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摩的”,每个市民都不会陌生。无论大街小巷,经常会有载着客人的电动车或摩托车呼啸而过,占道揽客、超载、逆行等违法行为更是屡见不鲜,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今年以来,上饶公安交警部门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数据思维和数据应用,全力投入到摩的整治中。7月以来,以市中心城区为示范,以“五车整治”为契机,创新方法,开展“摩的”专项治理,依法查处“摩的”非法营运126起,清剿“摩的”聚集窝点17个,行政拘留7人,涉嫌危险驾驶罪1人。8月份和9月份,中心城区发生涉摩交通事故环比分别下降38.5%和37.9%,切实保障群众利益,树立执法权威,维护法律尊严,以高压严管态势和良好打击成效,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
重拳出击,攻克交通顽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彻底攻克顽疾,一定要拧紧治理法律链条,为根治“摩的”顽疾提供了法律支撑。
2018年6月1日,《上饶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禁止使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等从事载客营运”。第六十六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而早在《办法》起草阶段,针对“摩的”非法营运,交通、城管、交警等相关部门职能交叉、资源分散、合力不足等问题,上饶公安交警敢于担当,主动承担“摩的”非法运营的监管职责,积极探索规范执法监管流程,铁心硬手重拳出击,攻克顽疾。
执法必须温情人性化。公安交警坚持宣传先行。《办法》颁布之后,交警部门抓住关键,紧盯“摩的”群体,在中心城区摸排26个“摩的”集中待客点,对330余名“摩的”驾驶员和车辆信息登记造册,点对点宣传“摩的”的危害、处罚依据标准及严管措施。经过前期铺垫,夯实了执法基础,针对“摩的”驾驶员普遍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法律法规知识欠缺的情况,公安交警把握车辆年检、车主换证等关键环节,分6批次重点跟进,组织了90余名摩托车驾驶员开展交通安全培训。同时,通过“随手拍”等有奖举报制度,广泛发动社会参与,鼓励车站保安、路段停车收费员等120余人参与监督宣传,成功引导帮助27名“摩的”车主放弃营运,再谋职业。
多警联动,打出全新战法
如何创新工作方法在这场歼灭战中取得实效,交警亮出了真功夫。今年7月,在公安局长邱木兴的高位推动下,确定警种联动,建立高效作战体系,由3名交警骨干和10名特警精兵,组建交特警“摩的”整治联合作战队伍。针对“摩的”非法营运特定的活动时间、规律轨迹,因情施策,制定科学合理的勤务方案,成立1个机动组(1名交警+2名特警),2个打击组(1名交警+4名特警),分片包干,三组推进,形成交警主导、特警参战、治安协同的作战队伍。
科学布警,确定重点。创新查处模式,特警主蹲守,交警主拦截,协同配合,紧盯“摩的”非法营运早晚两个高峰,即早上5点至11点、下午5点至夜间12点两个重点时段,分组作业,分工合作,盯牢车流人流量大的解放路、赣东北大道等5条重点路段以及高铁站、万达商场等6处重要区域,把握“宣传发动、摸底排查、巡逻管控、联合查处、调查取证、依法处罚、学习教育”等7个环节,规范办案流程,依法严厉查处。
数据强警在这场歼灭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期摸底排查出的330余名“摩的”车辆和驾驶员信息,全部录入公安交警集成指挥平台,依托自主研发的交互式电子警察,运用警务通人脸识别等技术,变被动追查为主动拦截,成功预警嫌疑车辆126辆次、驾驶人89人次,精确锁定违法摩托,锁牢违法事实。结合乘客询问笔录、路径轨迹查询、路面监控视频等3个重要佐证,通过核查驾驶员手机微信、支付宝收款记录等金钱交易往来,按照《办法》第六十六条规定,依法对非法营运驾驶员处2000元顶格罚款,形成强大的执法震慑。
培元固本,建管理长效机制
公安交警坚持协同共治、安全为先,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采取宽严相济政策,坚持惩处与教育相结合,针对家庭特别困难又以“摩的”非法营运谋生的驾驶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考虑到车辆被扣、交通不便等实际,驾车送当事人回家22人次,并主动帮助16人介绍工作,成功转岗转行。对藐视法律的顽固“摩的”驾驶员,用好用足行政拘留等法律措施,坚决打击,从严从重处罚23人,依法拘留7人,人性化执法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以“摩的”整治为切入,盯紧两轮车、三轮车等车辆,盯牢闯灯越线、逆行混行等违法行为,持续开展“五车”整治、城市道路突出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治理等行动,环环相扣,递进升级。2019年3月以来,市中心城区通过路面巡控,现场查扣车辆16000余辆,查处违停71000余起,逆行、闯灯越线、机非不分、改装加装等突出违法行为42000余起,依法拘留无证驾驶人员82人,有效改善了道路秩序,净化了交通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孔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