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失眠人群年轻化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本报记者

陈建

钟芷涵

文/图

从前,爷爷奶奶辈的老年人常念叨瞌睡少,通常表现为躺下睡不着,起来醒不了,炉火前打盹是常态。如今,一批正值青年的80、90甚至00后也开始叫嚷着失眠。“失眠”这个曾经偏老龄化的话题,开始频繁被年轻人提起,“一边焦虑,一边睡不着”,失眠的年龄段逐渐下移,它所弥漫的群体不断年轻化。当睡眠开始成为一种奢侈品,睡眠产业成为了中国健康消费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睡眠医疗市场变化大

产品新意多

曾经老年人们为了睡好觉,购买脑白金、黄金搭档、太太静心口服液等等,不断助推保健品市场的扩大,后来,人们又纷纷迷上了乳胶床垫、乳胶枕头等助眠用品,开启了助眠产品的新市场。而当90、00后大军加入,他们的消费习惯带领着助眠产品开始呈现多样化。

在淘宝输入“失眠”“助眠”,你可以获得失眠贴、褪黑素、失眠神器、助眠安神熏香、助眠喷雾、助眠棒、助眠灯、助眠安神药等等热搜词条。而在知乎、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输入“失眠”关键词后,除了相关产品推荐,还有1万+篇相关笔记和产品介绍,无数人在安利助眠神器、饮食助眠、保健品的用处、快速入睡法等等。

家在赣东北大道上的龚女士在一家传媒公司上班,她向记者讲述道:“我们公司有一类主播,她们会制造出各种利于睡眠的声音来陪伴直播那头的用户入睡,也有时讲故事或唱歌来舒缓失眠者的压力、使他们放松入眠。”不过记者了解到,这类助眠主播一般直播后也是午夜了,她们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失眠焦虑。

助眠产品升级

呈现高科技化趋势

前段时间“近四成中国人失眠”“不建议女生熬夜的原因”“90后成睡眠特困户”频繁登上热搜,失眠无差别地笼罩着老年人和年轻人。记者关注到中国新闻网提到的《2018-2023年中国睡眠医疗市场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中指出,2017年中国改善睡眠产业市场规模约2797亿元,其中,睡眠保健品128亿元,睡眠药物134亿元,睡眠器械用品2500亿元,睡眠服务35亿元。近几年,除了借助各种保健品、食品,一些助眠高科技产品也应运而生,进入了这些失眠人群的视野中。

“我之前皮肤超好,大学开始熬夜,现在皮肤一直爆痘。还有黑眼圈、眼袋、莫名其妙地长肥。以前是自己熬夜,现在是想早点睡也睡不着。”余慧云女士告诉记者很多助眠产品她都用过,她现在手机里还有很多助眠APP。有些助眠软件如白噪音、喜马拉雅等会给你放一些助眠的声音,像下雨声、海浪声等比较能催眠的声音或者舒缓的音乐,而有些如运动手环、智能手表类产品则可以监测你的睡眠情况。

此外,记者了解到,市面上标价一两千元的电子睡眠仪、智能耳塞等智能化助眠产品层出不穷,受其吸引的大有人在,至于效果如何市民们也众说纷纭。

睡眠产品真的有用吗?

“熬最深的夜,敷最贵的面膜,泡正宗的枸杞,赖最晚的床,孜孜不倦地作死,勤勤恳恳地养生”这句略带玩笑的话语说出了目前大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常态。电影《追眠记》中说:极速前进的中国人,有人不想睡,还有很多人想睡却睡不着,这是时代病。

90后、00后是与网络和电子产品共同成长的一代,对他们大部分人而言,手机就像身体的一个部分。每晚睡前刷一刷手机,玩一玩游戏,已经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习惯。今年24岁的严文先生近两个月没睡一个好觉了,工作的焦虑让他常常无法安眠,凌晨两点还活跃在手机各个社交平台上。因此他特意下单买了一瓶明星推荐的助眠喷雾和一些褪黑素:“我总得试试,要是还不好用,恐怕就要去医院开安眠药了。”

再好的助眠方法,也没办法帮你抵抗熬夜的诱惑。又到年底,工作忙碌的同时,千万别忽视健康。市面上的助眠产品鱼龙混杂,业内专家表示,目前这个行业的相关产品还没有统一标准,消费者要谨慎选择。比起使用失眠产品,我们更要注重自身饮食健康、坚持锻炼。比如去年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就建议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不高于5g、成人每日平均睡眠7-8小时、每周进行3次以上中等强度运动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