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戚虹鸿
2月19日就是传统的元宵佳节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在上饶,各地也有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比如吃元宵(汤圆)、舞龙灯、猜灯谜。随着历史的更迭,传统民俗的形式或许变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从未改变。传统的元宵民俗里,镌刻着文化的传承。在上饶,每年从元宵节前几天开始,在鄱阳、德兴、铅山、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灯的习俗,且各地舞灯各具特色,元宵之夜,灯火映天,穿行于村镇小道,如巨龙游走。你知道在上饶哪里可以赏灯吗?走吧,跟着本刊一起去赏花灯品文化。
石人乡桥灯
上饶县石人桥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又有鸭龙和虾龙之分。整个龙头用竹蔑环套叠成正好为100个角的圆球,俗称“百角球”,外饰以72种不同形态的图案花纹,美观别致。龙身即桥灯,由数百块灯板连接而成。龙头、龙尾都饰有彩旗,上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联语,在烛光下熠熠生辉,寄托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日为石人桥灯的会期。从发起到结束,桥灯要经过“胀”灯、备灯、扮灯、出灯、车灯、圆灯等六个环节,而每个环节都体现着浓厚的风俗风采。石人桥灯一般进行三至五夜,元宵之夜是灯会的高峰期,也是灯会的结束期。经过一夜的狂欢后,桥灯要被拆掉,这就是圆灯。圆灯时,连接在一起的桥灯要抬到村口之外去拆开,撕下龙须、龙花、鳞片就地烧掉,含有“驱邪恶”、“送瘟神”之意。然后龙尾在前,龙头在后倒退回村,喻为“退龙回宫”,祈望新的一年太平吉祥、人寿年丰。
通过板桥灯,石人的父老乡亲们一方面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在自娱自乐的舞龙灯比赛中,传承并保护着石人传统悠久的民间艺术。
樟村桥灯
玉山樟村的桥灯又称板灯,相传始于盛世唐朝,兴于明清,尤以清康乾为最。时有叶姓先祖,召全村每户出一板凳,以锄棒为柄,串成长龙,以祈龙王重生,齐心协力佑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板灯习俗由此流传,称誉四方。
樟村板灯由头灯、子灯、尾灯三部分组成。头灯分五谷头与龙头两种。五谷灯因灯头有五盏灯而得名,五盏灯寓有喜庆五谷丰登之意。龙头灯灯头高约四米,龙额当中有醒目的“王”字,长长的龙角上披大幅红布,威武壮观。子灯由长两米、宽二十厘米的木板连接而成。每桥两盏彩灯,彩灯分里外两层,外层呈八方形,上贴精美的灯花;里层呈四方形,俗称火堂,上贴漂亮的彩纸,火堂中心点燃蜡烛。尾灯是太极图形或龙尾形,内燃五支蜡烛。从正月十三开始起灯至十五园灯,连闹三晚。舞灯形式有“单旋、双旋、折经摺、眼镜旋、龙头虎尾旋、金盘托荔枝、双马旋、梅花旋”等。几百米长的灯龙蜿蜒缠绕,盘旋腾舞,一会儿叠成金碧辉煌的灯山,一会儿又延伸舒展成一条璀璨夺目的金龙,千姿百态,变幻无穷,令人目不暇接,乐不可支。
近年来,樟村镇党委、政府通过筹办“板灯文化节”,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民间的传统文化,使樟村板灯这古老美丽的奇葩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2008年5月,樟村板灯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篁碧花鼓灯
铅山县篁碧畲族乡,地处武夷山脉北麓,上饶南大门,出门便是福建境地。畲族的元宵节充满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元宵这天,当地会表演篁碧花鼓灯。这是纯篁碧文化的一个地方戏种,又称花鼓戏,始于明朝,盛于清代,经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种近似福建花鼓戏而又与之风格迥异的纯篁碧戏种。篁碧花鼓灯的唱腔为地道的篁碧腔,唱词每七字一句,格调基本同于篁碧山歌,演出场地随便,道具简单。花鼓灯由十数人组成,分别为主唱主舞的花公花姑、锣鼓手、持灯串舞伴唱的山姑等。花姑可由女性扮演亦可由男性反串。
篁碧花鼓灯保留一批传统曲目,如《卖花线》《十二交情》等,大多以流传在篁碧、天柱山及闽北山区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灯戏中演唱更多的是临场戏,花公花姑见物唱物,见事唱事,语言生动,表演诙谐,需具备极好的口才和文化功底,花鼓灯演出所至,无不笑声不断掌声如雷。“打花鼓”主要是男女倾吐爱情等,表演者的服装多是黑、青、蓝、紫色,男人头上扎着头巾,下身穿着裤筒大的便裤,妇女穿的罗裙分前后两块,衣裙都镶有小花边。表演时,翩翩起舞,风趣逗人,灯影舞姿,光彩夺目。歌声乐声配合着灵活多变的跳灯动作,时紧时缓,时高时低,配唱的歌牌多种多样,由表演者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况临场选用。每趟演唱时间长则一小时余,短则十五分钟,一般都在三十分钟左右。
婺源龙灯
“迎灯”,是婺源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婺源方言中,“灯”与“丁”同音,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每次灯彩活动结束的当晚,村里的新婚家庭争着把“龙”口的“灯球”请入家中,祈求“龙王”送子。婺源灯彩种类繁多,不仅仅是龙灯,还有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等。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火灯、滚龙灯。板龙灯由几十节或百余节活楔相连的板桥组成,每节板桥上装有两盏彩灯或灯笼形成龙身,龙头龙尾皆用竹篾彩纸编饰。滚龙灯由竹骨扎成园筒,糊上皮纸,纸上画或剪贴鳞甲为龙形。
迎龙灯,一般在农历正月举行,十三起灯、十五闹灯、十八园灯。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舞灯时,前宜制作精巧的“子母灯”引路,后有“龙尾鼓乐”伴奏,有“巨龙漫游”、“龙头钻阵”、“绳蟒脱壳”、“穿花打旋”和“飞龙跳跃”等动作阵势。如几条龙相聚时,其盘旋翻腾、圆直曲伸,配以大小爆竹,锣鼓唢呐,大有呼风唤雨翻江倒海之威势。
迎灯舞龙是祖辈相传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婺源至今仍遵循旧列,每逢春节期间,县城、乡镇及许多自然山村,均有迎灯舞龙的习俗。巡游时十番锣鼓伴奏,龙尾鼓压阵,龙珠引路,边迎边舞。主要动作有:龙戏珠、撴灯、拗灯、拖把拉行、窜阵打旋、鱼龙嬉戏、龙虎斗等,所到之处一片欢腾,场面热闹非凡。
新岗山龙灯
元宵迎龙灯是德兴新岗山镇占才村的传统文化习俗,占才的“板龙灯”俗称“桥板灯”,也叫“孝龙灯”一般是由头灯、子灯和尾灯三部分组成,它用竹子、彩纸扎成高大的龙头、虎尾,以各板花篮灯、花瓶灯、酒坛灯、戏台灯等组成龙身。竹制龙头骨架通常高约3米,制作精巧、威武霸气,制作龙灯的过程复杂而繁冗,从制作板子到砍毛竹、破篾,制作龙骨、龙鳞,再到把龙鳞一片片贴上去,为龙头龙身涂好色彩、描上精美的图案,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十二分的耐心。占才龙灯龙头的制作非常精巧,龙头高约3米,龙口含珠,龙额当中有个醒目的“王”字,长长的龙角上披挂着大幅红布,威武壮观。尾灯一般是老虎造型的灯,长约4米,高约2米,内燃数支蜡烛,因为惯性的原因,所以须由力气大的人在后面抬着。占才的板龙灯不仅场面奇丽壮观,而且龙体雄壮有力,板龙灯盘旋前进,夜晚看去酷似一条彩色的长龙。
据介绍,历史上占才的板龙灯,一般由各家按一定桥数制作出迎,龙头和老虎由村委会牵头制作,每户出板凳一条。分户制扎各种花灯,一般取一条六尺长,六寸宽的厚实木板,把灯安放在木板上,灯内燃焟烛,每块木板两端均有圆孔,孔中插入木棍,使之前后连接。每桥两盏彩灯,彩灯分里外两层,彩灯剪镂精细,图案美观。每桥均有一人抬灯,随龙头戏珠游走,寓意着上一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祈求上苍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财源广进。每年元宵当天,周边村庄的村民都会赶来观看花灯,感受热闹喜庆的氛围。
三清山花灯
今年的三清山,上演了超大型的花灯节。花灯节从2月8日(大年初四)晚上在金沙服务区逍遥谷景区正式亮相,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天17:30开始。
80多盏各式花灯,当地民众和游客们结成100多人花灯队伍,浩浩荡荡,三清山景区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庆。三清山花灯类型丰富,有三十六角灯、转灯、沙灯、花瓶灯、香炉灯、凉亭灯、六角灯、五角星灯、猴子灯、灯笼灯、灯头灯、花桥灯、偏灯等近二十种。花灯上写上花好月圆、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一盏盏寓意美好的花灯串成长龙,走街串巷,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闹花灯期间,乡民邀请游客互动参与,边唱边扭,感受三清山当地的乡村文化,扭起花灯、敲起锣鼓,流光溢彩,喜气洋洋。
巡灯结束后,花灯将挂在古街上进行展览,你可以细品三清山花灯传统手工的精品之作。
赏完花灯,你还能看一场精彩的室内演艺秀《天下三清》。《天下三清》以三清山道文化为思想源泉,以三清风景为舞台底色,将求道悟道的故事艺术化呈现,是一台整体质量符合三清文化品质的精品节目、是一篇内在精神传达道教发展历程的柔情篇章、是一场水幕激光立体呈现三清风光的视听盛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