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陈令东
乡镇医院来了“市里的医生”
在三清山枫林办事处枫林村的群山脚下,一栋总占地超过4500平方米的崭新三层楼房的大厅里满是来来往往的村民,一个个身穿整洁护士服的年轻护士在指引着人们。这里是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三清山医院,也是目前整个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最大的医院。
家住枫林村的邓裕溱老人今年早些时间不慎从床上摔下,年事已高的他经过这次摔伤便一直被疼痛困扰。就在老伴为他担心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该怎么外出看病时,三清山医院一下子解决了两位老人的燃眉之急。10月26日一早,两位老人便互相搀扶着来到了医院。而令两位老人意外的是,给他们看病的还是“市里的医生”,他们手中的处方上也清楚地写着“市立医院”几个字。
记者在三清山医院走访后发现,无论是外科、内科,还是妇产科,这里坐诊的每一位医生都来自市立医院,大厅里分诊台后正在为患者解答问题的护士胸前也挂着市立医院的名牌。一开始接诊邓裕溱老人的章海峰,是市立医院急诊科主任,现在的他也是三清山医院的院长。为什么三清山医院的医护团队都来自市立医院?原来,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卫计委和市立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市立医院已经全面接管了三清山医院,现在的三清山医院的全称是“三清山医院(上饶市立医院分院)”。“三清山医院的全部团队包括医生、护理人员、检验、药房等等人员基本上全部由市立医院派驻。我们每周轮流派驻各个科室的专家,包括科室主任、副主任到三清山坐诊,至少保证这里每天都有3-4名专家。”章海峰告诉记者。
让村民看病少跑腿
三清山医院所在的枫林办事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三清山医院的建成也正式终结了这里多年来没有医院的历史。
回顾二十多年前管委会初成立时的卫计事业,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卫计委主任胡尧新直言“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当时整个管委会辖区内只有一个卫生院——三清乡卫生院,这个卫生院也仅仅只有几名医生。据邓裕溱老人回忆,多年前枫林的老百姓为了看病,都只能往外跑,往往是舟车劳顿,“生病受罪,看病也受罪”。
不过,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式。2016年起,三清山卫计委投资数百万元正式启动了三清山医院的建设,并在今年5月前后完成了内部的装修工作。
但摆在三清山卫计委面前的这所医院仅仅有了“外壳”,却没有必需的人才队伍和硬件设备这个“灵魂”。三清山卫计委集思广益,从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这一政策入手,在今年7月同市立医院洽谈构建医联体,最终“三清山医院(上饶市立医院分院)”应运而生。而三级医院服务能力的强力注入,为三清山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带来了里程碑式的提升。面对硬件设备的缺乏,三清山卫计委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也积极向社会各界寻求帮助,今年年初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向三清山卫计委捐赠了总价值达2700万元的医疗器械设备。胡尧新介绍,这些医疗器械设备目前已经基本落实到位,其中超过1300万元的设备已在三清山医院投入使用,其余的则陆续投入了各乡村卫生计生服务室和景区卫生应急工作当中。现在DR、彩超检查都可以在三清山医院完成。
管委会辖区内最大的医院已经在稳步运行,而曾经只有几个医生的三清乡卫生院也早已搬迁新址,现在新的三清乡卫生院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早已不再是曾经只有两三个小房间的局促模样。此外,三清山卫计委正在加快公有产权村级卫计服务室建设,目前辖区内15个行政村近半数已经完成了卫计服务室建设,三清山卫计委预计在三年内争取让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标准化建设的公有产权卫计服务室。
曾经,看病需要往外跑。现在,三清山管委会辖区内的各级医疗服务机构已经能够满足辖区内超过20000名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并朝着“不出村能看病,不出乡能看好病,不出景区能看好一般疑难杂症”的目标,稳步行进。
景区安全有保障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的游客超过千万人次。景区的安全牵动着万千游客的心。
为确保景区的卫生安全,三清山管委会在2012年景区内原有卫生应急体系的基础上,对景区卫生应急处理能力进行了“集中升级”。目前,在三清山景区内共有3个医疗救护点,救护点全年都有专职的医护人员在此值班,救护点内配备了各类急救设备、药品等,确保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及时到达现场进行救治。
在三清山医院的选址和建设过程中,管委会也充分考虑到了景区的安全需要。通往医院的道路宽敞平坦,“如果景区内发生突发情况,现场急救可以保证在半小时之内转运到三清山医院。”胡尧新告诉记者。这可以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