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
上饶,原本不叫上饶,而是叫广信府。上饶县只是广信府所辖的一个县。之后,又因为饶州与广信府合并,才把上饶县的“上”与饶州的“饶”并名,改称为“上饶市”。
横峰,原本不叫横峰,而是叫“兴安”。明嘉靖39年,从弋阳、上饶两县各划出一部分出来设立兴安县。兴安县名义出“凡可以兴而安之者”,寓兴县而安之意。因与广西兴安县同名,1914年改名横峰县。为什么要改名叫横峰呢?县志说:“以岑山横亘而得此名”。嘉庆十四年广信府知府王赓言写过一首《兴安雨后即事》诗:“入山不见城,入城不见山。时有又飞翼,栖息斋阁间。朝与白云出,暮与白云还。城市如山林,未昏先掩关。”那时的兴安城依山而筑,山不高,林木茂盛,城很小,民居恬适。民谚有云:“小小横峰县,三家豆腐店,县衙打板子,城外听得见。”诗人雨后赋诗,所写的正是这种入山不见城、入城不见山的小城风光。
弋阳,原本不叫弋阳,而是叫葛阳。东汉建安十五年,也就是210年,“孙权析余汗县东境建葛阳县”。后来,因葛阳县印丢失,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县治由赭亭迁弋水之北”,改名为弋阳县。这也说明,县印、印章是多么的重要!
弋阳县的旭光乡,原来可不是一个乡,而是一个名叫宝峰的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建宝峰县,县城就在现旭光乡的铁砂街。当然,设县的时间不长,景祜二年(1035年)撤县设乡。也就是说,宝峰县的存在只有41年。
现在的万年县大源乡,原本也不是一个乡,而是一个县级建制的“荷溪”古城。明正德五年(1510年),同知张禧在荷溪筑城,防御王浩八起义军进攻。正德七年(1512年),总制陈金奏建荷溪巡检所,这是一个县才有的机构。正德八年,巡检所迁至万年县城。
现在的鄱阳谢家滩英家,原本是一个古城池,叫英布城。《读史方舆纪要》载:“英布城,在府西北五十里,汉初吴芮筑以居布。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布败于淮南,走渡江,为长沙哀王所诱,至鄱阳,鄱阳人杀之于兹乡,盖即此地云”。
上述上饶境内六个古城的变迁,只是上饶历史沿革变迁的很小一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发现更多古城变迁的情况。古城的变迁是极其宝贵的饶信文化历史资料,它反映了这个地方聚落的起源及其演变,还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当时上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研究颇有助益。在研究上饶古今变迁发展嬗变的沿革时,我们看到了上饶历史上的风雨烟云,难免引发沧桑感。上饶的地域文化是多元融合:雅文化与俗文化、市民文化与精英文化、本地文化与外埠文化、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在这里交融发展,而这些古城的变迁,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变迁。
历史上上饶境内古城变迁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因时代的变迁而变革,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设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制度,并给予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约束力,以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地位。像兴安县、万年县的设立,都是为了把原来太大的鄱阳县和余干县划小而治。所以,上饶古代行政区划变迁的规律是:数量由少到多,辖区由大到小,层级由高到低。
二是政治变动与经济发展。政治变动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的一个重要原因,像万年的荷溪古城,主要是为了防止和消灭王浩八的农民起义军。经济发展也与上饶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密切相关,像鄱阳、余干一向是水陆运输的中心,水运发达,经济繁荣,人口增长也就较快,其行政区划地位也较高,秦汉时鄱阳县管辖的地盘比整个上饶市还要大。
三是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所谓“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正是表明了自然地形对于行政区划的重要标志作用。像婺源县原属安徽省管辖,但事实上,婺源县与德兴市同属一个山脉,同饮一条乐安江水,自然地理十分接近,理应归于一个辖区。一般来说,在高山、河流的两侧都会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划分行政区域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风俗文化的形成。古代的上饶县,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独为一个行政区域再好不过,因此,就有广信府的诞生。
针对这些上饶古城的变迁史,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深入挖掘这些古城变迁的原因,拿出变迁的史料,寻找变迁的遗址和遗迹。
第二,开辟古城遗迹旅游,甚至可以形成一条特色旅游线路。
第三,研究上饶古城变迁的文化,提炼出几条带规律性的东西出来。
第四,将上饶古城变迁的历史放入即将布展的市博物馆中,向市民作全面介绍。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