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慢游民谣水湾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上饶日报

葛仙山下的民谣水湾,名字好听,景色更美,可以放慢脚步游。

从铅山县城河口出发,驶入宽敞的葛仙山大道,三十来分钟的车程就到达民谣水湾。

还没下车,就听见民谣水湾景区传来的哗哗流水声。村民告诉我,这条河叫项杨河,河流的宽阔处以前是村民往来的渡口,现在建了桥,可行人,也可过车。站在桥上往下看,河水清澈,两岸有枫杨和柳树护坡,不远处是连片的桃树林。等到桃花盛开,桃子采摘时再来民谣水湾,又可收获花海和丰收美景。民谣水湾,是大周、谢家两个自然村的融合,是准4A级秀美乡村景区。项杨河水从这两个村穿流而过,如一条灵动的玉带将两个村庄连在了一起。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路过这里,并留下诗词《过杨村》:“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诗中“杨村”正是如今的葛仙山乡,村里现在虽然没酒店,但家家户户都可以成为农家乐,人们若来此观光,住宿、吃饭,都不成问题。村民说,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竹排,他们靠伐木、放排、打渔、种田谋生。打造民谣水湾4A景区后,景区推出了网红桥、钢丝桥、吊桥、水上行走球、水上碰碰船、脚踏船等水上娱乐项目。看着年轻游客在网红桥上玩得惊险刺激,大呼小叫,站在岸边的我也想玩一把心跳。我想,若是诗人杨万里能神游民谣水湾,也会怦然心动,重写诗篇。

民谣水湾景区围绕“水”做文章,他们不仅推出了挑战自我的水上娱乐项目,还开设了男女老少都可参与的激光靶场,让当过民兵的我跃跃欲试。虽然几十年没摸过真枪,没打过实弹,当我举起轻飘飘的激光枪瞄准时,秉住呼吸,三点一线,瞄准靶心,点射连射,哈哈,童子功还在。可惜,十发下来,只中了七十多环,最高只有八环!同行的朋友夸我弹无虚发。听了朋友们的赞扬,心有自知之明。岁月不饶人,视力渐模糊,廉颇真老矣,不服不行!

游了民谣水湾的游乐项目,再看民谣水湾的村庄格局。值得称道的是葛仙山乡在打造民谣水湾秀美乡村时,既没大拆大建,又留住了乡土风情。大周、谢家湾两个自然村地理优势,得天独厚,坐落在交通便捷的葛仙山大道旁,离葛仙山核心景区不到两公里,是到葛仙山的必经之地,有山,有水,有田园。按照“一岛、两园、三桥、五点”的地理结构,在建设秀美乡村时划分出健康生态游步道景观带,一河两岸景观区。根据两个自然村地域相邻特点,以项杨河水系现状,修建一座方便通行的“安和桥”,这座吊桥的名字正好与民谣歌手宋冬野唱的一首民谣歌曲同名,祝福在这里的村民安居乐业,和和美美。有了这座安和桥,便将一个个景点串联起来,构筑起“民谣水湾”主题的乡村乐园。

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民谣水湾的指示标牌也非常别致,县乡团委在村里建了活动基地,青年志愿者义务为游客提供服务。新时代青年阵地的指示牌冠名为“青谣时光”,“青”字的形状,借用了青花瓷肌理,很有创意。据说,设计者是乡里的一名年轻公务员。景区的各类标牌都有特色,有的画了一把吉他装饰,有的描了一组音符点缀,这些充满现代气息元素的标牌,不经意间将人文美学的理念传递给了村民和游客。

同时,景区通过“穿衣戴帽”,对农舍外墙进行“换装”,使现有民居既保留了原有风貌,又展示了徽派建筑特色。白墙灰瓦与小河流水相映成趣,村民居住在此,好似住在花园,让生活在城市的我们羡慕不已。

眼下天气寒冷,但行走在民谣水湾的乡间小道上,感受到的却是欣欣向荣的生活场景。一百多户村民,家家有楼房,户户有院墙,院外有菜地,鸡鸭成群跑。民谣水湾的百姓大舞台,就是为爱歌善舞的村民和游客准备的。只要你想唱,都可以上台,吼上一嗓子。奇妙的是,舞台前有两株百年古樟,一株樟树有两百多年树龄,另一株有一百多年,虽然它们相隔百余年,却枝缠叶绕,密不可分。有人给这两株树取名:“爱情树”,“连理枝”。但愿植物界的奇迹能点拨和护佑现实中的人们,让有情人都能成眷属。

民谣水湾不仅景色优美,还是一个有人文情怀的村庄。传说有位来自福建的流浪汉饥寒交迫,流浪到上周、谢家村时已奄奄一息,幸好被一位姓谢的女子发现并收留。流浪汉从此撑船为生,经常义务摆渡乡亲,感谢收留之恩,老谢渡口由此得名。周、谢两姓,也成为这两个村的大姓。

在民谣水湾,我还有幸结识一位叫罗贤旺的“牛人”。说他牛,不是脾气牛,而是脑瓜子活络,本事牛。老罗今年七十周岁,与新中国同龄,只有初小文化的他平时爱动脑子,他带我参观了他制作的系列水车模型。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农具全部是在水流的带动下运转,件件都出自老罗之手。为了制作这些农具,老罗花了大半年的时间。他说,以前自己是种田好把式,这些农具他都用过,现在的农业水利设施都实现了机械化、现代化,许多年轻人没见过这些老家什,他做这些模型目的是为了展示古老的农耕文化,告诉后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是靠这些农具,让他们记住历史,记住乡愁。

值得赞扬的还有民谣水湾村人的精神境界,他们在村口的文化墙上写了十四个大字:“不等不靠不要,美好生活自己创造”。在这面文化墙上,展示的是勤劳的双手,每双手上都画了一个大红包。这些红包,不是等来的,更不是要来的,而是靠勤劳致富,创新创造得来的。祝愿民谣水湾百姓的生活,就像文化墙上写的那样,人民勤劳,子孙孝顺,生活美好。

(汪彩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