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弋阳腔传唱不息的高腔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本报记者

戚虹鸿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5月31日这天,弋阳腔艺术表演中心的演员们走进南昌,在江西省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节目展演上,一曲《牡丹亭·姹紫嫣红》引来掌声无数。不久前,他们还走进浙江,表演剧目《方志敏》,让浙江的观众更好地了解革命烈士方志敏的英雄事迹。

在又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前,记者走进弋阳,感受这片土地上古老高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弋阳腔的魅力。

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弋阳腔

5月31日一早,记者来到弋阳腔国家级传承人林西怀老师家中。现年77岁的林西怀从事弋阳腔表演已有60余年,即便退休了,也保持着从前练习的习惯。墙壁上一幅幅黑白老照片,记录着林西怀年轻时的表演时光。

“弋阳腔中凝聚着弋阳人民的智慧,也展现着弋阳这方土地的岁月变迁。弋阳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南宋中期,兴起于浙江的南戏经信江传入江西,在弋阳这里,和我们本地的方言土语、民间音乐、地方民俗相融合,产生出的一种全新地方腔调……”林西怀向记者娓娓道来弋阳腔的历史。

弋阳腔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列为当时的四大声腔。明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云:“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通过这段话的描述,可以知道当时的海盐、余姚两腔在江浙一带徘徊,昆山腔“止于吴中”,弋阳腔却一枝独秀,金戈铁马般长驱直入向全国扩展。

弋阳腔发源于赣东北这块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土壤,扎根于这里的民情民俗。这支古老的声腔一经诞生就以它草根文化的形态,为广大百姓喜爱,并广泛影响了大江南北。弋阳腔的声腔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习惯,剧目内容易为群众接受,艺术形式上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和昆腔相比,弋阳腔的民间性、地方性更强。弋阳腔最大的特色是“一唱众和”,以锣鼓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刚柔相济、挥洒自如。明嘉靖年间,弋阳腔发展到了巅峰,所谓“弋阳子弟遍天下”,吃弋阳腔“开口饭”的人遍布全国。

弋阳腔自诞生之日起,始终透露着江西民间文化的光彩。弋阳腔产生后的500多年里,在全国衍生出一个庞大奇丽的高腔体系。北京、湖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十多个省市的高腔剧种都源于弋阳腔或深受弋阳腔影响。弋阳腔还对京剧、徽剧、湘剧、川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弋阳腔也被称为是“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

弋阳腔表演富有表现力,质朴感人,激情澎湃,恣肆汪洋。弋阳腔艺术是建立在弋阳及整个赣东北地区丰厚的人文基础上的,建立在丰富的地域文化之上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特殊的人文精神正是弋阳腔艺术彼时蓬勃发展的源泉。

这块传统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2006年6月,弋阳腔被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林西怀被确定为弋阳腔国家级传承人。

在时代洪流中走出自己的路

5月31日,在南昌的非遗展演中,年轻的弋阳腔演员黄青南和往常一样,饰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频繁的外出表演并没有使她感到疲惫,反而让她觉得充实。“2005年进入弋阳腔剧团,至今已经十多年了,每一次外出表演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外出的时候,我们就在剧团里排练。从16岁开始学习弋阳腔,到现在,它已经融入了我的血液里。”

500多年的风雨浸润着弋阳腔。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中,它仍光彩夺目。这天下午,记者来到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中心主任杨康向记者介绍了弋阳腔剧团的发展历程。

“1958年,弋阳县在首任江西省省长邵式平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正式成立了我国唯一的弋阳腔专业剧团——弋阳腔剧团,1959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文将弋阳腔剧团列为全省4个古老剧种之一的国营剧团进行重点扶持。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弋阳腔剧团一方面依靠老艺人努力挖掘传统,积极排演了一大批用弋阳腔演唱的传统古代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如《珍珠记》《还魂记》《卖水记》《岳飞》《焦裕禄》《雷锋》等,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杨康的父母正是第一批弋阳腔剧团的演员,两代人都与弋阳腔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个时候,弋阳腔剧团演出的足迹不仅踏遍了弋阳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还远涉周边的县、市,甚至走出了江西省,为弋阳腔的传播,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佳话。”

“弋阳腔剧团成立之初,从全县的中小学中挑选了一批年轻的演员,使得剧团成为当时全省文化水平最高的剧团。那时候,我们一伙年轻人充满了热情,每天排练之余就在琢磨如何把戏演得更好,整个剧团团结一心,演员们彼此亲如家人。”林西怀追忆起了从前的剧团生活,“那时,爱看弋阳腔的观众很多,有一次我们在乐平演出,观众们半夜就起来排队买票。”

由于历史的原因,弋阳腔剧团一度更名并中止弋阳腔表演。一直到1980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又再次恢复了弋阳腔剧团的建制。

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传统戏曲日渐受到冲击,弋阳腔也不能幸免,渐渐淡出了观众们的视线。弋阳腔剧团随之经历了一段低潮。

时间走到了21世纪,“弘扬传承弋阳腔”的呼声日渐响亮,保护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刻不容缓。2002年弋阳腔剧团开始了弋阳腔传人培养工程,2005年恢复组建了弋阳腔剧团。2006年,又投资200余万元对弋阳腔剧场——弋阳县文化宫进行维修改造,2012年剧团改制成为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一个个弋阳腔新剧目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去年弋阳腔送戏下乡共演出110多场,商演200多场。去年编排剧目《方志敏》讲述了革命烈士方志敏在怀玉山被捕和狱中斗争的历史故事。今年已经在弋阳本地,浙江、安徽、福建等地进行巡演,受到观众的好评。”杨康介绍道,“这些年,弋阳腔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景区、也走进了乡村,了解并喜爱弋阳腔的人更多了。”

保护与传承——永远的命题

5月31日下午,在弋阳县弋江镇第二小学传来了清脆稚嫩的弋阳腔声。这是校园里每周两次的弋阳腔兴趣班。林西怀、罗明荣、胡宁等老一辈弋阳腔演员正在辅导孩子们唱腔、器乐和脸谱绘画。

“学习弋阳腔一年多了,我很喜欢和老师学唱弋阳腔,想一直学下去。”二年级的黄雅萱正跟着林西怀老师一起练习弋阳腔唱腔。

2016年,弋江镇第二小学开展了“弋阳腔进校园”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弋阳腔,并创办弋阳腔教学演艺班培养年轻弋阳腔爱好者和表演者。“我们现在有两个弋阳腔教学演艺班和6个脸谱手绘班,每周都有两到四节课。”校长吴弋兵告诉记者,“开展‘弋阳腔进校园’三年多来,通过学习和演出,师生们都增加了对弋阳腔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去年我们学校还弄了一次全校弋阳腔大合唱,效果还不错呢!”

这些年来,弋阳县文广新旅局响应县委、县政府“传承文脉”的战略安排,积极推动弋阳腔与方志敏文化融合,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名片,创排了《祭碑出征》《清贫》《一块蓝绒布》等系列方志敏题材的弋阳腔剧目,通过“戏曲进校园”传承、展演平台,开展弋阳腔校园演出。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的演员们也正忙碌着,下个月他们还将到北京进行表演,到南昌参加江西省艺术节。每一次舞台上声情并茂的演出总能收获一片掌声,也为弋阳腔吸引来一个又一个粉丝。

“保护并传承好弋阳腔是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的责任。下一步,我们将邀请更多专业的导演和编剧老师来进行指导,编排出更好的剧目,并且逐年招收新的演员,扩充弋阳腔的演员队伍。也要增加演员外出学习的机会,吸取其他剧团的优秀经验。明年,我们计划对弋阳腔的历史发展、服饰、乐器、妆容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展出,让更多人了解弋阳腔。”谈及艺术保护中心的发展,杨康眼里闪动着憧憬的光芒。

三年前,老演员林西怀走进了校园,成为了弋阳县弋江镇二小的弋阳腔兴趣班老师,如今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弋阳腔的一块活招牌。“成为一名弋阳腔演员原本并不是我的人生追求,走上这条路也是一次难得的机缘巧合,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从最初对戏曲的不了解、不喜欢到一点一点爱上弋阳腔,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弋阳腔。即使是现在,也依然记得当年师傅对我说过的话,他说,‘不论台下是否有观众,不论他们在不在看,只要你站上舞台就要认认真真地演’,这句话让我受益一生。”回忆起自己一路走来的演艺生涯,林西怀流露出了对年轻一辈弋阳腔演员的期许,“现在爱看戏的观众比以前少了,传统戏曲就更加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扎根本土的同时,多走出去表演、宣传,培养一批年轻的观众。传承弋阳腔的责任和重担在年轻的弋阳腔演员们肩上,希望他们能更好地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希望他们能永远保持着对弋阳腔的热爱,和为之奉献的信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