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饶医生4次远赴非洲援医6年接诊上万名病人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4

6

远离故土,通讯设施落后,难以与亲人朋友联系;完全陌生的环境与文化,缺乏娱乐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中,中国医生还要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而他们一如既往地践行着“大爱没有国籍”的理念,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

“初去执行援非任务的时候,他总是让我猜他经常梦到什么?他幽默地告诉我就是梦见自己吃一碗羊肉米粉,可每次都是好不容易夹起来,就被护士叫醒做手术了。”曾士林的妻子对记者说。作为广丰区卫校主任中医师,曾士林已经先后3次远赴非洲突尼斯共和国执行国家援外医疗队任务。11月2日,他作为中国第13批援助乍得医疗队员,第四次远赴非洲,为万里之外的非洲居民的健康而努力。

离别亲人

远赴非洲突尼斯救死扶伤

据了解,从2008年开始,曾士林便踏上援外医疗的征程。他曾先后作为中国第18、19、21批援助突尼斯医疗队员,远赴非洲执行国家援外医疗队任务。

谈起第一次离家参加援助突尼斯医疗队的情景,曾士林至今难以忘怀。当时,病重的母亲拉着他的手久久不舍放开,眼泪蓄满双眼却没说一句话。告别了母亲的第二天,患有慢性肾炎的妻子,含泪送曾士林登上了远行的火车。

到达突尼斯的第二天,曾士林和针灸分队队员抵达突尼斯玛萨尔医院,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异国他乡,面对陌生的环境,不同的语言、工作与生活习俗,对于刚走出国门的曾士林来说绝非易事。期间,曾士林硬是掌握了法语这门外国语言,并达到了可以直接与当地人交流的水平。“语言是我开展工作的另一只手。”曾士林说,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学习法语,就是要加强与当地人的交流,更好地开展医疗工作,而顺畅的交流又为曾士林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他对待病人更是无微不至,空闲时喜欢和病人聊天,不仅法语提高得很快,而且得到突尼斯病人的肯定,很多病人都坚持找曾士林诊治,还介绍很多亲戚朋友来医院指名要曾士林接诊。

在三次援非的6年时间里,曾士林共接诊了上万名病人,而且从未有病人投诉曾士林,同科室的突尼斯同事和就诊病人都向他纷纷竖起大拇指说:“Dr

Zeng,OK!”。

大爱无疆

彰显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

援外期间,曾士林担任医疗队总支委员,作为一名党员,曾士林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远在他乡,他十分注意队员的思想动态,竭尽全力帮助新队员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只要时间上允许,在做好本职工作后,曾士林就会组织大家在业余时间钓鱼、旅游,晚饭后喝咖啡、聊天,增进友谊,调节心情,缓解工作压力。

突尼斯气候炎热、蔬菜奇缺,工作之余,曾士林就想办法在园子后面改造了一块菜地,主动承担了蔬菜种植的任务。他自己动手到养牛场拉肥料,从国内买好菜种,尽最大努力保障队员们的给养。

“医生不管在哪,面对的都是病人,在你眼前的病人没有国籍种族之分,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曾士林说。不管在什么地方执业,患者是检验医生的唯一标准。援非期间,曾士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我国援外医疗队精神。

中国医疗队员们还通过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等各种形式,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留下了一支“不走的中国医疗队”。中国援外医疗队也因此得到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扬,亦被称为“穿着白大褂的外交官”。

一个尚在牙牙学语的异国小朋友,用中文问候“你好”;突尼斯玛萨尔医院的同事期待曾士林能继续留在非洲工作。事实证明,友谊不仅可以超越国度,也可以跨越文化心理的差异。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援非医生,用自己的付出为我国赢得了非洲同胞的友谊和尊重。

(徐卫清/图

本报记者

齐小龙

任晓莉/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