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给文化传承一个生动注解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本报记者

徐芸

彩旗飘飘,渔歌阵阵,锣鼓喧天……

一声鸣枪为号,千余只插上红旗的渔船如潮水般涌入指挥部指定地点,千百张渔网同时撒开,如天女散花,铺天盖地,十分壮观。几分钟后,湖面上的鱼儿如落雪泻银一般,在一张张渔网中涌现。沉甸甸的渔网拉起来,白花花的鱼儿活蹦乱跳。渔民们赶紧点燃备好的爆竹。欢快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传送着开港丰收的喜讯,直到下午4时许才收工“静港”。

6月20日,声势浩大的鄱阳湖开湖民俗文化旅游节,在余干县康山大堤举行。传承了四百多年的“开湖”习俗,再次让人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渔俗文化

闪耀着岁月的光芒

余干县,自秦始置县邑,有2200多年的历史。余干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水域面积640平方公里,是环鄱阳湖地区水域面积最大的县份。

自古以来,生活在湖边的余干渔民,在与湖同呼吸、共命运的岁月里,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文明,并创造了厚重独特的渔俗文化。“秋高水初落,鳞介满沙脊。浩如太仓粟,宁复数以粒。纷纷渔舟子,疑若俯可拾。横湖沉密网,脱漏百无十”(见北宋杨时《鄱阳湖观打鱼》),“脱漏百无十”的无节制捕捞状态,使鱼类资源骤减。为保护母亲湖,大约从明神宗万历年间起,鄱湖区便有了“禁渔”与“开湖”的制度和惯例。禁渔期约3个月之久。“禁湖”结束后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中旬或下旬再次开放港口,就是我们所知的“开湖”。

明代人吴守为曾有一首诗,生动地记录了开湖的盛景:“渔人湖上阵鱼丽,结队连舟十里围。击楫鸣榔同战鼓,烟蓑雨笠是征衣。水廉钻破金鳞窜,浪锦翻开玉鬣飞。网撒网收循序进,回来较胜猎禽归。”而渔民捕鱼归来的欢乐情景,则可以用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的名句来形容:“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开湖时,沿岸还会盖满临时货篷,供应渔业生产的各种用具和日用百货。大大小小的食品摊贩星罗棋布,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白天人群熙攘,晚上灯火辉煌,就像一个日夜不散的大集市。沿港水陆到处人声鼎沸,煞是壮观。

拥有悠久历史的开湖活动是鄱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渔樵文化甚至整个鄱湖文化的完整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传承习俗

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

2008年,“开湖”被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一种民俗,延续了400多年之久的“开湖”,曾被人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除了鱼类资源逐年减少之外,导致开湖活动逐年消失的原因主要有:现代捕捞手段让传统渔业生产习惯相形见绌,包括“开湖节”在内的许多渔俗活动无形中进入自然淘汰之列;传统观念影响带来职业的歧视,长辈不愿意后代继承,后辈不想从长者手上承接,于是出现断层和淡化,以致无法传承。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年青一代渔民纷纷洗脚上岸。再加上开湖习俗涉及的人员众多,环节繁琐,保护、传承成了一个大难题,甚至到了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

如何让“开湖习俗”这一文化瑰宝,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力度。从2002年起,鄱阳湖开始实行全湖范围禁渔制度,在每年3月20日12时至6月20日12时的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同时多管齐下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鄱阳湖的渔业资源已经得到较好恢复;通过申报非遗名录、扶助传承人等方式,加大对“鄱阳湖开湖习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力度。2008年,鄱阳湖“开湖”习俗被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功申报为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转化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把“开湖”还原和复兴,变成一年一度、普天同乐的“开渔节”,在抢救、挖掘民间渔业文化的同时,为“开湖习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为进一步挖掘“鄱阳湖开湖习俗”蕴藏的价值,唱响文化旅游新品牌,余干县还将打造鄱阳湖国家农业公园,“鄱阳湖开湖习俗表演区”将作为该公园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化经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