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珊兰
“孩子朋友圈屏蔽我了,怎么办?”“我连孩子的微信好友都不是,不知道怎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近日,随着暑假的来临,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上,想进入孩子的网络朋友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成为许多家长的迫切需求。但是有不少学生家长纳闷:孩子到底发了什么不能给我看呢?记者发现,不少父母在使用社交软件时都有被孩子“屏蔽”的经历。
低龄孩子玩转网络朋友圈
在移动终端网络社交工具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使用微信并不新鲜,但低龄化发展趋势,令家长甚至老师也进退两难。
“孩子年龄还小,我觉得网络社交并不是刚需。”身为老师又是一个8岁孩子的母亲周女士坦言,一方面,小学学段在校期间,一般不允许学生携带移动电子设备进校;另一方面,如在校外,微信确实可以使用,但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电子设备以及新奇的交流方式往往缺乏自控能力。比如,他们发了微信后,会一直纠结着“有人回复了吗”,甚至在学习时也牵挂着朋友圈。“我觉得较低龄孩子如需交流,完全可以用打电话、见面等方式,这样更为直接、高效,家长也更加可控。”
对于一些低龄儿童甚至会熟练地用网络社交工具收发信息、晒照片,也有人认为很时尚。“今天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互联网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是真正的‘网络原住民’。”家住信州区胜利路的张女士说,现在较低龄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内容也丰富多彩。“我儿子今年才三年级,他的微信通信录中,除了家人外,同班同学、课外英语班、钢琴班、练字班上结识的朋友占了绝大多数,他们组成的‘小朋友圈’相互点赞、评论、讨论作业,孩子们乐此不疲,家长也省心了。”张女士面对孩子在较低年龄玩起网络朋友圈,表示认可。
情绪类内容“屏蔽”家长
一位家长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诉苦:“我最近发现被孩子屏蔽了,好失落,你们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吗?”谁料一石击起千层浪,不少家长纷纷表示朋友圈确实被孩子屏蔽了。
小顾是一名高一学生,他会时不时地在朋友圈里发一些表达心情的文章或当下流行的小游戏。小顾说,其实父母也在自己的微信好友里,但他的朋友圈会有选择地对父母开放。“有些跟同学的互动,父母看见了会唠唠叨叨,屏蔽了就没有这些麻烦了。”小顾说。记者采访了多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多数学生表示,自己是应父母的要求加他们为社交好友的。部分学生称,他们在发朋友圈或QQ空间时,会在意父母在圈内,因此会只发搞笑、正能量的内容,涉及情感、情绪的,很多学生会选择屏蔽父母。“父母看朋友圈时,总会把重点放在奇怪的地方。比如我发了逛街吃饭的信息,我妈就说我顾着去玩不好好学习。”正在读高二的一位女生很是无奈地说到。
记者发现,实际上,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生朋友圈大多是分享吃喝玩乐、所想所感等信息。那么,为什么要屏蔽父母呢?多数受访的学生表示,选择屏蔽父母是因为父母不理解他们。此外,有些朋友圈由于是分享一些情绪化的内容,孩子也不希望被父母看到,担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孩子的“朋友圈”
家长进还是不进各有说法
饶城市民刘先生的女儿今年读初二,因为工作原因,女儿除了逢年过节都是住在姥姥家,微信是父女二人日常沟通的主要工具。刘先生说,自己一点都不担心女儿会在朋友圈里屏蔽自己,他也不会主动窥探女儿的隐私,因为他和女儿的关系更像好朋友。
“我只告诉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些她该经历的事、该摔的跤,都应该让她亲身感受。”刘先生说。对于要不要进入孩子的朋友圈,刘先生表示:孩子们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是他们之间有自己的语言、有共同的话题,家长硬要闯入孩子的网络社交圈并不是很合适。“我非常理解家长的想法,但家长没有意识到,学生阶段的孩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同伴放在第一位,他们很重视同学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孩子不愿家长窥探自己的隐私。”
“我想看看孩子的网络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的孩子真实的想法是什么,这是想进入孩子朋友圈的主要原因。”饶城市民汪女士说,儿子刚上高中,怕他不适应,想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好去引导,并不会强硬地进行干涉。汪女士还告诉记者:“要让我对孩子网络社交做到不闻不问,我觉得太难了,关心孩子的社交圈,并不是瞎操心,我也会给孩子一些独立成长留下一定的空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