餐的市民刘艳告诉记者,最近朋友们约饭十有八九是火锅。
在广信区武夷山大道,记者看到一家称为“兵哥火锅”的店,座无虚席。服务员邱忠旺告诉记者,随着气温下降,火锅店的生意迎来旺季。“每年都是这样,天热生意就淡一些,天气越冷我们越忙。”邱忠旺说,自22日降温以来,几乎每天晚饭时间,店里都接近满座。
与此同时,火锅食材、火锅底料、蘸料等商品也随着气温的降低开始走俏,因为有些上饶人吃火锅更喜欢自己动手做。在上饶市渡口一店里,各类火锅底料和食材非常丰富,前来选购的市民比较多。“火锅热气腾腾的,全家围在一起吃,吃完了整个人都暖和。”市民李兴民买了一袋羊肉、一袋肉丸、两斤青菜、一包香菇,准备回家和家人吃火锅。他告诉记者,自己购买食材煮火锅,比在饭店点餐更实惠。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了解到,随着天气转冷,外卖订餐也变得红火起来。外卖派送员张世明告诉记者,他从上午9点开始接单,下午2点才能送完上午的订单。到了晚餐时间也和中午一样忙碌,送单量比平时多一至两倍。
家用取暖设备受追捧
自“小雪”节气到来那天开始,上饶市区的取暖家电销售也步入了“黄金季”,呈现购销两旺的景象。在上饶市商贸城一家电商场,卖场内已开辟出了“暖冬家电”专区,电暖炉、空调、电暖器、热水器等电器成为卖场销售的主力。
“取暖如果光用空调,费用太高还会导致空气干燥,电暖器可以随开随用,比较方便而且省电。”一家电商场,市民陈菲菲正在挑选商品,最终她选择了一台可远程遥控的电暖器,只需将设备连接无线网络,通过手机就能开机和调控温度,这样冬天即使人还未到家,屋子就已经暖和了。销售人员毛国清介绍,店内有几款智能电暖器,因为这几天降温,其中一款已经售罄了。“这种即时取暖的小家电由于满足了消费者临时取暖的需求,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占用空间较小,成为冬季取暖很好的补充,因此备受消费者欢迎。”
空调产品也迎来了冬季的促销节点。上饶市步行街永盛超市的销售人员史红方告诉记者,随着寒冬的到来,一部分生活水平不高的家庭,为了御寒,对空调有着刚性需求,这也是冬季空调促销的一个不错节点,各大空调品牌都会推出相应的促销活动。
记者发现,暖手宝、电热风扇、电热毯等小家电产品也同样销售火暴。在上饶市的大润发超市,记者看到小家电产品的货架前,站满了购买的市民。“这些小家电已经上市十多天了,前些日子由于天气暖和,销量不好,最近温度降低,天气变冷,销售量是天冷前的几倍。”导购员饶钦说
骑行保暖装备也走俏
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骑电动车和摩托车的市民为了抵御寒冷,开始用上了口罩、手套、头盔、围脖等“武装”。除了手套、头盔,电动车挡风被颇受欢迎。
连日来,记者在街头看到部分市民,骑行时,全副武装,嘴上是口罩,脖子上是围巾,头上是头盔,耳朵上是耳罩,只露出两个小眼睛,同时手上是手套,整个人包裹的严严实实。“店里的20多双手套,随着天气变冷,卖完了,得抓紧进货。去年是暖冬,进了30个耳罩,还有20多个,这几天便卖出10多个。”上饶市宝泽楼的摊主杨建征说。
随着气温下降,地摊的保暖用品也“翻身”成为俏销货。11月23日晚上,记者走在广信区的夜市,看到一摆卖手套、围巾、耳套等骑行保暖设备的地摊前,围满了顾客。“年轻人都吃不消这气温,骑车时耳朵开始有点发僵了。”摆摊售卖的杨阿姨这几日心里乐开了花,仅手套一个晚上就卖出了10多双。
气温下降也让毛绒方向盘套、毛垫、电热垫等汽车保暖用品迎来销售黄金期。上饶市武夷山大道一家名为诚信美车的汽车美容店,一角的货架上摆放着汽车加热坐垫、车载电热毯、加热脚垫等行车时的保暖设备。“一些市民听说今年是冷冬,故提前作准备,加之这几天的气温剧降,更是前来购买。”店主缪小金说,“一般是女性司机购买多,因为女性更拍冷。”“我刚买了一套500多元的毛垫,给车换上后,感觉暖和又好看。”家住米兰春天的周群女士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