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萍艳
文/图
若问,鱼米之乡妙在何处?我想,粿味丰富,应是其中一妙。
白的、青的、黄的,圆的、扁的、长的,在大米做成的各色各样的粿中,灯盏粿可谓是独树一帜,且喜好者众。印象中,灯盏粿这种美味,并不受季节所限。在一些铅山人开的餐馆或是在铅山当地的大街小巷,要来上一份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灯盏粿,还是件容易的事。
大凡一个有境界的“吃货”,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追求,并能持之以恒。大饱口福之余,必得把来历、做法摸个一清二楚。倒不是说要留待日后亲自操刀,“依葫芦画瓢”,而是以备日后能说道说道,比如,外地亲朋好友们光临,带去品尝时便好“露一手”,以显示咱是妥妥的“老上饶”。
追根溯源,这因形似灯盏状而得名的小小的粿,据说,发端于明朝嘉靖年间的铅山县,最初是寄托了人们“消灾祈福”的厚望。后来逐渐形成了每到清明、端午、立夏、冬至等日,当地家家户户都要做灯盏粿的习俗,粿也寄托了人们更多的情感——祭祀先人,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春种秋收,寒来暑往,习俗薪火相传,铅山灯盏粿的名号传开了,爱吃灯盏粿的也越来越多。如今,有了市场,要吃灯盏粿也就不必像以前那样囿于时节了。
像现在,距清明还有一小段时间,我已经饱食了一顿灯盏粿。
满桌的菜,两大碗叠得结结实实、在灯光下泛着亮晶晶油光的灯盏粿绝对唱的是主角,一个个清新可人。在香气弥散中欣赏它们,实为“吃货”的一大乐事。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或许就是这样吧。
粿上没有干辣椒肆意张扬的红,看着分外朴实,却让人打心眼里喜欢。小而圆的粿皮像盏似碟,透着春天独有的那种新意,那可是主人特意托亲戚从老家铅山捎来的新鲜用艾叶做好的粿皮。也别小瞧了粿皮上盛着的那一团团色彩低调的馅,那可是独门秘制,颇费了一番功夫的。被粘稠的红薯粉拥抱在一起的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香菇、竹笋、豆芽、猪肉是馅料的标配,随着时代的发展,馅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多彩。标配吃出来了,还有更多的味道涌向舌尖,热情地释放它们的魅力。主人有小小的创新,用自家腌制的咸肉替代做粿常用的新鲜猪肉,更香也更有嚼劲。一同为粿增鲜添香的还有墨鱼、银鱼、虾米、芥菜脑、萝卜等食材。
我一边忙着把腮帮子塞得鼓鼓的,一边不忘夸赞。要知道,这顿可是从得知有新鲜粿皮便开始谋划的。虽然省了磨米浆做粿胚捏粿皮这些工序,但后面的工序也是考验人手艺的。先是烹制馅料。为了提升口感,主人提前一天就把墨鱼、香菇、银鱼等干货用水泡软。第二天一大早又去菜场买来竹笋、豆芽等新鲜食材。想来将这十来种料洗净剁碎也颇费功夫的。馅料大火炒熟后,还需浇上红薯粉,才可以出锅。调红薯粉也是技术活,不能太稀,稀了馅料不成团,也不能太稠,稠的话粘牙。把炒熟的馅料舀到粿皮上,就可以上锅蒸了!可别以为考验到此为止,还有呢!待水开后,用适中火候再蒸十来分钟,粿就好了。最后一道考验接着就要上场。出锅还要再等个十来分钟,让热气散去一些,这时再夹出来粿皮就不易烂。用筷子、调羹把粿一个个扒拉到碗里叠好,才算大功告成。
外头卖的灯盏粿是“无辣不欢”,像我这样不喜食辣的人往往吃得不尽兴。现在春暖花开,有这么些不着一丝辣味、充满情谊的粿摆在面前,还有什么比一个接一个地吃更快意的事情呢?
看着大家吃得欢,主人脸上笑意甚浓。主人说,他们生活在千里之外的孩子分外想念家乡的味道,得知今年又做了这好吃的,于是央她多寄些过去。
鲜香嫩滑的粿牵着游子的心。食物,是故乡活色生香的记忆,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中,它的味道深深地烙印在游子体内,无论走到哪里,到了某种时刻,必会跳出来唤醒人怀乡的情思,就像生物钟一样。
在大快朵颐地咀嚼别人的乡愁时,我忽地想起了自己近在咫尺却久未谋面的故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