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平
上饶历史名人辈出,名士灿若星河,涌现了很多大家。其名士文化呈现出“四多”特点:
一是状元进士多。隋唐以后,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状元进士的多少,往往成为一个地方文化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唐代江西中进士60人,上饶25人,占百分之四十多;宋代江西中进士5400多名,上饶862人,约占全省六分之一。从唐至清,从科考走出来的上饶籍状元13人,举人2710人,不愧为“才子之乡”。铅山有“隔河两宰相,百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婺源有“兄弟三进士,六部四尚书”之说。鄱阳的彭汝砺、余干的赵汝愚、何涣、玉山的汪应辰、上饶的徐元杰、铅山的费宏、刘辉等,都是状元出身。
弋阳的谢枋得是上饶进士中的佼佼者。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与吉安的“文山”文天祥同科进士,并称江西爱国的“两座山”。德祐初,谢枋得以江东提刑知信州。他写《江东十问》,问暗淡时局、问权相贾似道。心忧天下,反遭弹劾。为抗元军,他变卖家产,散尽家财,招兵买马,三次举兵。兵败后,曾在建阳乡间卖卜,沿街算命。后来,又拒元皇帝召他为官,被强送大都。他宁死不做元朝的官,最后绝食自求一死。死后遗骨回乡。弋阳乡亲感其爱国气节,建有叠山祠。明景泰七年九月,与文天祥同赐谥。天祥赐“忠烈”,枋得赐“文节”。谢叠山文章伟丽,留下了《诗传注疏》、《易传注疏》、《书传注疏》、《易说》等珍贵文化遗产。
二是学者专家多。上饶古代著书立说、著作等身的学者很多,仅婺源文人学士的著作就多达三千一百多部,其中一百七十二部计一千四百八十七卷被选入《四库全书》;被《辞海》、《中国文学大辞典》收录的名人就有三百一十八人。主要有: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唐代诗人、广丰人王贞白,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鄱阳人陈陶,唐代画家、久居玉山的阎立本。北宋科学家、德兴人张潜,是世界湿法炼铜的创始人。他的专著《浸铜要略》,是世界最早冶铜著作。宋代婺源人朱熹,继董仲舒之后再度把孔孟之道推向高潮和高峰。鄱阳“四洪”,一门四进士,全都出类拔萃。父亲洪皓,能诗善文,更是一位英雄。长子洪适(1117~1184),字景伯,号盘洲。与其弟洪遵、洪迈三人先后中博学宏词科,人称词科“三洪”。洪适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院使。辞职在家十六年,致力学问,专心著述,不但工文辞,而且是有名的金石家。次子洪遵(1120~1174),字景严。为翰林学士,官至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副宰相。学识渊博,喜好收藏,研究货币。著《泉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钱币著作。幼子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别号野处。宋代著名学者、史学家。所著《容斋随笔》为宋人笔记最杰出者,是毛主席晚年最喜爱阅读的书籍之一。
三是奇人异士多。这里重点介绍六位: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南宋鄱阳人。因曾客居于湖州白石洞,号白石道人。他能诗善词,精通书法和鉴赏,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他是诗人、词家、书法家、收藏家,更是音乐大师。姜夔所作《白石道人歌曲》,是我国现存从宋保存流传至今的唯一自注工尺谱词曲作。尽管正史中没有给他应有的一席之地,但民间崇拜者众多,既流传了他的佳作绝唱,也反映他辗转流徙的生活。
辛弃疾为山东济南人,但在上饶寓居二十多年。他的爱国词章绝大多数在上饶写成。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绍兴三十一年,率两千多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第二年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一生力主抗战,收复失地。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满腔爱国热情。但光复故国的雄才大略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抒发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豪放之情,时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娄素珍(?~1519),信州人,明代理学家娄谅孙女,兵部郎中娄性的长女,嫁给宁王朱宸濠为正妃;其妹嫁给宰相费宏之弟费宷。娄妃是诗人、书法家。宁王欲造反时,她曾写诗劝导宁王,可宁王不听,造反失败后被杀。宁王临死前,后悔没有听从娄妃劝告。娄妃德才兼备,明智、贤淑、节烈,她得知宁王被俘,不愿被武宗所辱,乃全身缠帛,投赣江自尽。信州水南街娄家巷30号“理学旧第”为娄家旧居。
江永(1681~1762),字慎修,清代婺源人,以课徒为生。博古通今,凡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声韵、钟律,无所不知,人称“通天地人之儒”,为乾嘉学派创始人戴震之师,对后世影响深远。
蒋士铨(1723~1785),清代铅山人。自幼刻苦攻读,长大后作《鸣鸡夜读图记》,被收入中学课本。在北京做了八年七品官。到浙江讲学六年,扬州讲学三年。返回南昌后,在绳金塔东南面辟地二十亩,建“藏园”,埋头著述,有《忠雅堂文集》十二卷、诗两千五百首、词三百首、剧本十六种。以《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等为著名。他与文学家袁枚、史学家赵翼齐名,为“乾隆三大家”之一,是清代最著名戏剧家。
齐彦槐(1774~1841),自幼聪明好学。中进士后,任江苏金匮县令、苏州同知。为方便农田灌溉,他创制了龙尾、恒升两种水车。他更大的贡献是在天文学方面,在北京制造了浑天仪、中星仪。后者是一种天文钟,以机械推动,有称之为“钢肠”的发条,可自动报时刻节候。著有《天球浅说》、《北极星纬度分表》等天文学著作。精通鉴藏、书法、诗赋,亦有著述。
四是宰相尚书多。上饶历代共出宰相二十三人,弋阳的陈康伯、鄱阳的洪适、余干的赵汝愚、铅山的费宏、信州的夏言等人,为正宰相;德兴的童发、张焘、上饶的余尧弼、鄱阳的洪遵、广丰的施师点、余干的刘伯正、上饶的郑以伟等人,为副宰相。这些宰相、副宰相的当世作为及其历史评价,都是比较好的。
陈康伯(1097~1165),字长卿,谥号文恭。与秦桧在国子监同学,以清正廉明立朝。因鄙视秦桧的为人,秦桧任宰相时,他拒绝与秦桧交往,秦桧死后,他先任右丞相,后任左丞相,两次亲赴前线,指挥宋军击退金兵进攻。金兵南侵时,许多大臣纷纷将家眷迁出京城,仓皇逃命,唯独陈康伯将家眷从弋阳迁到京城临安,还将宵禁和关闭城门的时间缩短,使人心大定,京城得以安稳。因病退休后,金兵又来侵扰,孝宗亲笔写信请他出山退敌。他一到临安,金兵便不敢贸然进兵。最后因带病上朝议事时,痰疾复发,退朝至家即逝世。可谓忠心报国,恪尽职守。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系宋代宗室,英宗兄弟之后。也是上饶的状元。他胸怀大志,致力兴国。在国家危难时刻,宰臣尽皆遁逃,唯他一人独撑朝政。安葬孝宗,安置光宗,扶立宁宗,使朝野稳定。他胸怀坦荡,对权臣韩侂胄缺乏警惕,遭其暗算,被贬往湖南永州安置时,在衡阳暴卒,赠谥号忠定。
费宏(1468~1535),谥号文宪。二十岁中状元,才华出众。明武宗、世宗时,曾三次入内阁,两次任首辅,三起三落,经历了“宸濠之乱”和“大礼议之争”两场重大的政治斗争,得以保全性命与清誉,实属不易。
夏言(1482~1548),曾任信州知府。曾四任首辅,四次罢相,最后被杀。政绩显著,善撰青词,但缺乏警惕,被他信任所提拔的严嵩所害。
上饶宰相多,尚书也多。上述十三名正副宰相,一般都兼任尚书职衔。此外,南宋玉山人汪应辰,曾任吏部尚书。元代婺源人汪泽民曾任礼部尚书。明代德兴人孙原贞曾任兵部尚书;铅山人费寀曾任吏部尚书;上饶人杨时乔,历工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南尚宝丞、南太仆丞、尚宝卿、南京太常卿、吏部左侍郎,为官清正廉洁。市内“天官第”即杨时乔的府第。余干人李颐任兵部尚书,婺源人余懋衡曾任吏部尚书。
这些年,我们注重发掘、研究、宣传名士,在打造名士文化上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但也一度存在着宣传不够、打造不足的现象,即使是为人熟知的吴芮、朱熹、辛弃疾等,他们与上饶的联系、对上饶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梳理和展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