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饶小伙李金良:维和防暴队的首席摄影师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在中国第四支赴非洲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中,有这样一名出生于万年县上坊乡的“特殊”队员:白天,在凛冽寒风或大雪纷飞的训练中,他汗流浃背地与其他队员们一起射击、攀爬、匍匐前进,期间,他还必须时刻准备好摄影机、照相机,只为了抓拍一个精彩镜头。他经常一蹲就是将近一小时,只为在一瞬间“咔嚓”拍下队员的训练细节,或是录下一段精彩的视频;晚上,当大家都休息了,他静静地打开电脑,又开始忙着修片、撰写新闻稿、制作纪录片……

他叫李金良,防暴队的首席摄影师兼战斗员,现任浙江边防总队司令部勤务保障大队高级摄影师,武警四级警士长警衔,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今年3月11日,李金良随中国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安全抵达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罗伯茨机场,与前支维和警察防暴队顺利完成交接。

入伍10多年,他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5年被公安部边防管理局评为优秀士官人才奖,多次荣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由其参与主创的电视专题片《东海深处我家》被中组部评为2011年最佳作品奖。

入伍后爱好钻研摄影摄像技术

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

2003年12月,和所有热爱军队的青年一样,李金良踏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边防部队。3个月新兵连的艰苦训练,锻炼了他铁一般的意志。新兵连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了素有“东海轻骑兵”称号的浙江省公安边防总队海警一支队。这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队伍,担负着浙江沿海治安的任务。当李金良第一次乘载着海警船艇出海的时候,他被战友们在海上驰骋纵横的英姿惊呆了。就在那一瞬间,他心里暗自下了一个决定,一定要拍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留作纪念。于是,在训练空隙,他开始钻研拍照技术。由于刚当兵,李金良没有机会接触单位的照相机,他就磨着跟在宣传干事的后面偷师学艺;每月津贴除了寄给父母之外,剩下的他偷偷积攒下来,两年之后终于买上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相机。

虽然有了设备,但李金良的摄影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出海拍摄,对于来自内陆地区的他来说,每次出海执行任务都要吐得天翻地覆。为了拍到精彩的画面,李金良咬着牙坚持拍照,日积月累,他的摄影水平很快提高。在海警支队政治处的支持下,李金良开始把摄影与宣传工作结合以来,不断向各级媒体发送稿件,把边防海警战士的正能量传递到全社会的面前。

渐渐地,李金良在浙江边防总队有了名气,被选调到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专职从事摄影。或许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从一名普通战士干到这个份上,已经心满意足了。但是对于有理想有追求的李金良来说,这个岗位意味着更广阔的舞台刚刚拉开帷幕。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官兵,在拍照的基础上,他开始自学摄像;为了更好地进行编辑,他又自学了后期制作。2011年,李金良获得了浙江边防总队党建工作有史以来摄影作品的最高荣誉——由他主创的全国党员教育观摩交流活动电视专题片《东海深处我家》,被中央组织部评为2011年最佳作品奖。

参加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训练

用拍照提升队员们的士气

“金良,来,给我拍一个!”“金良,这个动作好不好看?”在队员们心中,手举单反相机的李金良有着非比寻常的重量,因为他不仅是最亲密的战友,更是记录着维和防暴队成长的“珍藏家”。面对高强度的训练,维和防暴队队员的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可是,当队员们看到李金良举起相机时,为了在镜头前展示出军人风采,大家都集中精力投入到训练中,将苦与累抛在脑后。

记者了解到,李金良所在的第四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于2015年4月成立,是首支进驻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的中国防暴队。从组建到训练,每时每刻都集聚了太多的关注目光。所以,“从难、从严、从高”训练和艰苦奋斗成为了这支防暴队必须面对的挑战。为顺利通过联合国甄选,奔赴利比里亚圆满完成任务,所有队员忍受着比新兵连还要苛刻的训练和管理。一段时间后,队员们原本活泼青春的脸上写满了疲惫。

针对集训期间“环闭式”管理,队员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情况,李金良拿起熟悉的摄像机和照相机,一边坚持训练,一边用镜头记录着队员们生活的点滴瞬间。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把拍摄下来的录像和照片分批发到队员的手机上,同时制作了系列的维和印象宣传片,在维和培训部和食堂的显示屏上反复播放。当队员第一次看到自己的精彩瞬间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出现了久违的笑容,有的队员甚至忘记了打饭,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个纪录片,才恋恋不舍地走去打饭。

孩子生病发烧他依然坚守岗位

入伍10多年屡获殊荣

寒冬时节,第四支防暴队的队员们来到河北廊坊武警学院维和培训中心,严寒的天气抵挡不住队员们的训练热情,大家在北方的雾霾和大雪中仍然训练得热火朝天。但是,对于摄影师李金良来说,实在是一种痛彻心扉的煎熬。在刺骨的寒风中,为了抓拍精彩镜头,李金良必须时刻准备好照相机,有时需要提前等待在最佳地点,一蹲就是将近一小时,等拍完照片起来,早已浑身打颤、鼻涕横飞了。因为戴着手套会影响拍摄的效果,为了捕捉瞬间的精彩,李金良坚持空手上阵,一天下来手冻得乌青,长满了冻疮。由于白天要坚持训练,剪辑录像和处理照片只能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进行,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向外发稿,李金良经常要熬夜工作。

在所有队员当中,李金良因为工作最“拼”,他的眼袋永远是最肿的、眼圈永远是最黑的。“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当看到队员们的精彩瞬间出现在屏幕中、报纸上的时候,李金良笑得比谁都开心,全然忘记了身上的伤痛。据统计,在短短2个月的集训时间里,他的摄像、摄影作品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公安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上稿100余篇。

回忆起自己在训练期间的摄影经历,李金良告诉记者,在防暴队一次大型演练中,所有的指战员为了达到最佳的状态、最紧密的勤务和最完美的效果,每天晚上要推演到凌晨三四点钟。期间,负责拍摄的李金良不仅要跟所有的指战员一样工作到凌晨,白天所有的勤务他都要去参加。演练的场景非常大,几乎涵盖了大半个武警学院场地。穿着20多公斤装备的李金良还要背着10多公斤重的摄影器材满场飞奔,往往是一个场景的演练刚结束,他又要赶赴下一个场景。

雪上加霜的是,演练期间,独自一人留在家里带小孩子的妻子发来消息说,年幼的儿子持续高烧不退,更是让李金良心急如焚。身心疲惫,李金良的嘴上起满了水泡,腰肌严重劳损。但是,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李金良仍在岗位上坚持着,直到3天后圆满完成了任务,才给妻子回了个电话,询问孩子的病情,而这时孩子已经退烧康复。

入伍以来,李金良先后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5年被公安部边防管理局评为优秀士官人才奖,多次荣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报道员”,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发表稿件150余篇,在《人民日报》、《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人民网、新华网、法制网等国内主流报刊和门户网站上稿600余篇,为边防工作“墙内开花墙外香”做出了生动翔实的有力注解。

(陈风华

黄汉君

本报记者

余硕)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