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禄
洋口老街,不是笼统叫中心街、中山街和长春街三条街这么简单;而是另有讲究,一小段一小段各有各的街名。
老街从镇东至镇西有:官仓门,十字街头,鸡墟,大井头,横街,观音桥顶,观音桥底,下节街,河浮桥头。从镇北到镇南有:打鼓岭,将军庙沿,都门桥头。
各条小街的位置又可以细分为:1、官仓门的位置:北至天灯弄路口,南至中心街;2、十字街头的位置:东至官仓门,西至毛家弄口,3、打鼓岭的位置:北至十字街,南至郭家塘路口;4、将军庙沿的位置:北至郭家塘路口,南至兴福社路口;5、都门桥顶的位置:东至兴福社路口,西至都门桥头;6、鸡墟的位置:东至毛家弄口,西至电影院;7、大井头的位置:东至电影院,西至横街;8、横街的位置:北至打铜店,南至镇政府;9、观音桥顶的位置:东至打铜店,西至观音桥;10、观音桥底的位置:东至观音桥,西至江家路口;11、下节街的位置:东至江家路口,西至草编厂;12、下浮桥头的位置:东至草编厂,西至湖边村址。
老街原来那种“店前搭棚子,棚前摆摊子,摊前放篮子,篮前跑车子”的农耕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也渐渐淡忘了那些既古老又耐听的街名。
洋口老街在本世纪以前,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为洋口的经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各有所长,各有特点。
据说,都门桥顶和将军庙沿两个地方,从明朝时期起,就是商业闹市区,码头商贾云集。尤其在解放初期,是洋口的交通要道、人烟稠密的街巷。因为所开设店铺,经营方法灵活,经营时间长,经营品种多,商品随时节变换快,所以生意特别兴隆。生意场上涌现了赵家龙商店,周广森饼店等名人名店,还有洋口名人,原洋口综合商店经理程金水,也住在将军庙沿。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破“四旧”,把将军庙废除,改成了洋口集镇小学;“文革”以后,又扩建成洋口中心小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搬走。所以,由于办学四十多年,才为将军庙沿的繁华带来了活力。
打鼓岭也叫鱼墟,与十字街头相连,以鱼摊为主,每逢墟日,鱼摊少则十家,多则四五十家。街道正中有一个洋口最大的药材店,街头北面有一个面馆店,街的南端是洋口食品站,这三个地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都比较出名。
洋口食品站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到九十年代末,一直很风光。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都是凭票买肉,食品站卖肉的地方,每天都要营业,从早上六点到上午十点左右,卖肉的窗口门庭若市,人们络绎不绝、纷至沓来。2010年左右,食品站房子已经卖给桐畈一位老板,等待重新开发。
洋口十字街头是丁字街。它只有三个方向。东面跟官仓门交界,西面跟鸡墟交界,南面跟打鼓岭交界。十字街头自解放以来,直到九十年代末,都是洋口的闹市区。十字街长年以买蔬菜为主,有几条固定摊点,比如猪肉摊、鱼摊、豆腐摊、蔬菜摊、包子摊、地爪摊等等。每天从三更起到中午前都很热闹,特别是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人来人往,前呼后拥。流动菜摊动不动就把街头路口摆成几个岔路口,经常出现屯街塞巷的现象。
鸡墟是以买卖小鸡小鹅小鸭为主的地方,除了墟日,平时没什么生意,但它也是主街,长年热闹的地方,是洋口综合商店所在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直到八十年代初,洋口生意最好的商店。现在,洋口最大的娱乐场所—“洋洋红”电子游戏厅也在这里。洋口名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元户”刘友兴,就住在这条街上。
观音桥顶是洋口老街最宽阔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洋口最大的布店和福利部都设在这里。自从有机动车辆的年代开始,直到八十年代末为止,是洋口去鹤山和枧底方向的必经之路,以街代路状况持续了二三十年,每逢墟日堵车现象经常发生。这个地方墟日经营的东西,大部分以竹篾器、铁器等手工产品为主,周边有几家打铜店。
在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2000年期间,洋口老街一天比一天繁荣,原来下放的人们逐渐回来经商开店。街道两边是商店,酒馆,肉铺、作坊。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专门经营,此外还有医院门诊,各种修理、整容理发,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还搞各种活动,招揽生意。商业经营时间普遍延长,改变了过去那种交易方式,集中于上午、过午即散的旧习,不再受时间限制。有不少人生意清淡时,利用小喇叭在街上吆喝,招徕顾客,力求一年之中不出现淡季。所有商店为满足顾客之需,店面十分讲究摆设。无论公家商场,还是私人店家,大家相互攀比。由于店铺林立,竞争激烈,为使生意兴隆,各家竞相做到周到服侍,不让顾客久等,生意不分大小,供应及时。总之,老街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诸行百市,鳞次栉比,买卖昼夜不绝,日市结束,夜市又开。
如今,老街虽然变化很小,但经营业态已被历史的车轮裹挟向前,形成了新时代的特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