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雷
前些天,应朋友之邀,去上饶市的三清山访游。
不愧是名山,处处皆美景。瘦瘦弱弱的山路,白白胖胖的迷雾,精精灵灵的岩石,香香甜甜的野风。
我正在美景中欢畅地游走,同行的友人指着对面不远处的一片青山,说:那里就是方志敏被俘的地方。
我的心“哐当”一下,瞬间石化,意念里立时呈现出一幅悲壮的油彩画,响震起一串幽闷的脚镣声。
对于方志敏,相信许多人与我一样,怀有一种特殊的景仰。的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文学家。36岁的生命虽然短暂,却迸发出奇异的光芒。他的忠诚担当,他的清贫精神,均震撼后人。更加辉映历史的,便是他对未来中国的美丽设想。
旋即,我的耳畔,似乎又响起了他在散文“可爱的中国”中的名句:“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哦,这里,就是方志敏出生、战斗的地方!
说到上饶,我总是习惯性地想到:上饶集中营。还会想起另一个名词:饶恕。
其实,“上饶”之名得于古语“山郁珍奇,上乘富饶”。“饶”字的基本含义是丰富、富裕。
富饶,是这片土地自古以来的最强烈梦想!
的确,上饶市位于闽浙皖赣四省交界地带,山高路远,七山一水两分田。千百年来,数万个参参差差、扁扁圆圆的小村,隐藏在大山皱褶里,饥肠辘辘,愁眉苦脸,虽然也曾诞生过朱熹、洪迈、詹天佑等名士俊彦,但贫困总是如影随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方志敏等人在这里创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一呼百应,纵横五十县,人口数百万,极大地支持了中央苏区,被誉为“模范根据地”。
1949年之后,在方志敏的战友即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第一代领导人的指引下,这里开始向贫困发起了一轮轮进攻,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成果。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中央各项普惠政策的落实和“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全国范围的脱贫攻坚战即将于2020年取得全面胜利。而这里,也正在彻底告别贫穷。
铅山县葛仙山镇,是传说中亦道亦仙的葛洪炼丹处,距离县城60多公里,山高路远,石多土少,是有名的贫困片区。但这里位于武夷山区深处,原生态的山水和果蔬是山外人的憧憬。近几年,当地政府把扶贫与果蔬产业、旅游产业结合起来,联合打造,耐心激活。其中两个村,绝大多数居民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他们又把文化元素结合进来,梳理欧阳氏血脉,修建欧阳修文学馆。仅仅几年时间,这片土地全面发酵,顾客盈门。目前,居民年人均收入已突破13000元。
当年方志敏领导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首府设在横峰县。不用说,这里也是贫困的代名词,几十年来始终扎根于国家级贫困县之列。2017年,横峰县终于向全世界正式宣布脱贫。2018年,这个只有23万人口的偏远小县,财政收入超过了12亿。
方志敏的故乡,是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小村只有104户,438人,全部方姓。这个红色小村里,处处是精致洋气的小楼,鲜花盛开的庭院。
如今的湖塘村,已经基本城镇化,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并且全部使用水冲式厕所。中青年男女或打理自家店铺,或在附近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上班。老年人呢,更是自觉地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义务为小村的绿道、广场洗脸美容。富裕,从院内走到了户外;文明,从表面渗透了内里。
一条梅溪河,绕村而流。一架小桥,横跨两岸。周边是一棵棵沧桑的苦楮树,似乎都是原始模样。当年,方志敏就是从这里出发,走向光明,走向文明。
桥头,镌刻着方志敏早年的一篇小说《狗儿的死》片段。在作品里,他尖锐且深刻地思考着贫困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使大富者小康,使赤贫者不贫”的设想。
而今,这一切正在变成现实!
走在上饶农村,溪水潺潺,翠竹环绕,菜花粉蝶,白墙黛瓦。欢乐的广场上飘摇着五彩的音乐,幽静的小径里摇曳着浪漫的街灯……
著名的上饶集中营位于信州区。在这里,我见到了有关负责人。
他介绍,过去的信州区虽然属于城市中心,但由于基础薄弱,城市功能严重滞后。最明显的观感,到处是棚户区。
城市要发展,必须要棚改。2015年下半年,市政府相关部门经过测算后,下达给信州区的拆迁任务为300万平方米。
城市要拆迁,天下第一难!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其实,难题的核心还在于政府和群众在利益上的博弈。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公开亮明观点,对选择附近安置的群众,保证用黄金地段为大家建造新家园。
黄金地段?不是预留给房地产开发商吗?
不长时间,区政府做出决定:把两块商业价值最高的100亩地作为安置地,建造一座春天新苑,并在周围规划配套学校、医院、菜市场等等。而最初的规划,是在一公里之外的次中心地段。
当整体规划图公布的时候,群众沉默了。
是啊,这里寸土寸金,每亩价值450万,100亩就是4.5亿。政府没有卖给开放商,而是交还老百姓。
春天新苑,真正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群众实意真心为政府着想。
于是,拆迁工作异常顺畅。三年时间里,原定拆迁300万平方米,实际拆迁超过700万平方米。
由于棚户区改造的顺利推进,为城市的美丽蝶变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年之内,上饶市主城区内,新筑城市干道40条,总长超过150公里;新建(改扩建)医院6座,增加床位1200多张;新建(改扩建)学校25所,增加学位3.1万;新增停车位6万多个。另外,博物馆、规划馆、档案馆、群艺馆、美术馆、老年人综合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中心等一批公共场馆纷纷开工上马、投入使用。
香樟依依,宛若美女的裙裾;杜鹃彤彤,犹如帅哥的雄心。
上饶,时尚而丰饶!
在上饶期间,我曾数次听到一碗粉的故事。
故事的原型是上饶人招商引资,虽然政策优惠、服务周全、地热人亲,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仍是门庭冷落。一个国内知名企业的董事长考察之后,总是犹犹豫豫,难以决断。一天,他乘坐火车到福建办事,路过上饶。本地负责人听说后,专门赶到站台,走进车箱,送上一碗他最喜欢的上饶烫粉。
上饶烫粉,米粉经煨烫后加入特制汤料,集鲜、香、辣于一体,是上饶极有代表性的地方小吃。
一碗热粉,项目落地。
在老区人民的特殊热情中,外地客商纷纷前来。短短几年,这里便形成了一个新型的产业集群。他们乘势而为,着力打造“世界光伏城”、“中国光学城”和“江西汽车城。”
去年以来,他们还精准发展大数据产业、呼叫产业、游戏产业、大健康产业,航空产业等新经济,成功引进华为、滴滴、贪玩、阿里云等一大批项目。
这一个个大型化、高科技、新能源项目,代表着未来,代表着财富,为这片英雄的土地补钙、积金、蓄元气……
多年的贫穷落后,漫长的坎坷山路,虽然部分地阻碍了现代化的步履,却也意外且幸运地保留了原生态的青山绿水。
上饶东北部的三清山,展示了地球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优美环境。
在这里,处处是形态各异的石林,是鹰,是兔,像神龟安眠,似将军跃马,如纤夫怒吼,若书生静思,粗犷“巨蟒”冲天而去,美艳“女神”俯首浅笑,有的仿佛怀春少女羞涩地等待情郎,有的宛若坐窝母鸡耐心地孵化小鸡……
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
由此,三清山已经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则位于上饶西部。浩浩淼淼,一碧万顷,吞吐日月,雄视宇宙。她的众多支流,更是织就了周围地区密密麻麻的水网,直通每一座城市,每一簇村镇,每一条街道,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人的肠胃和血脉呢。
上饶的北部,便是婺源。
婺源之美,妙不可言。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典雅的传统村落,点缀在绿水青山之中,被海内外公认为“中国最美乡村”。
在这里,每一个村,每一条溪,每一棵树,每一座房,都是美的主角。甚至,每一个村名,皆芳香四溢:溪头、秋口、清华、江湾、太白、富春、晓起、菊径、诗村、歌村、赋村、词村等等。我惊异,这些都是为了旅游而重新命名?当地人摇头曰否,都是千百年的老字号喽。
哦,先人的美好想象。
篁岭,是婺源最近开发的一个景点。这是一个悬挂在山壁上的小村落,一条条歪歪斜斜的石板街,一座座亦竹亦木的吊角楼。粉墙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美人靠,高高低低,隐隐约约。
正是晚上七八点钟,夜幕四合,街灯璀璨。女人们永远是夜市的主角,一个个粉面妖娆,裙裾翩翩,手擎甜食,款款而行。两侧的杂货店铺,各自敞开门扉,花花绿绿、鲜鲜艳艳,仿佛扒开胸膛、把五脏六腑都掏了出来。一家茶馆的门内,静若禅院,两个古装女子,在琴声渺渺中,对弈黑白。灯光雪亮,纤毫毕现,十指尖尖,宛若玉雕。
弯弯曲曲的青石路面,昏昏黄黄,恍恍惚惚,仿佛通向明朝,通向宋朝……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年琴。
在上饶期间,我还听到许多朴朴实实却有筋有骨的故事。
他们除了坚决打好中央部署的“三大攻坚战”之外,还结合本地实际,轰轰烈烈地开展了17场战役。
殡葬改革,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瓶颈,虽是大势所趋,却又难以推进。2018年11月,上饶在全省第一个实现火化率百分之百。同时,他们依法依规整治乱埋乱葬坟墓13.2万多座,建成公益性墓地2900个、安息堂75个。这项“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的重大社会性改革,终于艰难完成。
农村宅基地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农村土地工作的又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过去,多圈多占浪费严重,建房建楼矛盾多多。近几年,他们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宅改”,退出面积1900多万平方米。同时,针对农户建房相互攀比的现象,市人大制定出台了《上饶市农村居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规范农民建房的地方性法规。
过去,各地畜禽养殖虽然划分了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但无法执行到位。近年来,他们坚决拆除禁养区和限养区内各类养殖场917家,真正改善了水源、土壤和空气质量。
多年以来,乡村河塘电鱼现象较为普遍,屡禁不止。电鱼,是一种“绝户”捕捞,大鱼被电晕,小鱼被电死,更会对螺蛳、贝类、小蝌蚪等造成毁灭性屠杀。近年来,他们迎难而上,重拳出击,依法整治,共查处相关案件1100多起,收缴非法电渔具1.35万套。现在,上饶城乡的沟沟渠渠里,水流清澈,鱼虾肥美,翩翩起舞,共唱美好新时代。
农村垃圾如何处理,又是一个巨大难题。最早是村边倾倒,后来是集中填埋,现在是统一处理。如何彻底解决?他们把城市垃圾处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同时,投巨资在全市规划建造了7座垃圾焚烧发电厂。2020年,他们将率先在全省和全国实现全市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全覆盖。
……
这些工作,没有硬性考核,多年悬而未决,却涉及到这片土地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
这一切,都体现了当地干部的工作作风。
这是一群像大山一样沉默而朴素的人。他们默默地忠诚,默默地担当,颇多方志敏遗风。
的确,说起方志敏,他们更是亲如家人,敬若圣贤。
可以看出,方志敏的精神,在他们心底早已落地生根、绿树成荫。
其实,这些默默担当的背后,更是一种清贫精神。因为这些非表面“政绩”的基石工程,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而这些经费大多来自于地方政府的精准谋划和勤俭节约。我在上饶期间,走访了不少基层干部。他们均是来去匆匆,任务满身。没有小灶菜,全是工作餐。不见半盏酒,只有满杯茶。
满杯清茶,满怀清贫!
对于清贫,方志敏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战胜困难的地方。”
清贫,并非贫困,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清贫的敌人,是奢侈。所以,在当下的新时代,在未来的任何时期,即使身居高位,即使物质富裕,也要持守清贫,用一种谦虚、节俭、精准的作风,去生活,去工作,去创业。只有这样,才能与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才能永远保持一种进取向上的态势!
正像习近平同志深情所言:“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
天下富裕,我自清贫。清贫财富,富足精神。
这,就是清贫的真正意义!
秀美上饶,且秀且美,且上且饶。
千座青山昂首,那是方志敏的身躯;万亩绿水涟漪,那是方志敏的微笑。
在方志敏的注视中,这里城乡联手,正在全面地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进富裕,走进文明,走进新时代,走进中国梦……
在上饶期间,我采集到一组权威数字:2018年,全市主要河流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6.85%,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1.8%,工业增长率9%,均明显高于全国标准或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共有21373个自然村,2019年底将全部提升为秀美乡村,并保证如期脱贫!
《可爱的中国》中设想的“八个代替”,已经基本实现。
谨以这份初步的成绩单,敬献可爱的新时代,告慰伟大的方志敏!
作者简介:
李春雷,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文学创作一级,毕业于邯郸学院英语系和河北大学中文系。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19部,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和《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200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奖等。
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