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食有鱼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姜丽敏

中国人爱吃鱼,生活在水乡的人尤甚。曾听过一则趣闻:住在溪边的人,把锅坐上灶,入油,再不慌不忙提起钓杆抛向水中……等到油热了,鱼儿业已上钩,直接在清澈溪水里开膛破肚,这时辰放下油锅不早不晚火候刚刚好……听起来有些夸张的段子,却道出了水乡人以渔为生悠哉悠哉的生活意趣。

广丰人也喜爱吃鱼。喜爱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句家喻户晓的俚语十分传神:“闻到鱼腥、打破饭甑”。足见鱼是多么好吃,多么下饭的美味珍馐啊。

鱼虽好吃,在从前的岁月里却不是想吃就能吃。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我,大抵没有过忍饥挨饿的记忆,但是鱼肉荤腥早先也要隔三差五甚至逢年过节才能见到。或是家中来了客人,为了摆体面,妈妈才会置办一些好菜。

鱼是特殊的菜(寓意年年有余),吃饭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敬,要把鱼头朝向上席,客人或长辈动了筷,小辈们才能开吃,吃的时候不能随意撬来撬去,更不能给鱼翻身,否则会被认为不懂规矩。

隆冬到来,年关将至。此时,“吃”是对辛劳一年的人们最好的犒赏。殷实人家选一条肚皮肥白的大草鱼,剖了,煮上满满一锅,香味能飘出几里外。拮据一点的,买条两三斤的白鲢,加一斤豆腐泡,切半斤大蒜下去,照样美得冒泡。

90年代,我到广丰中学住校,每周都从家里带一两罐菜改善伙食,菜品以肉和鱼居多。我不喜肥肉,带了几次红烧肉或米粉肉都被剩下或是分给同学吃。只有妈妈烧的鱼,回回被我吃干抹净。印象最深是毛豆上市的时节,妈妈煮鱼见鱼汤打滚,撒一把刚剥好带着白色豆衣的嫩豆子进去,盖上锅盖小火慢炖,等鱼和豆的鲜味相互吸收了,再佐以葱姜蒜辣椒。其味之美真是一不留神连舌头都会吞了下去。

参加工作了,那时候发的年终福利可是独具行业特色:每人发20斤鱼。鱼基本上是草鱼,从水库里网上来后上秤分装好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县城。一只蛇皮袋拎到手上时,鱼还在不停地扭身子。

离除夕还有十好几天,鱼们已奄奄一息,活不到我回去过年的那一天,必须及时处理。鱼在爸妈手中很快被一一归置好,新鲜剖开洗净的鱼肠鱼膘,配一个地里刚摘的白萝卜切丝,碳火锅里慢慢氤氲出人间至味,也氤氲着家的美好。

结婚,怀孕,生娃……孕初期三个月每天吐得七荤八素,偶然吃到了一回酸菜水煮鱼竟然胃口大开,此后这一道菜就成了我的心头好。女儿呱呱坠地后,来到女人传说中最“享福”的月子期,然而猪肚、猪心、猪腰这些民间大补之物全都不入我眼,依旧沿袭着自己的口味偏好,只对鲫鱼汤情有独钟。乡下的婆婆见我爱吃鱼,买来一种土话叫“壮公”的小鱼,寸余长,少刺,肉质厚嫩。婆婆先是红锅将小鱼焗干,再拿土菜油炸,炸得金黄盛上来,人没靠近,鼻子已经被香气勾走了。按婆婆的话来说,那真是“比啥果子都好吃”。可我不敢贪多,油炸小鱼火气大,只能偶尔解馋。

产假期间,闺蜜铃来看我。从乡村巴士站下车的铃,风尘仆仆出现在我眼前,手上拎着她家乡的特产——鄱阳湖银鱼。铃在广丰视我为最交心的朋友,她进了门就不拿自个儿当外人,抱抱我女儿,便径直奔向厨房施展她的手艺,她要亲自为我做一道鄱阳招牌菜——银鱼泡蛋。一阵忙乎后,铃将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汤羹端至我眼前。只见被调散的番鸭蛋色泽嫩黄,裹入其中的银鱼洁白如雪、根根分明,看着叫人食指大动。软嫩鲜香的银鱼泡蛋下肚后,襁褓里的女儿成了直接受益人,自然是此菜营养价值极高,成为给产妇催奶的一大利器。

食不可无鱼,自古已然。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主动托人联系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愿意寄食其门下。很快冯谖如愿以偿来到了孟尝君府上,可不久后,冯谖感到自己被怠慢,认为伙食待遇和他的才华不相匹配,于是他背靠柱子,弹剑而歌,发出流传至今的千古一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剑呀,咱们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典故里,自恃有才的冯谖为自己职场待遇设定的标配是“食有鱼、出有车”。由此可追溯,在上下几千年的中国人眼里,“食有鱼”始终是决定是否吃好的重要标准之一。

到了现在,鱼在饭桌上的地位愈加得到巩固,人们对鱼钟爱有加的理由又多一条:低卡路里、吃得多也不用忧心发胖。这些年,见多了各式各样的酒楼食肆闪亮登场,生意火爆兴旺的好几家都仗着“鱼”字招牌,某某渔村、某渔夫……不胜枚举。五六年前,千岛湖的鱼开始风靡广丰,鱼现秤现杀现煮,饭桌直接安在柴火灶上,面上嵌一口大铁锅,食客们团团围坐饕餮,满头大汗宾主尽欢。

后来,江湖上流出传闻,所谓千岛湖的鱼是噱头,不过是把寻常的鳙鱼放进千岛湖里洗了两天澡。没过多久,在铜钹山的七星水库、九仙湖里也看到了网箱,据说是鱼投放到山区水库里游游泳瘦瘦身,口感会更好,肉质更鲜嫩,也印证了“好山出好水,好水养好鱼”的说法。直到九仙湖成为饮用水源地,网箱从此消失了。而广丰人的生活水平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如今哪怕是再美味的鱼,也万万不至于叫人“打破饭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