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正月龙灯舞起来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桥灯、板灯、稻草灯……火红的龙灯舞起来,点亮了夜空也点燃了元宵的喜悦。临近元宵佳节,上饶不少乡村都开始了热闹的舞灯,为人们带去热闹欢腾,也带去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

上饶县

石人的桥灯红似火

灵山脚下的石人乡不仅是道教圣地,也有“桥灯之乡”的美誉。千百年来,板桥灯文化与石人殿独特的“庙会”文化相融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也在每年的元宵节给人们带去热闹和喜庆。

石人乡桥灯,从开始到结束一般经历“将灯、备灯、扮灯、出灯、车灯、圆灯”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饱含着浓厚的民俗风采。桥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体形高大、威武雄壮。由竹篾扎成,外饰彩纸。龙嘴内含龙珠,龙珠制作精巧,由36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竹篾环叠成正好100个角的球,俗称“百角球”。龙身俗称“子灯”,由灯板连接而成,每块灯板由一人扛抬,整个桥灯可分可合。桥灯连接起来,象征龙的传人薪火相传,子孙满堂。

2月6日,记者来到石人乡汪宅村,这里的村民正忙碌地扎着龙灯。出灯的日子临近,连日来,村民加班加点为元宵节舞灯做准备。

“元宵节舞桥灯是我们这里传统习俗,一般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连续舞三天。村里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会来看,周边的村民也会来看,特别热闹。即使下雨,活动也不会中断。”扎了近40年龙灯的村民张应河向记者介绍道:“扎龙身一般都是村民自发做的,尽管费时费力。扎灯也极为讲究,材料选用2、3年以上的优质毛竹,一般从龙腰开始扎,龙筋要用6米长以上的又大又粗的竹篾做,龙圈须一圈比一圈大,最大的一圈两尺一,每一处都有固定的标准和尺寸,大一点小一点都不行。里面可同时点24支蜡烛,象征一年24个节气。最后在竹制的龙骨外罩上五颜六色的彩纸,栩栩如生的龙灯就做好了。”

石人乡桥灯的热闹远近闻名,去年还走出了江西省。“2016年,湖北武汉的云雾山景区了解到我们的桥灯,很感兴趣,邀请我们为景区制作龙灯。这也是宣传上饶的民俗文化呀,今后希望能走得更远。”言语中,张应河充满了自豪。

13岁的少年张帆在一旁津津有味地观看扎龙灯,他告诉记者,和家人一起看舞桥灯是每年春节最期待最开心的事之一。被问及舞桥灯队伍是否要排练时,张应河笑着说,我们村里的个个都是舞桥灯的好手,不用排练就能舞。村民们在这种氛围里长大,从小就对舞桥灯熟悉,长大后一些人会加入扎龙灯的队伍,一代代人传帮带,我们的舞桥灯民俗就这样传承下去。

火红的长龙点亮了乡村里宁静的夜,也寄寓着村民们对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美好愿望。在热闹与欢笑中,舞桥灯这种悠久的民间艺术也在被保护并一代代传承下去。(记者

戚虹鸿)

婺源县

龙灯竞技贺新春

板龙飞舞闹新春,茶乡夜夜齐欢腾。新春佳节期间,婺源各乡村陆续舞起长长的龙灯,舞出浓浓的年味,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也舞出了人民幸福的生活。

正月初三晚,婺源江湾镇晓起村舞龙灯、庆新年,河边舞动的龙灯与河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演绎出“双龙”戏珠的别样风情,浓浓的年味笼罩着整个村庄。龙灯长达百余米,由村民共同制作,每条板灯上面都插有千竹叶,象征着驱邪与平安。在热闹的鞭炮声中,龙灯沿着河岸开始了全村的游行,龙头每经过一户人家,主人便会燃放烟花爆竹相迎接,一时间整个村庄鞭炮连天,热闹非凡。当龙灯沿河而过的时候,岸上的龙灯与河中的倒影犹如两条巨龙在竞相舞动,壮观美妙的场景让市民游客大饱眼福,不断按动手中的快门。

正月初四晚,婺源虹关村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村民们扛起“板龙灯”,用这种传统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共同祝福新年的到来。夜幕降临,简短的祭龙头仪式之后,在一个“火球”的引领下,120名壮汉扛着板龙灯游走在村子的大街小巷。虹关村的龙灯全长200米,由108节板灯组成,“巨龙”时而蜿蜒前行,时而相交相融,尤其是高潮阶段的盘龙,场面十分壮观,远道而来的游客和本地的村民们追逐着龙灯,争相拍照留念,这个夜晚整个古老的村庄成了灯的海洋。两个小时后,经过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洗礼,迎灯活动圆满结束,“火球”和龙嘴含着的“火珠”被两个长者取下,送到刚娶亲的一户人家,祝福他家双喜临门,喜得贵子。

正月初七的夜晚,对于中云镇碧山村的老百姓来说,是个非常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该村时隔40年没有舞过的龙灯重新点亮,在村子里舞动起来,那场面才叫一个热闹。夜幕降临,村民们把龙头摆放在村口,在司仪的主持下进行龙头祭祀,祭祀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给龙点睛。仪式后,龙头龙尾分别与已经拼接好的71板花灯接在两头,在一个宫灯的引领下,整个龙身开始在村子里游走,顿时鞭炮齐鸣,烟花绽放,全村男女老少都跟着龙灯追逐,大家追逐着一年的好运。不少游客和过路人也纷纷停下脚步,欣赏这一盛大灯会的精彩。村民们说,近年来党的好政策让村民鼓起了腰包,今后每年春节都会扛起龙灯祝福祖国强盛,祝福人民幸福安康。

婺源元宵节舞龙灯已经有很多年的传统,每年的正月十三起灯,十五闹元宵,十八圆灯。近年来,该县各乡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了舞龙时间,舞龙的规模越来越大,氛围越来越浓,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几乎每个晚上都能看到壮观的龙灯。

(单长华)

玉山县

舞起板灯闹元宵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这首《清玉案·元夕》中,元宵舞灯的场景让人浮想联翩。而在玉山县樟村镇,每年元宵节前后举行的板灯节活动让古人诗词中的胜景重新跃然于观众的眼前,成为当地乃至周边县市元宵节的一道民俗文化大餐。

“早在半个月前,我们就开始制作灯头了。”今年76岁的叶海水师傅是樟村远近闻名的制灯师傅,他制作的龙头灯以活灵活现、气势磅礴而被各个板灯队伍所喜爱。今年他受营盘村的抬灯人邀请,帮助他们制作龙头灯。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制作,如今龙头已经全部制作完毕,只等起灯。

樟村的板灯以灯种多、寓意全、队伍壮而出名,每年春节一过,各个村子就开始为板灯节做准备。“今年我们镇里一共有7支板灯队,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连续表演三天。最长的一支板灯队来自营盘村,拥有160多桥灯,全长400多米。”樟村板灯协会会长程存金告诉笔者,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民俗文化的重视,樟村板灯已经从一项民俗活动发展成玉山的特色文化,不仅传承课走进了校园,板灯表演队伍还成了县城里各种节庆活动的常客。

樟村板灯因为规模大,所以每个村子都必须有一个抬灯人来统筹组织。成为抬灯人,是每个村民都想争取的荣耀。今年黄荆坝的黄小炎,竞选到了抬灯人资格,非常高兴。“樟村板灯从宗祠文化演变而来,在以前抬灯人都是只有族长、族老才能够担任的”,他告诉笔者,樟村板灯队伍长、花样多,板灯队伍除了要有娴熟的技巧和良好的体力,更讲究团结配合。所以每一次的板灯表演实际上展示的就是一个村子团结一心的精神面貌和村民共奔小康的美好祈愿。

“起灯咯!”随着鞭炮声响,锣鼓喧天,一桥桥板灯从樟村镇的家家户户中抬出,汇聚成长龙。五谷灯、状元灯、龙头灯……五花八门,让观看的群众目不暇接。村里的操场上看灯人已是人山人海,四周房子的阳台、屋顶也都站满了人。龙头进来了,龙身进来了,龙尾也进来了,偌大操场顿时被塞满了,成为灯的海洋。不知是谁的一声令下,五、六个抬灯头的人,嗖嗖就把灯头抬起,那200多板灯,随之抬起,如出海的蛟龙,在辽阔的海洋里游动,一会儿快,一会儿慢,舞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这一盏盏灯不仅把玉山城乡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展现给了每一位游客,更把玉山秀美乡村里团结奋进的精神信念传达给了每一位观灯人。

(吴德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