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
平
离上饶市中心城区不远,有个鹅湖山。鹅湖山原名荷湖山,相传山上原有一湖,多生荷,夏日荷花盛开,故名荷湖。东晋时,荷湖山上居住着一户龚姓人家,畜有红鹅一对,常年在荷湖里觅食嬉水,后来育子数百只,这对红鹅便带着这批小鹅腾云飞去,终不复返。虽然鹅去湖空,但人们却认为是仙鹅升天,鹅湖之名便由此而生。
相对于我市的三清山、葛仙山,鹅湖山实在有点小,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但它却拥有两个“国”字号:一个是鹅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鹅湖书院。鹅湖山顶上有寺庙,原名峰顶山寺,在古代鹅湖山与峨嵋山、普陀山、五台山等名山并列为天下八大丛林之一。历代不乏高僧大儒在这里修行论禅讲辩。鹅湖山也曾是宋代理学和心学的风云际会之地,著名的“千古一辩”就发生在这里。
因工作关系,我常常陪客前往鹅湖山下的鹅湖书院参观。鹅湖书院距今有八个世纪之隔,是我市最负盛名的古代书院。走进鹅湖书院,宽大的院落、洁净的石板、精致的牌坊、模糊的碑刻、遒劲的敕文,无时不彰显书院的庄严与神圣。鹅湖书院之所以以“鹅湖”命名,是因为该地原有鹅湖山峰顶寺的缘故。鹅湖山峰顶寺创建于唐代大历年间(766年—779年),初名仁寿院,后因山名而改称鹅湖寺。因此,书院由寺而得名,寺又由山而得名。鹅湖书院始建于南宋淳祐年间,朝廷赐名“文宗书院”。后文宗书院毁于兵火。到明景泰年间,在原址上重建书院,并更名为鹅湖书院,与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豫章书院并称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
鹅湖书院的建造起因于影响深远的“千古一辩”。这是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鹅湖山鹅湖寺举行的。会议的组织者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号称“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应邀出席的有朱熹、陆九渊和陆九龄兄弟等人。这是中国哲学史和教育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会,也是我国学术史上最早的学术论辩之一。“千古一辩”历时三天,是一次“理学”与“心学”的激烈交锋。
朱熹在继承程学的基础上,又揉进了儒、释、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在自然观方面,朱熹和二程一样,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认识论方面,他强调“格物致知”,“格物”即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因此他在教育上主张博学穷知,联系实际,做到“有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辟其实”。陆九渊则是“心学”的创立者。陆九渊比朱熹小一些,人称“象山先生”,他也是程学的继承者,但他认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在他看来,因为“心即理”,所以“致知”就可以“不假外求”,只要明本心就可以了,主张致力于“求诸本心”。说起“心学”,人们都知道王阳明曾经来上饶拜师于娄谅,都知道孔孟朱王的王阳明,事实上,“心学”的创始人应该是陆九渊、王阳明两人,只是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内容更丰富,也更加实用,所以,王阳明是四大儒之一。
理学巨擘朱熹与心学创始人陆九渊,在学说上各执一端。公元1175年,在吕祖谦的主持下,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鹅湖书院辩论了三天,朱主张“先致知而后存心”,陆主张“先存心而以易简自高”。虽几经商榷,仍各持己见,终归是不合而罢。
学术思想的分歧并未影响大师们的友谊,“千古一辩”后,他们继续通过书信讨论学术问题。朱熹经常邀请陆氏兄弟到白鹿书院讲学,陆九渊讲“义利观”,朱熹大加赞赏,认为陆讲“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引用。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子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子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
“理学”与“心学”的争鸣,被史学界、学术界称之为“千古一辩”,它是我国哲学史、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今天的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启示是深刻的。
启示之一,学术贵在争鸣。没有争鸣,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学者匍匐在学术权威之下,结果学术奴役学者,学者葬送学术。学术还是百家争鸣的好,学者拥有“不让于师”的勇气和“更爱真理”的精神,十分可贵。春秋战国时代形成的百家争鸣格局,正是学术繁荣的原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造成了万马齐喑、一家独鸣,学术理论长期僵化、了无生气的局面。西方何尝不是如此?中世纪神权统治黑暗残酷,学术没有争鸣,最突出的例证是活活烧死伽利略;而文艺复兴百家争鸣,便开创了欧洲文明的新时代。文学革命是整个五四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揭开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一页,开辟了新文学的新时代。五四之后,作家辈出,佳作如林,闪耀着熠熠光彩,这就是百家争鸣的成果。我从事政协工作多年,参加了数不清的协商活动,我深知,有时候,一种标新立异的不同意见,可能正是符合发展规律的意见,它完全可以转化为压倒多数的决断。
启示之二,为学者探索真理营造环境,非常重要。学术和教学倡导平等和谐、各抒己见、观点共享,强调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比较、鉴别,不作结论,各取所需。强调个人的消化吸收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批判,保留不同意见,保护不同的见解。“水常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碰撞激发火花,交流丰富思想。“宣传有纪律,学术无禁区”,要营造宽松、自主的教育环境,构建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让社会充满活力,让人才不断涌流,促进学术创造良性健康发展。
启示之三,要尊重师长,更要崇尚真理。回顾“千古一辩”,连朱熹、陆象山这样的权威、大师,对涉及自己学术观点的争论,能持积极的心态,不怕别人质疑和否定,不碍于情面或为了私利而固执己见,这在那个年代是难能可贵的。再看八百年后的今天,在一些学校的教学课堂,学生大多不过是老师思想的俘虏。崇拜师长,迷信权威,不善发问,不敢怀疑,总爱围绕“标准答案”作文章,自然产生不了观点、思索、辨别,更谈不上自己的创见。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大胆怀疑,勇于求索,这是我们学习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启示之四,为学贵有疑,科学精神最重要。朱熹说:“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问师可释疑,释疑则长进。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陆象山也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两位
“千年一辩”的主角,对“学贵有疑”这个论点的态度却是惊人的一致。对一个师长而言,仅传授知识绝不是最终目的,为学子们开辟未来,交给他们一把思考的钥匙,鼓励探寻、研究、发展和创造,才是真正目的。科研、教学最难得的一种精神,便是怀疑精神。怀疑不是否定,而是不迷信。一部人类文明史,林林总总,包罗万象,然而也让人们发现,怀疑是创造的起跑线,是科学的助产士,是真理的磨刀石。如果大家都拜倒在权威脚下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岂有科学不终结、文明不消失之理!
启示之五,先有“书香”,然后才能有“书乡”。鹅湖书院头门上有块“敦化育才”的匾额,亮明了书院的办学宗旨。书院石雕南北两方分别是用彩带绘就的“朱笔”和“香囊”图案,寓意为书院乃是“书香”之地。事实上,上饶是著名的“书乡”,古代光是从上饶考出去的状元就有十三人之多。就是说,上饶这个“书乡”源自于数不胜数的“书香”之家,先有“书香”,后才有“书乡”。上饶人会读书,但又不喜欢死读书、读死书,“半间茅棚书声朗,放下扁担考一场”,充分说明上饶人学以致用、边学边用的能力独步天下。鹅湖书院内有座状元桥,传说只有考中状元的人才能从这桥上走过,前去四贤祠瞻仰四位先贤,否则就只能走泮池两边的侧道。这也可以看出在“书乡”上饶,“书香”之家是多么吃香,状元之家又是多么耀眼。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是“理学”与“心学”争鸣
“千古一辩”带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百家争鸣中的精彩一幕,是饶信文化中的宝贵一笔,是学术创新中的一首绝唱。为弘扬“千古一辩”文化,我们建议:
第一,推进鹅湖书院与国内知名大学的联合,把鹅湖书院这个古代著名的文化中心作为今人开展辩论赛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对鹅湖书院来说这是最好的“古为今用”。
第二,考虑到鹅湖书院离中心城区很近,可以把书院作为市中心城区重点文化景观加以推介。就是说,它既是铅山县的名胜,也是我市中心城区的景观,这样有利于借助高铁枢纽扩大书院的影响,增加书院的门票收入。
第三,鹅湖书院、“千古一辩”,都是上饶文化的亮点,要加强宣传推介,让市民了解热爱它,让更多外来客来游览参观鹅湖书院,让“千古一辩”传得更久更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