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中学课文中臧克家的诗句,我们记忆犹新,这也是人体器官捐献者真实的写照。

前年,我到广东中山等地学习考察政协工作,发现两例无偿捐献身体器官的上饶农民工成了广东耀眼的明星人物。一个是当时35岁的万年县人夏功昌,在沿海打工因交通事故不幸遇难。根据他的遗愿,其妻无偿捐献他的“一肝两肾”并完成了移植手术,挽救了三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患者。

另一例是万年人张吉林、张细花夫妇。他们在12岁的儿子确诊患上脑瘤,被医院判了死刑后,毅然做出了捐献儿子身体器官的决定,并签订了捐赠协议书。此举在广东引起强烈反响。

事情过去这么久,但想起两例捐献,仍会让我感动。我想,这不正是我研究饶信文化当中如何看待“生命”这个课题的一个生动例证吗?

辛弃疾有一首《贺新郎》词说:“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是他歌颂陈亮对待生命坚定态度的作品。两例捐献器官的上饶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很坚决:挽救生命、救死扶伤;用自己及亲人的身体器官,浇灌绚丽的博爱之花;以诚挚的心,构筑起延续生命的长城。

两例器官捐献,境界之高,令人敬佩。

境界高,是因为他们的器官捐献得以让别人的生命延续,闪现了崇高无私的人性光辉。通过身体器官捐献,为器官移植的供体来源开辟了新的途径,使更多器官用于危重患者的救助成为可能,对缓解目前器官短缺的困局打开了新的通道。其义举感天动地,义薄云天,演绎了真情,延续了生命,播种了希望,恩泽了在死亡边缘挣扎的他人。上饶人民为他们感动,为他们自豪!

境界高,是因为捐献身体器官,把丝丝人间真情描绘成“大美”画卷。有资料说,在我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遗体能捐出器官,大量的器官衰竭患者就能获得新生。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器官捐献工作体系,我国器官短缺状况十分严重。每年约有30万患者需要通过器官移植获得重生,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每百万人口的捐赠率仅为0.63%!与西方国家相比,西班牙百万人口的捐赠率是我国的54倍,美国是我国的40倍。所以,万年农民工的两例捐献,为我国公民逝世后捐献身体器官树立了崭新风尚。上饶农民工带着款款深情,让别人起死回生,可敬!

境界高,是因为他们的一次器官捐献,献出的是对社会的一份爱心,对生命的一份珍惜。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思想影响,很多国人对去世后捐献器官之事难以接受。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器官移植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器官紧缺已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让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能重新拥有健康快乐,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张思诚、夏功昌们献出器官、付出爱心。开展人体器官捐献,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挽救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有效遏制人体器官非法买卖现象。上饶两位农民工在这方面带了个好头。当器官从他们及亲人衰竭的身体走进他人健康的躯体时,他们的生命已无限升华,他们的灵魂无比高尚。

上饶两例捐献者已经死去,但他们身上的器官仍然“活”在世界。为了弘扬这种为他人生命服务的崇高精神,我们应组织社会人士为人体器官捐献者进行清明祭扫,也可以为他们设立专门的纪念场所。这样做,可以深化人们的认识:人死后与其一把火烧掉,不如把有用的器官捐出去救人。歌手姚贝娜英年早世,但她捐献出自己的眼睛照亮他人。也就是说,她美丽的眼睛现在仍长在别人身上,“她”仍能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应全社会推崇“珍爱生命、生命可以接力”的积极理念。生命是奇妙的。人的一生,以死亡为终结,可如果事先在一张器官捐献登记表上打钩,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人体器官捐献者虽然死了、埋葬在地下,却能以另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上,将生命的接力棒交给下一个人,其灿烂的瞬间定格着永恒的美。器官捐献者同样是“英雄”。

我们党员干部应要带好头。2013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鼓励党员、干部去世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人死不能复生,但器官可以救人,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登记捐献器官意愿,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器官捐献事业的支持。遗体和器官捐献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但遗体和器官捐献离不开捐献者本人和家属的大爱情怀。我们正在打造“大美上饶”,正在推开绿色殡葬改革,建议在城乡公墓开辟遗体和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园地,营造“身后捐献器官是生命在阳光下延续”的社会氛围。

应将遗体和器官捐献者作为对社会具有特殊贡献的群体对待。市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办、国办要求,出台统一的政策,开通遗体和器官捐献者殡葬绿色通道,减免遗体和器官捐献者殡葬费用;将遗体和器官缅怀纪念园地作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立更为畅通、便捷的器官捐献意愿表达通道和身后实施捐献渠道。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