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奋进新时代筑梦“大交通”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在群山环抱之中、粉墙黛瓦之下的鹅湖镇紫竹林,徜徉于花海栈桥之上,感受鹅湖理学遗风;在依山傍水的太源畲族乡水美村,探访古朴秀美的特色村寨,感受别样的畲族风情;在不同“模式”的秀美乡村里任意切换,寄托浓浓的乡情与乡愁,感受山水田园的诗意画意……这,是邂逅美丽铅山传统的“打开方式”。如今,一条条美出了新高度的“彩虹公路”,又不知占据了多少人的镜头与相册,成为了多少人“铅山旅行攻略”上的“新宠”。

大城欲筑梦,交通来支撑。从无路可走,到泥巴路、砂石路、水泥路,再到一道道宽阔的柏油路、畅达的“快速路”、绚丽的“彩虹路”……无时不在的交通“蝶变”,时空转换之间,让曾经的不可能正在变为可能,这便是日新月异的“大交通”让铅山这座城市更新升级的“希望”。

改革开放四十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交通运输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传承匠心、与时俱进的铅山交通人,牢牢坚守“交通强县”的初心与使命,以快马加鞭、只争朝夕的干劲,不断刷新着交通建设的“铅山速度”:快速路大项目一个接一个上马,境内干线不断提挡升级,农村公路不断延伸覆盖,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公路技术等级、路面通行条件发生质的飞跃,道路综合运输体系日臻完善,共同构筑成了上武高速纵穿南北,沪昆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上分线、汪乌线等主干公路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的铅山交通新格局。

荣誉见证实干,成绩彰显努力。铅山县交通运输局连续四年被市局评为“综合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的称号实至名归。

畅通“大动脉”

构建“新时空”

铅山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千百年来,铅山百姓深知此理,并为之努力。

历史上的铅山曾是水运“八省码头”,享有“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之盛誉,明清之际,铅山经济创下了辉煌二百余年的华章。然清后及民国期间,江河淤塞,水运日衰,交通枢纽之优势逐步消失,铅山经济亦随之日渐衰退,陆路建设应运而生。早在1928年,铅山就成立了筑路委员会,从弋阳经铅山河口镇至上饶的公路,在1932年就已建成通车,然而公路发展依然缓慢。建国前夕,全县仅有干线、支线公路5条,全长141.78公里,且路面窄,质量差,一遇雨天,常出现人推汽车的难堪情景,货物运输则主要依靠人力肩挑背驮和手车推拉。建国后,铅山交通勃发生机,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强劲东风,为铅山“筑梦交通”提供了无限的正能量。放眼这座城市,交通的变化,正沿着时间轴不停涌现:

1985年底,全县公路干、支线发展到79条,总长575公里,其中沥青路60.91公里;

1997年,横(峰)南(平)铁路全线贯通,结束了县境没有铁路的历史;

2001年,傍罗乡11个行政村全部浇筑水泥路,拉开了全县“村村通”序幕;

2002年,沪昆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县境有了第一条现代化的陆路快车道;

2006年,县级公路实现了路面硬化;

2007年,吴家大桥动工新建,吹响了全县12座“渡改桥”工程进军号;

……

沿着历史的脉络,触摸铅山交通发展的年轮,岁月的印记让人感怀。一条条所建之路,就是一首首写在沃野大地上的恢弘诗篇。一座座所架之桥,就是一块块立在青山绿水间的不朽丰碑,标注着铅山交通阔步前进的步伐。

新时代展示新作为,新使命开启新征程。近几年,勇攀高峰的铅山交通人紧跟时代潮流,聚力同心、乘势而上,筑梦大交通,拉开大框架。项目建设华丽升级,交通硕果精彩不断:

为加快与高速路的对接,铅山投资2.3亿元,建成了全长9.4公里的一级公路——县城至上武高速互通连接线;

为全面融入上饶市“1+5”城市群,铅山投资4.3亿元,建成了全长14.76公里的一级公路——上饶经济开发区至铅山县城快速通道;

为实现县内公路南北大互通,铅山投资2.3亿元,建成了全长7.2公里的一级公路——河口至永平快速通道。

从全县没有一条一级公路,到建成一级公路近60公里,一条条“高大上”的快速通道打通了铅山对内对外融合发展的血脉。路网建设高歌猛进的同时,铅山也不缺少“绣花”功夫。千方百计破解资金难题,建好更多的农村公路,解决群众出行难,让群众小康路上不掉队,是铅山交通人不变的铿锵誓言,掷地有声,默默践行。

近五年来,铅山筹资13亿多元,新建、改造各级公路700多公里;全县自然村公路建设完成546公里,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已达100%。完成了银村大桥、万年中桥、白沙大桥、柴家中桥等36座大、中、小危桥重建任务,2017年6月28日,在铅山县湖坊镇,更是出现了一条河上四座危桥同一天开工重建的壮观景象;完成了县道港上线、虹五线、上分线—鹅湖书院、八英线、车盘线总长等78公里的升级改造任务。时至今日,全县县道、乡道、村道通车总里程已达1200多公里。一组组数据,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唱响了铅山交通人的奋进之歌;如一行行跋涉的足迹,见证了铅山交通发展的辉煌历程。

情相连,交通人心系万家;路相通,运输业惠及八方。时代在变迁,路通则百通的道理亘古不变。斜岭至窑山村道,实现了葛仙山和虹桥两个乡镇万名村民多年的连通夙愿。青溪银村大桥,则圆了当地3500名村民快捷外出的梦。汪二镇艾家村道、河口镇虞家村七里白沙大桥延伸到了田间地头,让村民们种植的新鲜蔬菜第一时间来到了城里人的餐桌;鹅湖书院大道、石塘至柏畈、车盘至北武夷等旅游公路的建成通车,打开了铅山旅游资源对外开放的大门;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的樟太篁公路则像一根民族团结的彩带,将铅山太源、篁碧和贵溪樟坪三地的3000畲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时光无言,静待花开。眼下,铅山交通人匠心描绘的一幅幅农村公路带动产业、引领美丽乡村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拓宽“致富路”

延伸“民心路”

“四塞之固,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一条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却是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

“之前看到朋友圈才知道铅山有一条彩虹公路,从经开区开车过来也就半个小时,所以今天周末特意过来看看,不仅是路很特别很漂亮,路上的风景也美不胜收啊,走着走着直接就能到葛仙山,都不用绕路。”来自上饶市区的李慧和同伴们刚刚驱车出了葛仙山大道隧道口,就被仙姑山下王家岭的田园农家风光所吸引,她们把车停在了景点指示牌边,如脱笼之鹄,尽情地呼吸着这里纯天然的清新空气、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景,摆弄着各种姿势不停地拍照留影,每每有得意之作便急不可耐地上传至微信朋友圈。

这条连接起铅山新老县城河口镇和永平镇的“网红路”——河永快速通道,是许多游客到铅山必来打卡的地方,它宛若一条彩色的纽带,穿行于青山绿水之间,横亘于山间地头,串联起鹅湖书院、葛仙山、中国第二大露天铜矿(永平铜矿)以及无数个如珍珠般散落在山山水水之间的美丽乡村,使一个个“盆景”变身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景观”,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旅游公路。

河永公路旁的王家岭,村口有着大片的高粱地,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栽种着柿子、枇杷、柚子、板栗等各种果树,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素有百果村的美誉。村后山势绵延、树木苍翠、骑行驿道弯弯曲曲如一条玉带缠绕在王家岭的上空。这样的景色,自然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感谢党和政府修了这么一条路,给了我们村新的生命啊,路没通的时候,村子周围都是田,走的是30厘米宽的田埂路,和县城隔着一座山,直线距离只有3公里,出行距离可是很远啊,去趟县城要走到对面的新屋里,再从永平、鹅湖绕道十多里路,整个行程要一个半小时,现在有了河永公路,坐公交车只要8分钟就到城里了。祖祖辈辈行路难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终于结束了。”杨家桥村干部郑教修看着眼前的这条康庄大道感慨万千,“有了路,我们村里旅游也火起来了,光是王家岭就有3家农家乐,节假日的时候都忙不过来。村里种的50多亩高粱到了收成的时候也能方便地运出去卖,亩产600-700公斤,产值有30多万,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像王家岭一样,由“美丽公路+产业”带来的创富故事还在全市四好农村路示范乡——新滩乡生动上演。

每天清晨,来到新滩乡的信义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温室大棚园区,总能看到菜农们来回忙碌的身影,一辆小货车正停在路边,准备将新鲜采收的青椒、香菜、大蒜等蔬菜运往附近的超市、学校、工厂。“我的蔬菜大棚有30多种蔬菜,一年四季都不断货。大棚边上的这条朱桥-庙湾的路,连接着江家、后坊。以前路很窄,现在改造拓宽到4.5米了,车子送货方便多了。我不仅给县城送菜,横峰、经开区、上饶大型农贸市场都有我的客商。”村委会主任刘全明是这家信义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老板,依托村里越来越好的路况,他的蔬菜生意越做越红火,也带领村里的其他贫困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我这里的10多个菜农都是村里的老弱病残,他们也没其他地方可以去赚钱,在我这里帮忙种菜收菜,每个人每年平均能增收1-2万元,在农村这样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我的合作社是与扶贫挂钩的,到了年底,村里的34户贫困户每人都能收到230块钱左右的分红。”

不仅是新滩乡,铅山县鹅湖镇、永平镇都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产区,虽然有着临近上饶市区的区位优势,无奈以前路况差,客商不愿上门,农民只能靠肩挑筐抬,把蔬菜运到远在公路的车上,费时费力,磕磕碰碰,品相也大打折扣,价格上不去。上铅快速通道、永平镇横溪村等一条条农村公路修好后,村民们就在自家大棚里,把蔬菜装箱打包,直接装车起运,以最快的速度“走”上城里人的餐桌。菜鲜、品相好,价格合适,农村公路成了铅山农民名副其实的“增收路”。

近几年来,铅山县交通运输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厅、市局的高度关怀下,秉承“与时俱进、筑梦交通”的理念,悉心尽责向“创新四项建设机制,臻养四好农村公路”目标挺进,取得了年年迈大步,一步一趋新的可喜局面。如今,在铅山大地上,一条条产业路、旅游路、扶贫路比比皆是,它们通村达户、直抵田间、连通城乡,让田野上升腾新希望,让山林里孕育新梦想。

守护“交通线”

筑牢“生命线”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公交车多行驶在城镇的大街小巷中,乡村居民出行则主要靠乘坐长安车或者摩托车,价格贵且不安全。但在铅山县,随着民生交通建设的推进,这一切早成“老黄历”了,一辆辆便民小巴穿行在田间地头,运送着“赶集”的村民。

“现在在村里就能坐上正规的出城公交,又便宜又安全。走上5分钟就能乘上公交车,每周都能进城逛逛街,办张IC卡坐车还能打折,咱农村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人差!”每当谈起“村村通”带来的好处,家住铅山县鹅湖镇洋洲村的村民林爱玲就乐得合不拢嘴。

改革开放以来,铅山县运管所先后被交通运输部、省委、省政府、省交通厅评为道路运输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道路运输领域一直都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这和历史因素有很大联系。建国后,铅山县就曾是上饶地区最早恢复汽车运输的县之一。之后的紫溪汽车站、陈坊汽车站、汪二汽车站、石塘代办站、湖坊代办站等车站也都是在六十年代后陆续建立。至1985年末,除傍罗乡外,铅山全县各乡、镇、场均已开通客运班车。虽然道路运输已经有了重大进展,然而那个时候的铅山县、乡公路等级依然很低、路面质量较差,抗灾能力也弱,且“断头”路多,造成广大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解决。

为实现“修好惠民路、通好惠民车、造好惠民亭”的夙愿,新世纪以来,铅山县紧随“村村通”的进程,大力推行惠民运营机制。先后投资3720万元,新建了城西汽车站和8个高标准的农村客运站,全县客运公司化率达100%,乡镇通车率达100%,农村班线进站率达100%,行政村通车率达100%,初步形成一个“畅通、安全、舒适、和谐、满意”的农村公路运营环境,不仅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出行,而且为繁荣经济架设了一条条致富路。同时,铅山新型物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维修、驾培市场规范有序,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保障到位,道路安全执法大队忠诚守护,自1994年以来全县未发生一起重特大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事故和渡口安全事故,便捷、舒适、安全的城乡交通环境已然实现。

走在铅山的农村公路上,行人会惊讶于即使是十几年的道路,路面依然平整如新,汽车行驶在路上也毫无颠簸之感,而令铅山农村公路如此长寿的秘诀就是“建即有养,养即到位”的精细管理机制。

铅山县公路总里程1441余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里程就占据了1200公里,做好公路养护,延长公路寿命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铅山县人民政府制定并颁发了《铅山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和《铅山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方案》,县财政每年都会按照标准给予正常养护资金补助;在18个乡镇都成立农村公路管理站,择优选聘186名养护工人并全方位进行缜密的考核;悉心编写出《铅山县农村公路养护手册》,建立农村公路“一路一档”、“一桥一档”、“一事一档”的电子档案,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信息电子化;充实路政管理力量,强化路政队伍建设……凭借创新有效的农村公路管养模式,铅山县交通运输局连续四年被市局评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先进单位”;2015年还被省交通厅评为全省“农村公路养护先进单位”。此刻,铅山县的农村公路文明示范路、农村公路精品路、“四好农村公路”示范点创建正一路凯歌。

四十年风雨兼程,铅山交通人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谱写着一首首激昂高亢、气壮山河的交通发展进行曲。进入新时代,肩负新使命,迈步新征程。铅山交通人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一如既往地“筑梦大交通”,以“更崭新的姿态、更有效的作为、更优异的成绩”实现交通运输更好更快发展,奏响改革发展的交通“最强音”。(吴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