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苦战能过关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信江滔滔,从怀玉山奔流而下,冲积和滋润了物阜民丰的鄱湖平原,占鄱阳湖区水域面积六分之一的千年古邑——余干,成了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余干,又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大革命时期,红旗漫卷,余干人民紧跟方志敏闹革命,开辟了辖信江以东400多平方公里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当时赣东北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千名干越优秀儿女的鲜血化作了满山杜鹃红。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2016年,作为1993年首批国定贫困县的余干,县域经济虽然有一定发展,但贫穷面貌依然未得到完全改观。全县仍有贫困户34257户125517人、“十三五”贫困村138个、省定深度贫困村6个。“如果全县不能如期脱贫,我和县长将向省委市委引咎辞职”。面对农村还有不少破烂不堪的住房和校园、坎坷不平的泥巴村道,面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众乡亲期待的目光,余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向全县人民作出庄严承诺,立下军令状:不摘“穷帽”,就摘“官帽”。

铮铮誓言如同集结号在干越大地回响,震撼了余干每寸土地。这标志着一场新的决定性的战役即将打响,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就像当年跟随方志敏创建苏区一样勇往直前,踏上了这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万事开头难。如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做到六个精准和七个坚持?如何把“贫中贫,困中困”在25个乡镇361个行政村识别开来

?如何做到对症下药、精准到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余干县认识到:治病要找病根,扶贫也要找“贫根”。全县三级干部披星戴月,深入千家万户,走村串户察民情,把村民大会开到村组,做到上户出访率达100%、参会知晓率达100%。余干县将建档立卡、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作为工作的重点,真正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遵循“四看五查”工作法,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拉网式筛查,一户一户地筛,一村一村过关,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该县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严把退出程序,确保退出成效,始终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用好一个干部,成就一个村庄。”该县认识到扶贫干部素质在脱贫攻坚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做到因村派人精准,坚持脱贫攻坚与锤炼作风、锻炼队伍相统一。余干县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党政主要领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脱贫攻坚作战网络。全县1245个基层党组织引领8610名党员深入扶贫一线,率先在全省实行了县直单位负责人担任驻村第一队长的制度,率先在全市实行了“干部周六结对帮扶日制度”,第一书记、第一队长及工作队员实现全覆盖。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广大帮扶干部奔赴扶贫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察民情、听民声、办民事、解民忧,夙兴夜寐、风雨兼程,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用夜以继日的努力、忘我无私的情怀,带领12.5万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奋力前行。

在党员干部投身扶贫工作的日日夜夜里,余干县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三塘乡新桥村第一书记陈华主动认膝下无子的贫困户周水英二老为干爸干妈,为他们新建灶台,并筹资8600元,为他们重建厨房和卫生间,老人生病他日夜守候。周水英说:“我虽然没有儿子,但小陈好比我的亲生儿子,我这一辈子真是有福啊!”省侨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驻洪家嘴乡双港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曹建彭在走访贫困户中突发疾病,生命定格在为之奋斗的扶贫一线。东塘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周友才带病坚持在扶贫一线工作,因劳累过度导致心脏病突发,36岁的生命之轮定格在扶贫路上……

项目安排是否精准,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成败。余干严把项目入口关,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建立了脱贫攻坚项目库,完成2018-2020年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已入库项目2605个、资金25.36亿元,去年实施项目1217个、资金7.35亿元。

要想从根本上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仅靠“输血”式扶贫是远远不够的。余干坚持开发式扶贫和保障性扶贫统筹,为贫困户建立“造血”功能。余干不仅贯穿了精准性的要求,突出了组合拳的特色,而且强化了配套化的措施,真正给不同贫困人群找到最适合的脱贫致富路子,扶贫项目“干货十足”。玉亭镇排岗村脱贫户韩少波发展蔬菜种植,一年有20万元的收入。梅港乡青山村把党小组、党支部建在合作社里、建在产业上,菌菇种植基地共有6名贫困党员入股,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下转第四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