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曾经辉煌的铅山赣剧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窗宣

正式的铅山赣剧团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退出舞台了。

赣剧曾在铅山广为流传,其首要原因是铅山辖有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河口镇。该地作为“八省通衢”的商业重镇,具有兴办和发展文化事业的经济基础和有关条件。据不完全统计,在河口地区设有戏台的会馆、祠堂、庙宇就有30处之多。这些场所正是赣剧在铅山的立足点。赣剧班社在河口的会馆、祠堂、庙宇演出,一般是会戏,即为祭祀、庆寿等仪礼活动而演戏。

赣剧在铅山流传并发展,因建有戏台的祠堂、庙宇几乎遍布全县乡村。当年在赣东北地区活动频繁的老庆云班、信江姜女班、贵江大金玉班、福胜班、徐老舞台、大清福班、青云班、全福舞台、清福舞台、杨鸿舞台、江南松柏班以及颇负盛名的上饶小麒麟班等10几个班社几乎是长年演唱于这些舞台之上的。它们演唱的剧目有《三官堂》、《四国齐》、《清官册》、《蓝田带》、《祭风台》、《芦花河》、《花田错》、《降天雪》、《万里侯》、《装疯骂殿》、《龙凤阁》、《迥龙阁》、《忠孝全》、《二度梅》、《女斩子》、《白蛇传》等上百种,这些属于信河流派的班社演唱的是赣剧三大声腔中那幽婉清丽的“弹腔”,很受观众青睐,再加上艺人们细腻抒情的表演和丰富的剧目,因而深受铅山人民欢迎,以至数百年来一直跑红不衰。

自民国以后,铅山各地办起的赣剧班社,据不完全统计有7、8个之多。现今已知最早的是民国八年(1919)兴办的江村班。班主是江村人江寿高、江良大二位。他们以重金聘请了一位名叫安倪师的上饶八都汪家栋人作师傅,招了10多名本村青年随师学艺。其主要成员有江如梅(正生)、江保太(小旦)、江鸿义(小花)、江义太(小旦)、江火仔(小生)等人。为在短期内能正式演出,江寿高还到上饶请了两位赣剧弟子喜鹊胚(大花,上饶裴村人)和寿仔(小旦,上饶宋坪人)作为骨干。半年后该班就出科演出。

多家赣剧班社在铅山民间兴办,影响较大者是陈坊的“镇升班”和“新福舞台”。镇升班创立于1945年春。那时,福建省光泽县梅平班到陈坊演出。期满后,陈坊乡绅要求加演数天,但梅平班不依。为赌气,当地李元镜、芦国祥、邱元汉等人便牵头发起成立了镇升班。该班由艺人集资,请前新新班田钵仔为师傅,学戏3个月就开始演出,至1946年夏解散。镇升班解散不久,曾于1919年兴办新新班的周元和又主持组建了新福舞台。其班底由原镇升班中一部分比较好的艺人组成,同时聚集了一批上饶、弋阳、横峰、葛源以及福建等地的流散艺人。新福舞台行当齐全,阵营雄厚,活跃在铅山、上饶、弋阳、横峰、贵溪等地的农村舞台上,历时两年整。

1948年秋,新福舞台易主,由艺人邱元汉(小生)主持成立了铅陈(即铅山陈坊意)剧团。铅陈剧团是不发工资的。它们一改办班陈法,立足于陈坊,以当地弟子为基本力量,采取农忙停戏,农闲开台的农事演出两照应的办法。这种业余性质的办法既能让艺人们不误农时地耕作其田,因而较好地解决了吃饭问题,又淡化了艺人们以演戏谋生的观念。这样,对大家以赣剧的兴趣、爱好聚集一堂,志同道合,就使整个戏班显得团结而生气勃勃。由于剧团不发工资,卖票的钱就可以用于添置服装道具。如此良性循环,几年下来,铅陈剧团便做到设备基本齐全了。铅陈剧团在稳定中发展,一直办到建国以后。它的经验正是采取了农忙停戏农闲开台的业余性质的办团方法。铅山县赣剧团就是在铅陈剧团的基础上经过整顿、改造,于1953年正式成立的。

随着赣剧活动在铅山地区的广泛开展,戏剧用品作坊也在铅山应运而生。这种作坊在当时叫绣花店,开在河口镇,有“杨茂盛”、“叶隆兴”和“杨茂盛新号”3家。据杨茂盛绣花店小老板杨长春介绍,杨茂盛老板杨三元(又名叫化),上饶杨家湖人,幼小父母双亡,12岁随乃父的朋友到浙江衢州学绣花。清光绪四年(1878),18岁的杨三元刚满师便只身来到河口,在鲁班庙旁开了一家绣花店,制作戏曲服装、褶子、椅披、桌围等应市。他经营数年后,生意大发,便在油麻滩买下两幢房子,扩大店面和作坊,使生意更加兴隆起来,以至乐平、弋阳、贵溪、横峰、广丰、上饶等地的班社都赶来购置服饰,甚至闽北地区的一些班社也成了杨茂盛的常客。1942年因抗战疏散,该店才被迫停业。叶隆兴绣花店业主是铅山新滩西坂村人叶森考。这家店于清光绪三十年(1905)在河口一堡街(85号)开业。它货源充足,品种齐全,凡服装、道具、褶子、盔头以及刀枪把子等均有出售。杨茂盛新号则系杨三元本家(外号叫做“六月六”)的。于1939年在河口一堡街开设的戏服作坊。它前后只开了3年,1942年抗战疏散时便关门停业了。河口戏曲服装店的兴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铅山地区乃至赣东北地区赣剧活动的盛况。

赣剧在铅山有百年发展历程,当时的戏班多在农村演出,被称为“草台班”,尽管深受农民的欢迎,但毕竟因为条件太简而使其自身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

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赣剧才在铅山获得健康的发展。铅山县赣剧团自1953年以来,上演过《梁祝》《白蛇传》《十五贯》《红灯记》《江姐》等传统剧目和现代戏百余出。从1953年至1985年,它的年均演出场均超过350场。剧团除在本县四乡演出外,还经常赴上饶、鹰潭、弋阳、贵溪、德兴、玉山、横峰等地演出,并有过三进福建、三进浙江的纪录。铅山县赣剧团在继承和发扬赣剧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对赣剧音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说在赣东北信河流派中独树一帜。60年代初,剧团排演的《夺印》《江姐》等现代赣剧中的一些唱段就以其优美、动听和富于现代气息的特长而被许多赣剧爱好者反复传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