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永平“一门九进士”名扬天下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杨必源

铅山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自古以来人文昌盛、才俊辈出,素有“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称。“一门九进士”是指铅山县永平赵氏。

永平赵氏为赵宋王朝的皇族后裔。主人公赵士礽,乃宋太宗第五代孙,字诚甫,生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赵士礽怎么会来铅山居住呢?赵宋王朝的宗族,北宋初年集中居住在汴京城,由朝廷统一提供食宿,男孩到了一定年龄,还被授予虚职官位,享受俸禄。然而到了北宋末年至南宋,由于宗室人口大幅增加,加之金兵入侵,这一规定逐被打破,开始分散到各个地方去居住。赵士礽的父亲赵仲硕,便是在这个时候携家迁徙到了铅山永平镇。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鸡栖半掩扉。”赵仲硕选择在永平定居,无疑是这里比较富裕,绿水青山、环境宜人。这里的交通亦十分便利,有官道水路通往闽浙皖,距京城临安也算不上远。离开庙堂的赵氏子孙们,如他们要想入仕当官,与平民百姓一样,得走读书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条路。赵士礽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参加朝廷恩科的“锁厅试”,获得第一名,开了永平赵氏“一门九进士”之先河。

一个家庭祖孙三代出了九个进士,这个家庭无疑是个书香门第,礼仪之家,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

自赵士礽父亲赵仲硕来铅山永平开族起,就非常重视教育,秉承“忠君爱国,气节文章”这一思想传承,将齐家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视“劝学、为官、立德”为齐家的根本。

“学而优则仕”,要求家族子弟勤奋好学,凭借科考入仕为官,以此报国为民。赵士礽将家风、家训进一步发扬光大,对子女的教育尤其严厉。如他在外为官,公务再忙都要写信回家,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教育他们学习要有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规划,循序渐进。

赵士礽还身体力行,正人先正己。“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在为官从政期间,敢于尽责,勇于担当。如他早年在河北东路永静任兵曹时,有士兵范清称儿子失踪恐怕遇害,报请官府缉凶。官府衙役草菅人命,将一嫌犯屈打认罪,并欲上报朝廷秋后问斩。赵士礽认为此案证据不足,向太守提出重审,弄得太守很不高兴。后范清儿子果真没有遇害,而是偷了人家东西,吓不住躲到外婆家去了。太守知情后,感愧地对赵士礽说:“谢谢你的直言相告,否则我就滥杀无辜了。”

他担任河津县令时,地方遭遇蝗灾,每天都有人饿死,救灾的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赵士礽为解灾民的燃眉之急,决定打开“御前封樁廪”(即国家粮库)来放赈。县丞知道了极力劝阻他,说:“老爷,这可是杀头的罪呀!你可万万使不得!”赵士礽不为所动:“我还不知道要杀头。既然擅开禁仓和救灾失职都是犯罪,比较起来,救灾失职的罪还更重。以此能救老百姓的命,我个人获罪又能算什么。”他毅然下令开仓发放粮,救下了不少饥民。此事皇帝得知内情,并没有降罪给他。但在接下来的一件事情上,他还是被罢了官。

赵士礽擅开禁仓放粮救灾,不仅没有获罪,反而是升任了淮东提举常平茶盐。虽然他上任后“划宿弊、抑浮费”,为朝廷多征收了好多茶盐税,却因此得罪了几个权贵。这几个权贵联起名来,在皇帝面前诬告他,最终惹得皇帝发怒,将其撤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赵士礽好在这次被罢了官,得以回到永平筑室闲居,安心安意教育其儿孙。他题居所匾额“暇乐园”,园内设有二堂,一为“真得归”,一为“方是闲”。今永平有一条街道名叫暇乐街,即是由此而来。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由于赵士礽自己勤奋好学,廉洁勤政,做到了以身作则,为孩儿们作出好的表率。孩儿们一个个也都很争气,均能做到饮胆尝血、幼学壮行,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都成了大器。如八个儿子有六个考取进士,众多孙子辈中亦出了进士两名。其中南宋隆兴元年,竟然老三、老五、老六三兄弟同登金榜。可以想象得到,当时赵氏家族该有多么风光。而且这些考取了功名的孩儿当中,还有几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留下美名传世。

其二子赵不适,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据记载,乾道八年永平发生特大洪水,将大义桥的前身思政桥冲毁了。此桥关乎永平铅山河两岸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没有了真不方便。赵不适见状很是着急。灾后,他马上牵头捐资将其重修。重修后的桥名改称“万安桥”,取万载平安的意思。其三子赵不逷,更是个慈悲为怀的儒士。他在家里修建一座“兼济仓”,每年秋冬,把粮食买进入仓,等到第二年春夏青黄不接时,再按原价卖给缺粮的乡亲。碰到灾年,还会从兼济仓里拿出一部分粮食去赈灾,发放给饥民。此举深得地方乡亲们的好评,死后为其绘像立庙祭祀。

其四子赵不迁倾其毕生精力与财产,当然也得到父亲和众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永平镇兴建起了一座私人藏书楼。藏书楼内藏有经、史、子、集等书籍多达四万三千余卷,时人称之为“赵家书楼”。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的赵家书楼,比现存中国最早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还早了将近四百年。赵家书楼对外开放,普通读书人都可以前往阅读。书楼还“楼设几席(即桌椅座位),便民阅览”,几乎与现代图书馆差不多了。如此赵家书楼,可以说是铅山,尤其永平读书人的福份。赵不迁不仅懂书、爱书,也惜书、爱才,是为书籍大家,眼光有多远和胸襟有多宽,当为后世读书人之楷模。

说到赵家书楼,有必要提到辛弃疾。淳熙年间,辛弃疾在上饶带湖居住时,慕名前往拜访过赵家书楼。他到铅山瓢泉筑屋卜居,距永平不到二十里地。辛弃疾和赵不迁一见如故。

今日在永平都很难寻觅到他们的后人。但赵家书楼超前开放的精神,却仍为当下的人们所传诵。赵氏“一门九进士”的佳话,激励后人奋发图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