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展巾帼风采 秀美丽人生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编者的话:

在第107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市妇联评选出我市12位妇女先进典型。她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积极投身追梦之旅,用智慧和双手书写多彩人生。今日本报摘登她们的事迹,以飨读者。

王静:用真情服务观众

王静,现为上饶影城售票组长。她1992年参加工作,在影院票务岗位一干就是二十五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影院每逢重大节日和双休日都十分忙碌,王静经常主动加班,特别是每年春节,票房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为票房每一个工作人员准备了一本专门的账本,每天核对现金与物品,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每次影院活动时,她都将活动工作流程、注意事项及突发事情应对方案一一列出,有力保障活动顺利进行。

鉴于行业特点,票房的同事以小姑娘居多。她对这些小姑娘们关爱有加,手把手传授工作经验,夜班时还总是主动加班陪伴她们。工作人员小王遭遇车祸受伤,她及时帮她处理交通赔偿,并安排票房的工作人员轮流到医院陪护,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贴心姐”。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她率先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拓展网络订票、电话订票,以“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为原则不断优化影城服务功能。她坚持每月一次的培训与考核,努力培养工作人员文明意识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践行了“以服务为宗旨,待观众如亲人”的理念,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在她的带领下,影城票房成为了让领导放心、让观众满意的班组,年年被评为先进集体,王静也年年被单位评为优秀职工。

(实习生

陈令东)

罗剑红:为留守儿童撑起爱的天空

22年来,她一直在教育这块神圣的园地里幸福地耕耘着,忙碌但却快乐;从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到上饶市广丰区“十佳校长”,她一路拼搏一路进取,艰辛但却甜蜜。她,就是永丰小学校长罗剑红。

罗剑红注重校本实践课程的开发,将课程实践、学科实践、德育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实践能力。一年级手指画,二年级创意画,三年级剪纸,四年级创意,五年级折纸,六年级“开心农场”,

每周一次的综合实践课,在老师的精心引领下,开展得极为热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她本着“相信每一个孩子,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理念,尤其关注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创办了留守儿童专栏,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爱留守儿童,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讲座,组织留守儿童制作心愿卡,为留守儿童举办生日会等,让这样一批特殊的孩子同样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罗剑红还充分发挥广丰区人大代表的作用,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和企业的捐助,努力改善校园的环境设施,永丰小学的教育教学条件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我只是用心去做了我本应该做的事。”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她以身作则的行动。没有豪言壮语,她就是这样一位以自己的勤恳和智慧努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平凡女人。(记者

陈建)

付向萍:一名茶姑的华丽转身

林木葱茏、云遮雾绕的五府山,以盛产茶叶和中华蜂蜜著称,特别是高山有机野生古茶“玉雾茗”。

2005年,付向萍所在的上饶县医药公司改制,她下岗了。十多年来,闲居在四十八镇老家,她照顾着一对儿女和两对老人。每到春茶采摘时,闲来无事的她也随妇女儿童一起去二三米高、参差不齐的老茶树上采茶,一天能挣个二三十元,补贴家用。三年前,她得知政府鼓励农民“创业”,也了解到家乡的高山野茶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后,便与丈夫商议办一家公司,把分散的茶农整合起来,把上世纪五十年代知青们开垦的茶山承包下来,统一采摘统一制茶统一销售,提高产茶率和品质。在丈夫的支持下,公司注册和承包茶园等手续很快就办好,公司下属的上饶玉雾茗茶叶专业合作社与130多户茶农签约,专事茶叶采摘与老茶树管理。高品质的茶叶经过手工揉捻等原始的工艺,保留了高山野生茶特有的品味,玉雾茗由此而声名鹊起,年产三四千斤茶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15年,“玉雾茗”入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灵山旅游纪念茶,被中外旅客携往海内外。2016年,“玉雾茗”在“2016江西(上海)茶业博览会”参展,其野生茶获博览会优秀产品奖。

下岗几年闲居在家的付向萍,不经意间竟然闯出了事业的新天地,一名普通的茶姑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记者

戚虹鸿)

张燕红:在绿色田园放飞梦想

在玉山县四股桥乡十七都村,通往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三清山的大道旁,有一片被绿色萦绕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万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玉山县七里香果业专业合作社年轻的董事长张燕红指着这片生态农庄说:“这就是我梦想起航的地方”。

高中毕业后,怀揣梦想,一身闯劲的张燕红只身来到深圳打工。这个能吃苦、不畏难的打工妹,先后干过药店店员,开过餐馆,做过服装生意。由于勤奋和经营头脑灵活,她完成了最初经验和资金的积累。2011年,张燕红回到家乡,和丈夫一道创办了万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业项目就是开办葡萄园,搞生态立体种植。当年,她投资200多万元,在四股桥乡十七都村租地200亩,种植葡萄。2014年,葡萄园迎来了大丰收,葡萄平均亩产达到1500公斤,当年张燕红收入突破百万元。为了引领众乡亲合作致富,张燕红以万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基础,借党和政府好政策的东风,吸纳106户农民,组建了七里香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葡萄、西瓜、草莓、香瓜、甘蔗、红心桃等水果,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500亩。

“创业需要激情,激情是我们年轻人的最大的创业资本。”张燕红说。下一步,她准备将千亩农庄开发成一年四季有水果蔬菜可摘,集开心农场、垂钓场、儿童乐园、餐饮住宿、婚纱摄影、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文化生态庄园。

(记者

贺巍)

林晓燕:迎接新生命的天使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有梦想,二是实现自己的梦想。”在林晓燕的心中,当一名医生就是她的梦想。

林晓燕是铅山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妇产科的工作又累又苦,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只要接到会诊通知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救病人。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晚上,急救电话响起,湖坊镇卫生院一名产妇大出血,病情危急,她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一边输血一边进行手术。因抢救及时,母婴转危为安。

从医二十余年,林晓燕始终坚持“对待患者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贫贱富贵”的原则,对待病人胜似自己的亲人。石塘镇独居老人杨家姩因患子宫内膜癌情绪非常低落。面对这一情景,她耐心地开导安慰,做完手术后还像亲人一样关心她的生活起居。

林晓燕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信任。2005年她被医院选送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进修深造,率先引进了产科无痛分娩、腹腔镜下辅助阴式子宫全切除术等妇科微创手术。她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和掌握妇产科疾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了解新动态,积累新经验。同时,不定期下乡指导乡镇卫生院产科工作,为铅山县的妇产科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

戚虹鸿)

杨月:电商创业正当时

初见杨月,仿似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正是她,带领着众筹团队在电商的征程上高歌奋进,以不平凡的人生奋斗轨迹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农村青年的风采。

杨月2015年2月发起网络众筹,同年7月“横峰县我家电商土特产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她认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大浪潮中,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农产品销售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才能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越来越广。为此,她首先严把产品质量关,先后到北京、上海、福州等地进行农业知识培训及学习,通过学习论证,坚信了产品必须真与纯的理念,每一次的原料挑选,她都必须亲自把关,对卫生、质量的达标要求近乎挑剔;其次拓展销售渠道,去年5月她创立了“我家电商土特产”公众号,并投资建立了现场直播的网络平台,通过众筹平台、公众号平台发起“新篁第一届割蜜节”大型活动,现场实时直播割蜜,当地农户当天销售额过万元,网络销售额3万余元。

致富不忘桑梓情,点滴真心报乡恩。为了带动乡亲们一起创业,杨月从去年3月开始投入制作蜂桶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及农户,对养蜂的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并且与蜂农签订蜂蜜收购合同,对产出的蜂蜜,利用互联网直接在阿里巴巴、微商、众筹等平台上销售。截至目前,杨月已经发放近1000个蜂桶,带动贫困户、农户300余户,这些蜂农月收入可以达到2000元以上。

(记者

陈建)

王丽珍:巾帼纤手“绣”荒山

一排排缠着猕猴桃藤的绿架子铺满山坡,一垅垅依着山势种植的油茶树绿浪起伏,数百株红桃正迎着春风酝酿三月的芬芳……在弋阳县葛溪乡李畈村外的山坡上,益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丽珍纤手一挥,一幅绿意盎然、丰收在望的田园风光图正徐徐展开。

从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到创业带头人,用王丽珍自己的话说:“完全是被生活所迫,逼上梁山!”她种过田、在工地做过小工,在采石场扛过石头,2002年她在弋阳城南造纸厂对面租了间店面,改行做起了水泥生意。她每天早出晚归、马不停蹄,在两个月里铺出了35个销售点,月销量更是节节攀高。几年下来,她如愿尝到了创业的甜头,掘得人生“第一桶金”。2008年,中畈村委会换届选举,在村民们的支持下,王丽珍当选为村主任。如何带领乡亲们致富?她承包了葛溪乡李畈和田东两村的700多亩荒山,先后种植猕猴桃200亩、油茶林近400亩、红桃100亩、杨梅100亩,聘请了37位60岁以上的村民,使他们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光解决几十个村民做事还不行,得带领更多人富起来。2015年,王丽珍又成立了益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利润均享、风险独担的方式,吸收个人养殖户加盟。对家庭困难的养殖户,她还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目前,已有30多户从事养殖业的村民与她达成协议。

(记者

贺巍)

彭兰香:返乡创业报桑梓

在余干县白马桥乡的凤凰村,彭兰香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只要一提到她,大家都会禁不住竖起大拇指夸奖一番。她白手起家,凭着坚忍不拔、越挫越勇的创业精神,在外成功创业。成功之后她还不忘初心,报效桑梓、反哺家乡。

彭兰香出生在党员家庭,父母从小培养她吃苦耐劳、正直无私的好品质。作为新时代女性,她敢于走在时代前列。对于创业,她饱含热情。创办过白马桥乡江源村小学,自办过家庭养殖场,在福建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纵使在外创业,彭兰香却一直心系家乡。2014年,彭兰香回到白马桥乡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之路。江源村的村民把三百多亩的林地和将近一百亩的荒地、良田交给她经营开发。村民的信任对她来说是极大的鼓励,她不负众望地带领村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拓宽农民致富的途径。目前,由她创办的余干甘泉农场和余干惠民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评为该县生态农业的示范点。

彭兰香还热心公益事业,每年坚持给江源村村民捐赠果树苗、茶树苗等,并传授种植技术。在彭兰香的带领下,现如今的江源村小组,家家户户都种植了果树与茶树,并都在开花结果中。

巾帼不坠青云志,百舸竞流勇争先。彭兰香用自己的汗水和行动谱写了一曲巾帼艰苦创业的光辉篇章,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先进妇女工作者的风采,树立了妇女自立、自强的典范。

(记者

汪珊兰)

严迎春:爱心永远在路上

严迎春是鄱阳县三庙前乡青泥小学教师,从教20余年来,她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激情和高度的责任心,用爱心浇灌孩子们的梦想。她还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志愿者,志愿打卡时间1万多小时。因工作表现出色,先后荣获鄱阳县“三八红旗手”、“第三届鄱阳好人”、“鄱阳县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被团市委授予“第二届上饶市青年五四奖章”。

2014年6月初,严迎春在帮助一名特困孤儿办理助学申请时,收到了向日葵爱心社上饶“萤火虫”汇来的2000元救助款。这次偶然的“尝试”,令她眼前为之一亮。于是,她主动加入了鄱阳县志愿者协会,以微博、微信和qq群等为平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走出校园、走出乡镇,为鄱阳特困生一路奔走呼唤,如痴如狂地投入到助学公益事业当中……

在她的辛勤努力和人格魅力感召下,南昌益路阳光公益、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等数十个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先后纷至沓来。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共有83个特困学子获“一对一”帮扶,98个特困生获得壹基金温暖包;共受捐了509套衣服、708个书包、120双运动鞋、850册书籍等物(折合人民币32万余元),总对接物资571760元,共计网络志愿服务1万多小时……她的足迹遍布全县20个乡镇70余所学校,为鄱阳县特困学子助学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记者

贺巍)

徐海红:美丽事业别样红

爱美是人的天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在万年县,就有这么一位从乡下进城的姑娘徐海红,正是看准了美容业巨大的商机,毅然决然地投身美容业,把美丽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徐海红出生于万年县裴梅镇黄墩村,高中毕业后,务工、结婚,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从小就有富有闯劲的她并不满足现状,试水下海经商,从卖小文具开始积累经验。2003年,徐海红发现了美容行业的广阔前景,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在县城开了一家只有8平方米的化妆品店。2004年,她把店面扩大到30多个平方米,采取前店后院的形式,兼有化妆品销售和美容护理业务。诚信经营,专业服务为她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徐海红的美丽事业越做越大,她又投资数百万元建设了美颜护肤中心和产妇恢复中心,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共计1000多平方米的四个店铺、60多名员工、每年营业额达1000多万元的大型专业美容机构。

工作上,徐海红是个女汉子,生活中,她却不失柔情。她对待员工情同兄弟姐妹,每年拿出十多万元送员工到外地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她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每年拿出数万元到特殊学校和敬老院慰问。

徐海红一心扑在美丽事业上,对今后的发展她也有更高的目标。2017年,她准备继续在品牌建设上下足功夫,适度扩大经营规模,走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之路,真正把美丽经济做大做强。

(实习生

陈令东)

朱德枝:与“福”结缘的女人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朱德枝似乎与生俱来与“福”有缘,她与丈夫共同创办的企业叫“旺德福”,去年她注册了一个商标,又叫“多福女”,其中所含的意味只有她自己体会最深。

1989年,丈夫汪华水利用家乡的木材资源,创办了一家木器加工厂。两年后,朱德枝忍痛割爱地把自己在县城开的食品店盘了出去,带着所获资金重新回到那个小山村,与丈夫一起把企业渐渐做大。2006年,朱德枝和丈夫注册了一家公司,正当她准备大展宏图时,婺源县实行禁伐天然阔叶林的决定犹如当头一棒。但朱德枝与丈夫果断决策,从国外进口木材解决原材料之需,产品扩大品种,从而迅速走出了困境。现在,朱德枝的公司已经成长为年产值4000多万元,年创税200多万元,解决近200人就业的出口木制品企业。

近年来,婺源县民宿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朱德枝灵机一动,参与到全域旅游的发展大潮中。虽然中间几经周折,但朱德枝像以往创办企业一样,成功地化“祸”为“福”。她投资的民宿一直在“去哪儿旅行”、“携程”等平台位居排行榜前茅。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朱德枝不忘初心,回报社会。大到汶川地震,小到当地洪灾、家乡修桥铺路,朱德枝都是争先恐后地捐款,而且数额都不小。这些年来,她还一直资助弱势群体。

福来福往,不经意间朱德枝与“福”结缘。(记者

汪珊兰)

朱新苗:干一份“说走就走”的事业

今年25岁的朱新苗,曾是河南电视台汽车栏目的一名主持人,她说她享受灯光下自信的自己。

18岁那年,进入安阳师范学院的朱新苗,知道如果起点比别人低就要比别人多几分努力。用了几年的时间,她把自己的南方口音全部改掉,并且不断在外接商演,在学校参加各类活动。四年的时间不仅挣到了很多生活费,也不断蜕变。大学还没毕业,就被河南电视台选中,拥有了一档自己的节目。在河南电视台参加各类汽车发布会,主持、配音、做外景,两年半的时间,让她更上一个台阶。

就在寻求事业新突破的时候,她萌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回家创业。她决定自己做自媒体,开辟自己的栏目。

回到德兴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自己的团队,开了一档旅游节目叫《说走就走》。朱新苗和团队走进德兴的各个乡镇拍摄了一系列的旅游片,结合本土特色、挖掘传统文化。新颖的拍摄手法、专业的拍摄剪辑技巧,让节目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节目在优酷、腾讯、爱奇艺等网站播出,单篇达到30-80万的点击率,《说走就走》节目总点击率超1000万,吸引了大批外省的游客来到德兴旅游。

后来,她又开了一档美食节目《开吃啦》,介绍德兴的本土特色美食。

将来,她希望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电影公司,拍摄自己喜欢的电影,做一名电影人,让更多人知道德兴的乡村旅游文化。

(记者

戚虹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